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第三人称 写出生动故事

来源 :新锐阅读·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noonk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第三人称视角,即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讲述他人故事的口吻,采用“他”(或“她”,或直呼其姓名)的称谓,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叙述者(作者)自己不充当故事里的人物,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客观地叙述情景,描绘环境,发表评论,抒发感慨等。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写人、叙事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使作者能够全方位、具体、细致地再现人物、故事的本来面貌。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适者生存是自然的选择,舍生取义是孟子的选择,先忧后乐是范仲淹的选择……选择时时见勇气,处处显智慧。
   请以《美好的选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2020年山东聊城中考作文题)
  考题透视
   2020年的聊城市中考作文题,采用了“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以三种选择为例引出话题,以他人的选择为启发,启示考生关注自己的心路历程,面对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该作出怎样的抉择。在审题上没有设置障碍,关键是考查体验的深刻和反思的力度,并且能否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有两个关键词“美好”和“选择”。“选择”是指在某种情形下的二选一或多选一,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面临着选择:是浑浑噩噩混日子,还是积极上进;是坚守本心,还是随波逐流;是主动承认错误,还是心存侥幸、蒙混过关……面对选择,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另一个关键词“美好”,对“选择”起到限制作用。什么是“美好”?从导语列举的三个事例可知,“美好”有“优胜”“正义”“责任”的深意。当然,符合自己初心的选择,符合社会大义的选择,符合传统美德的选择都是美好的选择。由此可见,这个题目的基调肯定是明朗轻快、温馨美好的。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谭嗣同放弃逃生的机会,选择从容赴死……这些都是不平凡的壮举,我们可能不会面临这样生死的抉择,所以在选材时,不妨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凡是坚守正义、崇尚美德、保持初心、积极向上的凡人义举,我们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在文体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采用记叙文,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通过对事件的过程和结果描写来突出选择的“美好”,在写的过程中要对选择的瞬间以及当时的心理和内心感受进行具体刻画,并能从中得到真切或深刻的感悟。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写议论文,写作时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前三句话当作论据,或者用其他名人的事例替代,来证明第四句话这个中心论点。考生要学会选择自己擅长或能轻松驾驭的文体,只要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斩获高分,这不也是一次“美丽的选择”吗?
  技法点拨
   用第三人称进行写作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以旁观者的身份,用“他”或“他们”的人称来叙述事件经过,交代人物的经历。在写作中究竟该如何充分发挥第三人称的优势,合理地运用呢?
   第一,视线聚焦,展现故事。运用第三人称讲故事的时候,都希望读者受到感染,身临其境。但读者往往会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在看别人的故事,“他”在为别人担惊受怕。所以,在运用第三人称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强有力的故事情节和情感的冲击力来感染读者。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作者好似和斯科特他们一路相随,把他们所经历的艰险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真实地叙述出来,让读者看到了崇高的“悲剧英雄”。
   第二,巧妙连缀,塑造人物。采用第三人称,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视角,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写作中,可以自由选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篇名为《咱班的“四大天王”》的学生习作这样写道:“下面向你隆重介绍,搞笑天王——甄志朋。从我们班课堂上传来的一阵阵笑声,大多都是他引起的。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支支吾吾回答问题,甄志朋忽然模仿赵本山在小品《火炬手》里的动作和声音大叫了一声:‘好!’随即鼓起掌來。”以第三人称的手法来写同学,进行了细致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突出他搞笑的特点。
   第三,巧妙衬托,曲径通幽。一篇文章中,以第三人称来写作,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不免单调。写作时,要适当有些变化,要善于以其他人物的言行来烘托映衬,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样更能抓住读者的心。比如冯骥才的《好嘴杨巴》一文,要写的是“杨巴”,一开头却尽力描写“杨七”,突出他“手艺好”。为“杨巴”的出场做足了铺垫,对“杨巴”有了足够的期待,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第四,华丽转身,弥补不足。第三人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可以精心地进行转换,以人物对话或独白的形式,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适当地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杜小康的心理,展示一个少年成长的历程。这里举其中一处:“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这样的独白,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前途的茫然、无奈和内心的恐惧。内心独白的使用,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弥补了第三人称视角亲近感不足的弱点。
  佳作工坊
  美好的选择
  聊城一考生
   那是我今年见过最美好的选择。
   端午假期,郊区的植物园恢复营业,每天限流开放,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营业,客流量为最大可容纳流量的一半。早早地,我们一家人便在网上订了票,并按照园方要求准备了健康码,还有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
   在景区门口,人们有序排成一队,人流量并不大,只有三三两两的几个人。    队伍最前排,一位身穿名牌西装的男人正在和售票员争吵着什么。
   “对不起先生,請您往后退。没有口罩一律不准入园,请您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没病,再说,我买票了,凭什么不让我进?”
   “对不起先生,特殊时期,请您理解并配合。”售票员指指旁边的入园规定。
   植物园离市区最近的药店也有50公里,男人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身旁站着一位打扮妖艳的女子:“看把你急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男的男子汉气概一下被激发起来,他拿出一张百元大钞:“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谁有多余的口罩,一百块钱买俩。”
   我示意爸妈,问他们有没有多余的口罩。一直憋在家里上网课,好不容易能出来一趟,我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爸妈一边摇头,一边撇嘴,那意思很明显,有口罩也不能给这种人。
   这时,队伍后面走上来一个小男孩儿,看起来也就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的样子。“叔叔,我这里有两个口罩,还没有用过,给你吧。”说完,小男孩儿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满不在乎地接过口罩:“我看看,这口罩不会是‘三无’产品吧,最近假口罩很多的。”
   “切,有钱人的话,信不得的!”人群中传来一阵嘘声,大家议论纷纷。
   男人刚扬起手想把那百元钞票递给小男孩儿,却被女人娇声呵斥住了:“你还真打算给他一百块钱啊?要我说,给他十块钱就够多了!”女人从男人手里一把抓过那张百元大钞,又从精致的手包里翻出一张十块的零钱。
   人群中又传来一阵嘘声。男人接过零钱,递给小男孩儿,小男孩儿摇摇头。男人有些恼羞成怒:“嫌少?十块钱不少了,现在你有两个选择,要么拿着这十块钱走人,要么连十块钱也没有了。”
   小男孩儿挺挺胸膛:“不,我不是嫌少。爸爸妈妈教育我,出门在外,帮助人不能总想着回报。”
   男人一时间有些懵:“那你还站在这里干嘛?你想要什么就直说吧!”
   小男孩儿说:“我在等你跟我说一声‘谢谢’!”
  名师点评
   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描摹了不同的人在面对疫情防控要求时的不同行为和态度。一边是衣着光鲜却自私自利的一对男女,一边是天真烂漫保有纯真的小学生。作者将不同身份的人聚焦在“花钱买口罩”这件事上,通过对青年男女细致的描绘和对小男孩儿简单的勾勒,表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采用强烈的身份对比,营造出良好的戏剧效果和矛盾冲突。尤其是结尾的安排上独具匠心,小男孩儿索要的一声“谢谢”让人深思,这样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且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其他文献
2021年全国两会进行时,学校每天组织我们观看《新闻联播》,了解两会新闻。   在众多的两会消息中,我关注了这样一条:全国政協委员孙承业建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青少年不应该承受电子烟的健康风险,建议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禁止商家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   我非常赞同这条提案。我经常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一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肆无忌惮地在吸电子烟,而他们却冠冕堂皇地说:“我没有吸
期刊
茫茫云浸月,微弱的耳语仿佛来自千年之前,重重叠叠地从时光涟漪中穿过,犀利穿透渺渺云雾,寄托在那一轮沉甸甸的明月中。我截取的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袅袅余音,是电波蹑手蹑脚穿过耳机线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万籁俱寂,无边无际的黑夜缄默着,包裹着我们。失眠如虫儿挥之不去,顽固地钻进五脏六腑。我总是矛盾至极,我的眼皮子沉重欲合,仿佛牵挂着什么,血液仍旧滚烫,奔涌着,欢
期刊
达尔富尔虽然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但苦难远未走到尽头    位于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只是广阔非洲大地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然而近年来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自2003年2月以来,持续的战乱已导致约20万人死亡,250万人流离失所,350万人依靠联合国粮食援助生存。苏丹总统巴希尔却一直以“内政不容干涉”为由,拒绝联合国介入,任凭尸横遍野、生灵涂炭。    在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斡旋下,达尔富尔似
期刊
导言   误会指错误的理解。写作中巧设误会,则能够制造矛盾冲突,造成悬念,让文章起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一文,就是运用这种技法构思的典范之作。今天,我们就以此文为例,来学习如何运用误会法构思写作。  课文品读   《驿路梨花》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巧设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看——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
期刊
作文时,怎样才能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当然要抓住其个性特征,选取典型事例,用真情真言加以描述。而要把人物写真,就必须注重对所写人物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联想的方法,对所写对象的外貌、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活动进行一番合理的推敲和判断,然后表里如一地刻画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格。  真题回放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普通人,如清洁工、看门人和小商小贩等,他们看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又如朝夕相
期刊
微山湖喂陽光闪耀  片片白帆好像云儿飘  是谁又在弹响土琵琶  听春风传来一片歌谣  哎嗨哟 哎嗨依哟  俺铁道游击队  为国为民立下大功劳嗨哟  微山湖喂卷起春潮  朵朵浪花在把英雄找  当年抗日健儿何处去  看青松巍巍绿水滔滔  哎嗨哟 哎嗨依哟  俺铁道游击队  丰功伟绩人民永远忘不了  嗨哟  人民永远忘不了  嗨嗨哟  小编贴士   《微山湖》这首歌是电视剧《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歌中
期刊
有这样一面墙,上面写满了青春的记忆,承载着孩子的心事和梦想,请看张亚凌《那面张扬着青春的墙》——  时文评析   张亚凌《那面张扬着青春的墙》是一篇别具韵味的散文,综观全篇,文章具有如下特点:   一、以小见大显主题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借用这个佛家的比喻来概括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借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即抓住生
期刊
班上有个同学一米九,长得又高又壯。
期刊
住宿学校内,一位帅哥刚学會拉小提琴。
期刊
考场真题   我们阅读李汉荣的散文《燕子筑窝》后,一定无法忘怀文中那对燕子忙碌的身影。万物有情,彼此见证,“吹拂着庄稼的夜风,狂野繁密的露珠和满天的星星,都见证了它们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品德……”   2020年7月6日,深圳市入选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从此,深圳又增加一张新的闪亮的“名片”。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者,也需要见证者。   见证美好,有感动,有成长,也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