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点”深悟, 以“点”带读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2008zxff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旺盛的活力,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理解与体验,重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接受式学习方式。当前,在教改春风的吹拂下,传统阅读教学铺天盖地的讲解、机械繁琐的引导、漫无边际的朗读现象,得到遏止。但在阅读教学中,也出现了另外的一些倾向:学生讨论得多,朗读得少;学生自悟得多,教师点拨得少。阅读教学离开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进行文本讨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肯定是蜻蜓点水,缺少深度;阅读教学离开教师的巧妙的点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肯定是一知半解、举步维艰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点拨呢?
  一、点“点”相扣,读议相连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且毋庸置疑,多读,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但读什么,怎么读,却是当前乃至今后的阅读教学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要教师精心设计不同的读“点”,一句有一句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读课题到读词、句,再到读课文;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层次渐深,读味愈浓。再把朗读和议论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了对课文从陌生到熟悉、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学习过程,实现了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完美结合。
  1、指点“筋”脉 初读课文
  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一般而言,精读一篇课文大致可分为初读、细读、熟读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与体验,教师要设计好议论的内容。初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读,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课文的基本思路,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一句哪一段,说些枝枝节节,琐琐碎碎的东西。如《小珊迪》这篇课文,先让学生看图导入,提示课题后,就要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受。围绕着这个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读完课文后,抛出:①本文故事的大概内容?②你觉得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初读时,应懂得哪些内容。
  2、點捏重点 精读课文
  精读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要改变面面俱到的现状。课文是母语,哪有那么多需要“读懂”的呢?哪有那么多需要讨论的呢?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点。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要认真地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要仔细地想,想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如《小珊迪》在精读时,设计以下讨论的问题:1、读“卖火柴”体会到他的什么?(困苦);2、读“受重伤”体会到他的什么?I(诚实);3、读小珊迪临死前的一段话与写他死时的一段话,体会到什么?(善良)。
  3、点拨主旨 熟读课文
  熟读全文后,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融会贯通,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熏陶感染,课文中许多规范的语言模块已储存在头脑中。学生可以通过议论,说说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可以对课文中的人与事、作者的立意和语言表达作出自己独特的评价。这一阶段教师提出的议题,要求学生把丰富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结合起来。如:教学《小珊迪》这课时,精读课文时可提出:1、找到有关写“我”对珊迪态度变化的语句读读,体会“我”对珊迪情感上、认识上的变化?2、有感情齐读最后一段,从珊迪的死你想到什么?心里有什么话说?让学生说几句话抒发此时此刻的感受,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二、巧点妙点,拔云见山
  阅读教学,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像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点拨,学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没有跋涉和历险,就没有智力“涅磐”的过程,就没有情感体验的快感,更无法领略知识世界“一览众山小”的妙景。
  1、感悟“一知半解”时 点石成金
  在学习中,有些内容学生常会一带而过,貌似理解其实并未真正弄懂,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颐和园》有这样一段话:“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许多学生都能从比喻句中感悟出昆明湖的平静、美丽,但是这两句话中有一个词用得非常精妙,更能突出昆明湖的平静、宽阔、美丽,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这时教师轻轻一点在这两句话中,作者好像用“错”了一个字。一学生:“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滑’写错了,应该是‘划’。老师再次追问:是真的写错了吗?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紧接着一生:“我认为没错,划船时,湖面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不留一点痕迹,如果用‘划’,这样一来自相矛盾了。”老师赞许地点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文中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镜子是由玻璃做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就显得很准确。
  生: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碧玉,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儿应该用“滑”而不能用“划”。
  生:我今年暑假去过北京颐和园了,看到昆明湖大得不得了,湖面上虽然也有些波纹,但远远望去像镜
  子一样平静。游船、画舫驶过去,也好像是滑过去的,看不到什么波纹,所以这里用“滑”是非常准确的,这个“滑”更能显示昆明湖的静、大、美。
  这一点拨,这一追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也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这个“滑”字,“划”出了课堂朵朵美丽的浪花。
  2、感悟“举步维艰”时 指点迷途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学生自己能想得通、说得明白的,自然不需老师指教。学生通过努力还是想不通、说不清,即处于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学生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质疑:“燃烧弹烧着以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这问题提得有水平,书中未交代也没有答案。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半天没人举手。老师轻轻启发道:“你们联系风想想看。”就老师这样的轻巧一点,学生们立即有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争着举手。一生兴奋地说:“噢,我知道了,可能我们趴在上风,火往下风烧,所以没烧到我们。”这一声心神领会的“噢”,是对老师点拨的赞叹之声,是孩子智慧之火的闪烁之声。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特别生”其实是“双差生”“后进生”的同义语。笔者认为,为“双差生”,“后进生”正名,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以及“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是
徐小英终于将我带到了她的老屋。进了院门的前方是一排正房,左手边是一排厢房,紧贴着进门的右手边用一堵围墙与邻家隔开,沿着围墙种着一排的葡萄树,葡萄树上挂了些仍还青涩的
期刊
曾经听我父母说,五十年代提倡移民的时候,我们一家京西人差点儿成了甘肃人。如果走了那条路,我们家离黄河就近了,离永定河就远了;离敦煌莫高窟近了,离天安门就远了;离百花山
期刊
什么样的小说是好看的小说,这不仅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思考的问题,也是作家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想要回答的问题.借用雪漠先生的话来说,《野狐岭》的问世,就是为了回应何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也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市政建筑工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和技术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提升技术管理水平
十多年前,我正值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大好年华,那时对文学的热爱几近疯狂的境地。我拜读了不少现、当代作家的文学著作。有徐志摩、郭沫若、臧克家、汪国真等诗人的诗集,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原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花了很大的心血指导,花了大量的时间批改作文,可是收效甚微,学生还是怕写作文,兴趣更无从谈起。下面,就我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谈谈对中年級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兴趣和爱好是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程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們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
本文在对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决策的过程、地方政府决策者的伦理规约性等概念进行简要考察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决策失误和地方政府决策的行政伦理规约行为进行了界定。随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