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国画欣赏最终要使学生达到人格修养,思想之美,选择之养成,组织力的段练,模仿力、观察力、创新等能力的发展为目的,也是中学美术教育的根本。
【关键词】中学 美育 国画教育 欣赏
一、对学生人格修养之影响
通过绘画作品表现画家的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中国画最终的审美目标,同时也是中学美术教育的中心点。一幅作品是否受到人们的尊重,并非技法而在于画家的品格、魅力,“画以人重”即说明了这一点。人品高的人虽画品稍差,但也可以价值连城,人品劣者虽画品高但最终是很难受到人们的青睐,用高尚人格入画,画才能感动观者,因此让学生感受画中画家的品格之美,受到画家高尚人格的陶冶是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塑造高人格的重要途径。
国画对人格的建构和优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方式。这就是梁启超所说的艺术美对人的“熏”和“浸”的方式,“熏者也,如入云烟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为之所染……”。这说明在艺术体验中人们是按照自身的要求,自然而然的进行人格提升的。
二、对学生思想境界之影响
历史上形成诸种美德本质观,都是建立在研究心、物及其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心”与“物”是哲学与美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范畴。艺术的知识教育来自于艺术的认识功能。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深刻的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和自然。中国水墨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漫长的洗礼和发展,成为“国之瑰宝”,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的精髓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借用孔子之诗“可以观”,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自然。国画作品能充分、全面的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并能超越时空限制,毫不夸张的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从而使人们能形象生动地接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体会到古人深邃的思想所呈现出的“意境”之美。
学习国画的人,注重人格的修养,思想方面则纯洁无暇,心无杂念,不去追求权势,不去计较名利,没有损人利己的思想,时时刻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境界而努力奋斗,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赤子之心,爱身边一切事物。如白石老人的国画,常以一壶、一虫或一虾为题材,看似普通,但画中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尚,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热爱身边的人和事。
三、对学生选择能力之影响
欣赏中国画讲究格调与品位的选择,中国画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高格调的美术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也就是说,它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给世界和人生以新的诠释,赋予生活新的意义。在格调高的作品中还能体现画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地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
国画作品还有不同品位之别。品位则是一个从作品价值的两极把握作品不同范畴。在中国画绘画理论中,把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就是为了从批评的角度确立作品不同品位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特征,建立起相应的等级次序。我们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体会,学会选择,在艺术形式上来深化美的趣味,从而宏观上让学生学会审美选择。
四、对学生组织能力之影响
在中国画中,要创造必须要组织,组织画面语言,组织题材,组织构图,其中“内容”是核心。从意义的角度欣赏考察美术作品内容,不仅仅可以从新的视角理解作品的主题和题材,而且可以在更宽广的意义上组织作品内容的层次、结构及相互间的关系。中国画作品的意义与其他社会科学中的观念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美术中的意义是具体的,虽然中国画的表现是含蓄的,但是它存在于作品的具体形象和形式中,而不像其它社会科学那样运用概念来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最后得到一些抽象的结论。中国画作品具有多义性,这种多义性和作品的多层次有关,美术作品的组织必须服从题材和内容的需要。欣赏中国画作品对于组织能力的锻炼无疑是大有帮助。
南朝谢赫所创“六法”之一就是“经营位置”,也就是一幅画的章法的组织能力,即画面的主与次、繁与简、取与舍、大与小等等一系列造型要素的组织次序感。只有良好的组织秩序,画面才有张力和感染力,一幅画即一个集体。作为个体的人,要有大局观念,要服务于国家与社会,一个人如同绘画中的一个造型要素,要善于同家人、朋友建立起良好的和谐关系。通过对一幅作品构图的赏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更能使学生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五、对学生模仿能力之影响
绘画之初都是以模仿开始的。一朵美丽的花,颜色绚丽,为了永远的拥有它,人们开始模仿写生花朵。对于美好的东西人总是有一种拥有、学习的冲动,敏感于美好事物的中学生也是如此。在渐渐的打开着的视野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通过对绘画作品细致、逼真的赏析,使学生强烈的被这种美所打动,进而产生模仿的冲动。对美好的事物的摹仿可以美化内心,对别人知识的摹仿可以增进自己知识的积累,对伟大而高尚的人的摹仿,则可能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才。
六、对学生洞察能力之影响
美感是复杂的感应过程,它必须依靠直觉感受。直觉经常和联想、想象、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而这一切的感受均来自于最直接的视觉。洞察力是一切创造学习的开始,对同一事物,观察力弱者,则熟视无睹,观察力强者则可以有许多惊人的发现。“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话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无不与观察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观察力的养成对于其他学科也有着关键性的一面,绘画对于观察力的培养则更是直接有效。绘画即被定义为视觉的艺术,是发现过程的艺术,对于绘画者观察的准确性、细致性、深刻性大有裨益。
七、对学生创新能力之影响
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玉器、彩陶、岩画、壁画、帛画,到绘画的真正形成;以人物画最为辉煌的隋唐绘画、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构建中国绘画的特殊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纵观绘画史,国画从发展到成熟,总是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高度、新起点。
中国画的欣赏以视觉作为引导,用以维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美术欣赏的渠道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面对作品的美术欣赏进程和面对自然进行美术创造的思维活动有着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在欣赏活动中,往往可以进行艺术再创造,而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给欣赏者留有再创造的余地。
中国水墨画欣赏的本质不仅仅表现欣赏画面之美,她还具有完善、升华人的本质的功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画的审美功能,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拿黑格尔的一句话说就是“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关键词】中学 美育 国画教育 欣赏
一、对学生人格修养之影响
通过绘画作品表现画家的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中国画最终的审美目标,同时也是中学美术教育的中心点。一幅作品是否受到人们的尊重,并非技法而在于画家的品格、魅力,“画以人重”即说明了这一点。人品高的人虽画品稍差,但也可以价值连城,人品劣者虽画品高但最终是很难受到人们的青睐,用高尚人格入画,画才能感动观者,因此让学生感受画中画家的品格之美,受到画家高尚人格的陶冶是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塑造高人格的重要途径。
国画对人格的建构和优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方式。这就是梁启超所说的艺术美对人的“熏”和“浸”的方式,“熏者也,如入云烟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为之所染……”。这说明在艺术体验中人们是按照自身的要求,自然而然的进行人格提升的。
二、对学生思想境界之影响
历史上形成诸种美德本质观,都是建立在研究心、物及其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心”与“物”是哲学与美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范畴。艺术的知识教育来自于艺术的认识功能。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深刻的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和自然。中国水墨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漫长的洗礼和发展,成为“国之瑰宝”,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的精髓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借用孔子之诗“可以观”,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自然。国画作品能充分、全面的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并能超越时空限制,毫不夸张的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从而使人们能形象生动地接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体会到古人深邃的思想所呈现出的“意境”之美。
学习国画的人,注重人格的修养,思想方面则纯洁无暇,心无杂念,不去追求权势,不去计较名利,没有损人利己的思想,时时刻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境界而努力奋斗,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赤子之心,爱身边一切事物。如白石老人的国画,常以一壶、一虫或一虾为题材,看似普通,但画中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尚,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热爱身边的人和事。
三、对学生选择能力之影响
欣赏中国画讲究格调与品位的选择,中国画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高格调的美术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也就是说,它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给世界和人生以新的诠释,赋予生活新的意义。在格调高的作品中还能体现画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地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
国画作品还有不同品位之别。品位则是一个从作品价值的两极把握作品不同范畴。在中国画绘画理论中,把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就是为了从批评的角度确立作品不同品位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特征,建立起相应的等级次序。我们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体会,学会选择,在艺术形式上来深化美的趣味,从而宏观上让学生学会审美选择。
四、对学生组织能力之影响
在中国画中,要创造必须要组织,组织画面语言,组织题材,组织构图,其中“内容”是核心。从意义的角度欣赏考察美术作品内容,不仅仅可以从新的视角理解作品的主题和题材,而且可以在更宽广的意义上组织作品内容的层次、结构及相互间的关系。中国画作品的意义与其他社会科学中的观念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美术中的意义是具体的,虽然中国画的表现是含蓄的,但是它存在于作品的具体形象和形式中,而不像其它社会科学那样运用概念来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最后得到一些抽象的结论。中国画作品具有多义性,这种多义性和作品的多层次有关,美术作品的组织必须服从题材和内容的需要。欣赏中国画作品对于组织能力的锻炼无疑是大有帮助。
南朝谢赫所创“六法”之一就是“经营位置”,也就是一幅画的章法的组织能力,即画面的主与次、繁与简、取与舍、大与小等等一系列造型要素的组织次序感。只有良好的组织秩序,画面才有张力和感染力,一幅画即一个集体。作为个体的人,要有大局观念,要服务于国家与社会,一个人如同绘画中的一个造型要素,要善于同家人、朋友建立起良好的和谐关系。通过对一幅作品构图的赏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更能使学生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五、对学生模仿能力之影响
绘画之初都是以模仿开始的。一朵美丽的花,颜色绚丽,为了永远的拥有它,人们开始模仿写生花朵。对于美好的东西人总是有一种拥有、学习的冲动,敏感于美好事物的中学生也是如此。在渐渐的打开着的视野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通过对绘画作品细致、逼真的赏析,使学生强烈的被这种美所打动,进而产生模仿的冲动。对美好的事物的摹仿可以美化内心,对别人知识的摹仿可以增进自己知识的积累,对伟大而高尚的人的摹仿,则可能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才。
六、对学生洞察能力之影响
美感是复杂的感应过程,它必须依靠直觉感受。直觉经常和联想、想象、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而这一切的感受均来自于最直接的视觉。洞察力是一切创造学习的开始,对同一事物,观察力弱者,则熟视无睹,观察力强者则可以有许多惊人的发现。“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话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无不与观察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观察力的养成对于其他学科也有着关键性的一面,绘画对于观察力的培养则更是直接有效。绘画即被定义为视觉的艺术,是发现过程的艺术,对于绘画者观察的准确性、细致性、深刻性大有裨益。
七、对学生创新能力之影响
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玉器、彩陶、岩画、壁画、帛画,到绘画的真正形成;以人物画最为辉煌的隋唐绘画、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构建中国绘画的特殊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纵观绘画史,国画从发展到成熟,总是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高度、新起点。
中国画的欣赏以视觉作为引导,用以维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美术欣赏的渠道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面对作品的美术欣赏进程和面对自然进行美术创造的思维活动有着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在欣赏活动中,往往可以进行艺术再创造,而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给欣赏者留有再创造的余地。
中国水墨画欣赏的本质不仅仅表现欣赏画面之美,她还具有完善、升华人的本质的功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画的审美功能,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拿黑格尔的一句话说就是“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