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生命道德教育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国学经典而言它的内部中有着较为丰富生命意蕴,因此应当坚持传承性以及生命线的原则来进行精选文本,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坚持有声与有思的诵读指导,不断的对其形式进行丰富,是当前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本篇文章当中,我们主要是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国学经典诵读中,如何进行渗透相关生命道德教育,希望能够提供给相关从事者一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生命道德
  一、 精选文本探析
  何为经典?国外的相关学者曾经指出过:经典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处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以及神秘构建出来的文化。而在当前所谓的国学经典指的便是我国古典的诸多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它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数千年来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的体现。国学经典有着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但是在当前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有着诸多的国学经典,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本文对于能否起到生命道德教育的渗透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党组织中十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十七大中曾明确地指出:想要弘扬我国文化,那么就需要构建属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一项我国诸多高校中的崇高使命,是当代我国高校义不容辭的责任。因此在当前有效的诵读文本应当进行选择能够体现出传承性,中华特色等等作品。
  然而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中,有着诸多浩瀚如烟的经典作品,如果只是想要凭借几年教学时间来进行摸索,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应当有效的引导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那么在故文本的选择过程中应当使其传承性与生命性两者进行统一。
  二、 大力加强指导
  对于诵读而言,它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语言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以声传情的生命体验方法。在我国古代便有着关于诵读方面的记录。那么在当前如何进行正确的诵读呢?按照我国学者的考证,诵指的是按照一定节律观书而念读。读不是念,而是一种抽绎以及研究,因此在生活当中我们需要使其诵与读这两个方面在语境中搭配使用。
  在辞海中便将诵读作为一个词条来进行单独解释,指的是大声念诵诗篇或者文章,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它作为复合词的诵读,从诵读者的外在感官形式而言,较为偏重于诵,主要指的是强调有声音的,有节奏感的念读。另外还需要使得诵读者的内在思维得以扩展,使其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当中达成有思与有声两者的结合。
  因此在这一个过程当中,读书应当放声诵读。对于国学经典的文篇来讲,诸多都是韵文,因此当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应当按照作品的声律以及节奏等等因素进行吟诵,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发现诗文本身音律的不同,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诵读者情感的变化,可能会使其快乐或者是悲伤,这一系列的情感都是作者的生命体验。能够使诵读者在声情的体悟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其读者与作者两者之间心灵能够达成契合,从而更好地体会国学经典的内容以及情感。
  正如我国学者梅向东先生曾经说过: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带动生命体验,更是一种情感性的生命律动。当我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如果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开展的话,那么就很难体会到国学经典的魅力。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思维参与到的有声诵读,那么将会只是简单的视觉与声音两者的机械运动,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听觉以及大脑运动,只是一种单一的朗诵。
  三、 有效的丰富形式,提供读后思
  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了解经典国学中渗透出来的生命道德教育,它除了需要重点的强调文本的精选之外,还需要保障诵读时能够使其声与思两者的统一。另外还应当不断加强其形式的变化,从而在最大的限度当中使其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能够发展到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中。
  (一)读后思分析
  对于读后思而言,它与传统诵读当中有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读后思它更加强调其所思的广度以及深度,重点强调了学生在诵读之后还应当进行深入化的思考以及分析。如果说阅读中的“思考”是阅读中的瞬时感知,那么“阅读后的思考”则强调基于瞬时感知的思维的合理延伸。例如,根据我国名著的阅读情况,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应及时举办阅览沙龙,阅读报告等活动,交流阅读项目和经验,更好地理解心灵碰撞中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和经验。另外也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他们未来职业的需求,举办朗诵比赛和诗歌比赛等等相关项目。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读后行分析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就是教育,应该将知识和行动融合为一体。阅读是在阅读中国经典著作时将人生感悟转化为生活和行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养成习惯,为了提倡以后学习,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协会开展各种促进传统美德和关爱生命的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价值,真正实现思考,学习和做事。
  四、 结束语
  对于国学经典而言它的内部中有着较为丰富生命意蕴,因此应当坚持传承性以及生命线的原则。总体的说来在当前传统的国学经典它的文化悠长,因此在当前的相关教学中应当有效的引导国学经典的内容,从而在最大的限度当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力的推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国学作品,不单单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也能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媛.在国学经典中渗透生命道德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8):22-23.
  作者简介:
  段吉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在教学方面能够产生多种促进作用。文章主要围绕山区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展开研究,以音乐教学作为例证讲述了山区教师通过利用搜索引擎帮助备课、利用媒体设备帮助授课、利用在线平台提升水平等几种方式在教学中提升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山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的革命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了很多方面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效率。正是
摘 要: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当前教学已经不再主张学生附属于教师进行知识学习,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当前很多教师开始在教学中运用导学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以小学英语这一学科为例,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和语言基础,所以他们往往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所以当前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张利用导学案,让学生
摘 要:新课标下,我们努力探索“主题引领,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高效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两大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强调:“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