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发现碳质球粒陨石撞击残留物

来源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是地—月系统乃至整个太阳系演化历史的记录者,自形成之时起其表面就遭受了来自不同类型小天体的持续撞击. 相比于其他类地天体,月球独特的空间环境有利于保存更长时间尺度及更完整的撞击记录. 通过剖析月表不同时期的撞击通量及各类小天体的贡献比例,可以获取诸多关键科学问题的答案或线索. 例如:碳质小行星是小天体中比较富含水及挥发分的,那么是否在某个时期曾发生过大量的碳质天体撞击事件,从而给地—月系统带来水?另外过去太阳系内各类小天体的空间分布是怎样的,又是如何演化到如今这种分布模式的?
其他文献
分别以3、6和9月龄的南江黄羊肉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月龄羊肉的质构、嫩度、色泽及5′-肌苷酸和5′-鸟苷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色度上,九月龄羊肉色泽鲜红饱满,而3月龄羊肉色泽较淡.在质构与嫩度上,3月龄羊肉更嫩,硬度、咀嚼性强度最小,9月龄羊肉嫩度最差,硬度、咀嚼性强度最大.在核苷酸含量上,9月龄羊肉中肌苷酸、鸟苷酸含量最高,达到315.16和9.06 mg/kg,分别是3月龄羊肉的2.8和3倍.本研究能为南江黄羊肉制品加工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目前在单帧图像超分辨率(SISR)研究领域中,一些深度网络在重构阶段通过简单级联、通道注意、空间注意等方式,利用中间特征来提高图像重构效果,但是它们通常只注意到其中一个方向.为此,文章研究了一种新的注意力,即基于空间特征变换(SFT)的空间通道注意力,并提出了基于SFT的空间通道注意力机制重构的渐进式网络算法.该算法多角度地利用中间特征进行图像重构,首先基于SFT提供更多的相似性特征,然后在重构时利用SFT空间通道注意力模块(SFTCA模块)提供通道贡献力度和空间依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大多数超分辨
针对特殊卷簧在工作40万次后发生疲劳破坏的问题,为计算其所受最大转矩及在该最大转矩作用下所受最大应力,基于HyperMesh和ANSYS联合仿真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该卷簧的刚度及所受应力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根据有限元计算及理论分析结果得出:卷簧在工作过程中簧圈发生接触,接触前刚度随施加转矩呈非线性增长,接触后刚度随施加转矩呈线性增长,其所受最大应力位置在中间簧圈内表面.该特殊卷簧有限元计算结果可为行业标准的补充、修订提供一定参考.
为可靠地完成汽车碰撞行人事故的重建,探索一种新的人车事故重建方法.在对汽车事件数据记录器(EDR)记录的事件类型、数据及其读取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仿真软件,提出利用EDR数据实现人车事故重建的方法路径,并使用一起痕迹信息和视频信息较为充分的案例对该方法进行演示验证.结果表明:利用EDR数据及仿真软件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人车事故进行重建模拟,且可靠性和实用性较强.研究成果对人车事故的鉴定和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为提升扭力梁悬架车型的操稳及舒适性能,以某成熟车型为基础,通过仿真对比分析扭力梁不同布置方案对整车操稳和舒适性能的影响.首先,建立高精度转向、悬架及整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悬架模型的K特性和C特性对标精度达到92.89%和78.30%,整车模型的操稳瞬态角阶跃和稳态回转工况对标精度达到85.19%和98.74%;其次,在主梁截面一定的情况下,基于标定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方案下的仿真结果,发现操稳性能主要受主梁布置角度影响,舒适性能主要受轮心点与扭力梁安装点间的高度差影响.由研究结果可知,为兼顾扭力梁悬架车型操稳
核电调节阀的流量特性是核电厂应用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基于Simerics MP+对核电厂主给水调节阀流量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与传统通用CFD软件(Fluent软件)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此核电主给水调节阀相对开度小于70%时,为等百分比流量特性;相对开度大于70%时,接近线性流量特性;Simerics MP+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较小,接近调节阀流量特性真实值,证明基于Simerics MP+的方法表现更优.Simerics MP+在阀门动态研究方面具有易实现的优势,可为核
定义电机动力总成质心坐标系,并系统地阐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及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某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运用能量解耦法分析六自由度悬置系统的振动耦合特性,根据悬置系统振动耦合影响因素提出基于扭矩轴理论和遗传算法对悬置位置、悬置刚度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最后在整车上对悬置系统的解耦和隔振性能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悬置系统在整车上的解耦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车辆的原地起步加速瞬态特性也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提高了车辆乘坐的舒适性.
选取1950年以来中国大陆内部发生的数十次6.0级以上强震的孕震、发震机制研究实例,本文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强震的发生与地壳介质结构不均匀性关系的研究进展情况,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相对定位方法获取精确的余震震源位置和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速度结构是目前研究强震孕震构造和发震机制的主要手段.与流体触发俯冲带强震机制不同,大陆强震多发生于易于积累应力的高速块体内部或高低速块体过渡区域,中下地壳的低速高导层的弱化作用是触发强震的主要因素.深入了解发震地区的地壳介质结
本征光纤振动传感通过在光纤一端重复发射探测激光,在光纤同端或另外一端接收散射光或透射光并解调它们的变化,测量光纤上的动态应变(即振动).本征传感以光纤为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布设灵活,运维方便的优点,能应用于流体、高温、高压或强电磁干扰等恶劣环境,可以大幅度延伸可监测的区域,并实现相对廉价的长期连续监测.此外,光纤传感还可以利用全球城市内、城际间和跨洋等已有光缆中的冗余光纤资源,快速构建振动监测网络,改善振动监测能力.目前基于散射光的振动传感,单台仪器可以实现沿光纤米级间隔、近百千米的密集分布式监测;而基
大地震的发生不仅与断层几何形态、应力积累状态有关,更和周围介质结构存在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聚焦于大地震震源区的精细结构,并将观测结果与发震机制联系起来.目前,地震学家普遍用凹凸体(asperity)模式解释大地震的发震机制,即断层从闭锁到突然滑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断层深部几何形态和应力状态较难准确获取,而介质结构却可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探测等手段获得.本文将从大地震震源区介质结构的角度,系统总结已有的观测结果,探讨结构特征与凹凸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