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的一枚赠书票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梅园新村中共办事处纪念馆二楼展厅展出了一件珍贵文物,乃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国共在南京和谈时,国民党方面的首席代表张治中(1890-1969)送给中共代表团董必武(1886-1975)的一部《总理遗教全集》。是书硬面精装,其厚重几与南京明城砖相埒,侧开封面立于玻璃展橱中,清晰可见封里正中贴有一枚“白底黄花纸”(该馆展品说明用语),高14.5厘米,宽10厘米。纸的右上方墨书“必武先生”,左下书“张治中敬赠”,二行道健的毛笔行楷当是张氏亲书,名下与“敬赠”二字之间间距稍大,中钤隶书体朱文“张治中印”。
  师友亲朋间互相赠书,古已有之,是为雅事一桩。张将军平生服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总理遗教全集》系1934年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行,张氏曾出任该部部长,想来编纂印制出力尤甚。张将军送董老“总理遗教”之经典或有深意,然当时参与和谈的双方代表,尽管有主义之争、党派之别,却在力主谈判,和平建国上似有共识,且相互敬重,私谊甚笃。张氏赠书,其上下款未直接墨书于书页上。窃以为原因有三:一是该书采用当时上好的机制纸,纸料中掺有填料并经压光等表面处理,纸面拒墨,毛笔墨书不易;二是若勉强直接于书页上墨书,或有位置排列欠妥,或笔墨稍次甚或笔误,更有倘或不小心滴上一团墨,都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三是署名并用印,以示郑重,但若在硬面封里钤印,经验证明是很难盖得清楚的。张将军另书一纸,手书,钤印皆易,甚或可以多写几张,选出一张,自己看着满意了,再恭敬地贴在封里正中,美观大方,不损书于丝毫,且上述三窘,当化为乌有。
  然更精彩的是张将军行款所用此“白底黄花纸”,批量印制且上有图案,无意间竟成为西方藏书票在中土流播的一个实例——上世纪40年代国人使甩藏书票(或类同品)的一件标本珍品。
  国人藏书,素好用印,而西方人藏书,喜用藏书票——大半个手掌大小的一种纸质艺术品,上印个性化的徽记或图案,贴在书的封里或扉页上,以示该书为己有。
  张将军所用是纸,颇借用了西方藏书票之样式,加墨书、钤朱,妙用为赠书票(姑且以用途为其命名)。其图案着淡土黄色,中为梅花和稻、豆科植株加束带组成的一盾形徽章,外饰卷草纹,四周用穗粒圈边,简洁悦目,显而易见系受西方纹章、徽记类藏书票梅图形式影响,而其尺寸大小及所贴位置皆与藏书票相同。
  中国舶来藏书票,始自上世纪初(或更早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及其兴办的教会机构,后为清末民初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仿效使用,加上陆续兴办的新式学堂、图书馆纷纷印制,延至30年代国中热爱艺术的文人绍介和倡导,藏书票为当时许多学者教授、文人雅士所乐制乐用。有人评论中国藏书票之始“起点甚高”,当是指的文化层面上。而此枚40年代军政要员张将军使用的赠书票,足见当时已影响至高层的票风流韵之一斑。
  西风东渐,除开船坚炮利的凛冽,也有类同藏书票及其制作技法(如木口木刻、石版、铜版等)这样柔美的一拂,让中国人的藏书中也飞出许多“纸蝴蝶”(西方人昵称藏书票为“书中彩蝶”),改变了国人“藏书盖印”的单一形式而使之丰富多彩。百年一瞬,今日,藏书票在我国的使用已是云蒸霞蔚,尤以2008年,被誉为藏书票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三十二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在北京举行,凸显中国藏书票在创作、使用、展览、交流、收藏和研讨上的日趋繁荣,且为世界所瞩目。
  张治中将军青少年时便恪守私塾先生“敬惜字纸”的教诲,甚至自拾到的“字纸”中求学问;到上海投入心仪的学生军,后毕业于保定军校,入黄埔为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迭经升迁,军阶二级上将;参加和指挥过北伐、抗战中的多场战役,平生戎马倥偬,政务繁忙。这件用于馈赠的书籍文物,包括其间的手书墨迹、行款格式、用印之谨等细节,很让我们领略到他涵练出的文化素养和儒雅风范。而其赠书票之用,中西合璧,更展示出他灵活巧妙、“洋为中用”的东方智慧。
其他文献
书目繁多 各具特色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图书中,如果不算纯粹的史料,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偏重于革命史。比如冯天瑜、张笃勤合著的《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该书强调革命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对于革命党人的部分交代得很清楚,对于清廷和立宪派则缺乏相应的考察,作者的立场也非常鲜明。另一种是通俗历史,比如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摘要: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其内在的逻辑诉求。这种逻辑诉求必然在上层建筑中有所体现。只有上层建筑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逻辑诉求,构建有效的运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存的民主政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杨春红(196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九三学社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