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考辨析题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13148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中出现辨析题后,辨析题已经成为山东高考政治部分的必考题型。辨析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正是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时期,所以好多学生都对此类题型感到头疼。下面笔者结合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辨析题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一、关键词语:一个辨点,两种题型,慎对错误
  【实例剖析】
  例1.“十一五”期间我国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读图表并结合《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只要增加财政收入,就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②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要促进个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③物价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稳定物价。④消费心理影响居民消费。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此,“只要增加财政收入,就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片面的。
  一个辨点:这类辨析题的分句相对较少,一般不超过两句,我们可将此类辨析题理解为一个辨点进行分析。虽然有的试题看起来分句较多,但这些分句要么意思相近,要么需要将这几个分句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仍为一个辨点。例如:有人认为“只要发扬人民民主,就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请对此进行评析。答题时,将该辨析题的后两个分句结合起来理解更合适。
  两种题型:这类辨析题包括三种类型,即完全正确(错误)型、理由不全型和正误混杂型。完全正确(错误)型在高考中几乎不会出现,可不做考虑。理由不全型是指辨题中给出的理由不全面,如例1中“只要增加财政收入,就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该辨析题的不合理性在于缺少理由,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需要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稳定物价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误混杂型是指该辨析题中既有正确的、合理的部分,又有错误的、不合理的部分。
  慎对错误:在分析辨析题中的不合理内容时,答案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正面直接回答,如例1,可直接联系教材谈到的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得出答案③和④。另一部分是间接回答。辨析题的错误结论与前提是分不开的,如例1中的观点为“增加了财政收入就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答题时只要增加财政收入的内容就可以了,结合“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内容进行思考,就可得出答案②。
  二、关键词语:两个辨点,分析辨点,前后联系
  【实例剖析】
  例2.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紧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提高职工工资,强化收入分配调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辨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就能实现社会公平,但会挫伤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①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②虽然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但二者又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并不是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就能实现社会公平。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因此,促进公平并不会挫伤提高效率的积极性。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两个辨点:这类辨析题分句较多,辨点至少有两个。做此类辨析题的关键是找出它的辨点。
  分析辨点:这类辨析题的辨点分为三种情况:辨点完全正确、辨点完全错误和辨点要辩证看待。前两种情况好理解,第三种情况要注意,如例2中的辨点2就需要辩证地看,即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但并不一定能实现社会公平。
  前后联系:解答这类辨析题要注意辨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如例2中的辨点2和辨点3都需要结合辨点1进行分析。另外,答案④的生成需要将这三个辨点结合起来考虑,涉及了“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知识。
  还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讲的第一、二两种类型辨析题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如下题:
  例3.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公民的文明程度相对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族文明素质自然而然就会提高,是否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无关紧要。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参考答案:①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述观点看到了经济发展对公民文明素质提高的作用,有其合理性。②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族文明素质自然而然就会提高,是否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无关紧要”是錯误的。③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三、关键词语:正反双方,对称辨点,评析结合
  【实例剖析】
  例4.所谓“草根文化”,是指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形态的逐步形成引发的创新形态、社会形态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等变化,出现的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民间产生的大众平民文化现象。如手机短信就是典型的“草根文化”。
  甲认为:“草根文化”植根于群众,具有通俗性、娱乐性特点,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鼓励其发展。
  乙认为:“草根文化”长于民间,良莠不齐,缺乏高雅,应控制其发展。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参考答案:①改革开放以来,“草根文化”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②“草根文化”有多种类型,包括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③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④“草根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健康积极的“草根文化”是对先进文化的有益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也会对先进文化带来冲击。⑤我们应该剔除“草根文化”中的糟粕,倡导和发展那些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草根文化”。
  正反双方:这类辨析题的特点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甲乙双方展开辩论。如例4中甲乙双方围绕“草根文化”的产生、形式、性质和态度展开辩论。
  对称辨点:做这类辨析题的关键是要对称着找辨点。如例4中的四个辨点都是从甲乙双方的观点中对应着找出的。有些辨析题中甲乙双方的观点比较啰唆,因此将双方的观点进行概括总结后再找,辨点才会更清晰。
  评析结合:在找好辨点、分析辨点之后,要根据情况作出评价,但并不是所有的辨点都需要评价。如例4中的前两个辨点就不需要评价,因为双方的态度已相当明确;后两个辨点就非常有必要进行评价,否则态度就不够明晰。
  辨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只要掌握了做辨析题的技巧,就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S]
其他文献
文章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演进的逻辑依据入手,在结合湖南区域实际分析"四化"同步演进的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湖南"四化"同步演进的选择路径,以期为
2012年高考历史“周年纪念”复习聚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由文理学院教授崔德芳发明的“一种玻镁保温板”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玻镁保温板,包括空心壳体,其特征在于:空心壳体由硬质材料制成,在空心壳体内填充由软质材料
一、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    (一)知识网络构建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学术思想辉煌灿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形成。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
2012年江苏高考政治(单科)试卷认真贯彻了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江苏省《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命题的基本风格,试卷的主要题型、难易程度、能力要求与往年基本保持了一致,对中学落
数据可视化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综述了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介绍目前的应用现状,探讨该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文章对沈阳市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车辆和沈阳至铁岭城际铁路工程(松山路—道义)车辆所采用制动系统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对比说明,特别是对两类风源系统从其工作原理及各自优缺点方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旨在研究禾耐斯与速收两种新型、高效除草剂对马铃薯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效果。结果表明:禾耐斯100mL/667m^2+速收12g/667m^2药后30d时马铃薯田禾本科杂
由广西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整合资源和集结力量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17年评论丛书立足“大文化”视阈,内容辐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历史和民俗等领域,通过现象
清中后期,在人口增长、农作物品种增多以及官府对农业开发的支持等有利条件基础上,四川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丰富了民众的膳食生活,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粗放性垦殖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