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程为基础个体化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体会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程为基础而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的43例CVST患者,根据患者病程长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22例急性期(1周内)患者采用系统抗凝治疗;11例急性期抗凝治疗无效者和8例亚急性期(1周至1个月内)患者采用局部静脉窦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13例慢性期(大于1个月)患者采用机械性碎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或支架辅助静脉窦成形术。术后均积极治疗原发病,持续抗凝1年。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

结果

出院时有41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缓解29例(67.4%),视力障碍改善28例(28/31,90.3%);脑脊液压力均降至25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以下,恢复正常32例(74.4%);1例手术失败;1例并发硬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总有效率95.4%(41/43),直接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3.1%(1/32),无死亡。3个月随访39例患者,症状均消失,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36例(92.3%),视乳头水肿消退37例(94.9%)。6个月随访16例患者,脑血管造影证实8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5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部分再通;3例支架辅助静脉窦成形术患者显示支架无移位,静脉窦保持通畅。

结论

以患者病程为基础对CVST进行的个体化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报道1个中国汉族热性惊厥伴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家系,探讨其临床特点,并明确该家系是否存在PRRT2基因突变。方法收集该家系详细临床资料,对先证者(Ⅳ1)及4例伴有PKD临床症状的家系成员(Ⅲ1、Ⅲ4、Ⅳ2、Ⅳ3)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其中Ⅳ2临床症状不典型,仅为疑似病例;同时应用PCR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诊治的51例VP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评价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结果51例VP患者男女比例为1∶1.55,病程为10 d至20年,所有患者均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其中46例(90.2%)可在静息时发作,37例(72.5%)可在转头或转身时发作,3 min过度换气试验中13例(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进展性和无进展性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并探讨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成像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58例,其中31例入院1周内完成头、颈部CT血管造影成像。根据卒中发生后5 d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情况,58例患者分为两组。组1:有进展性运动障碍(23例);组2:无进展性运动障碍(35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