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Onyx栓塞后出现化脓性炎症反应一例报道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Glubran 2胶超选择性栓塞在富血供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中的作用。方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共收治富血供大型脑膜瘤患者16例,其中12例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超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栓塞组),4例患者未行术前栓塞(未栓塞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栓塞组和未栓塞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栓塞组患者DSA检查显示肿瘤10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自身抗原免疫耐受缺失导致的一类慢性、异质性疾病,可累及特定的靶器官或多个系统。本文围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常见的几种多发性自身免疫和多发性自身免疫综合征综述如下,以期能有助于临床工作开展及更进一步的研究。
目的利用度中心度(DC)方法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在静息态下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的改变。方法对自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在衡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21例IBS患者(患者组)及同期招募的21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均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经预处理和后处理计算出全脑DC值图,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间DC值分布图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
目的研究甲磺酸去铁胺对脑出血(ICH)患者占位体积以及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保定市满城县医院收治的42例ICH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去铁胺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4、8、15天ICH占位体积及变化趋势,并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2组患者入院后第90天(±7 d)预后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去铁胺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3.0 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在脑胶质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152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应用3.0T MRI及Brainlab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肿瘤67例[术中磁共振(iMRI组)],单纯神经导航指导下切除肿瘤85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程度和预后情况。结果152例脑胶质瘤均成功切除。对照组和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微创化过程中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桥脑小脑角三维解剖模型,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路径,在三叉神经脑池段分别选择三叉神经入脑干处(a点)、入半月神经节处(b点)以及两者之间中点(c点)为显露靶点。分别以上述a、b、c 3个显露靶点为顶点做出圆锥a、b、c,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
目的探讨垂体零细胞腺瘤(NCA)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行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46例NCA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SM-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18~45岁16例、≥46岁30例)、性别(男29例,女17例)、肿瘤最大直径(1~3 cm 34例、≥3 cm 11例、<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惊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惊厥组(n=32)和正常组(n=32),惊厥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诱发惊厥持续状态(SC),并于惊厥发作30 min后分别经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2 μL(SC-生理盐水组)、BDNF 4 μL(0.1 μg/μL)(SC-BDNF组)、抗BDNF抗体2 μL(200
目的探讨miR-124过表达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分化作用的机制。方法构建miR-124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胶质瘤干细胞,以正常培养的胶质瘤干细胞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干细胞表型,采用RT-PCR检测miR-124及其靶基因Akt、Rel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分析其信号通路中炎性因子白介素-1(IL-1)、IL-8分泌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miR-124过表达慢
目的探讨自制激光辅助立体定向头架行血肿腔穿刺置管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对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收治的67例壳核出血患者应用自制激光辅助立体定向头架行颅内血肿腔穿刺置管治疗(微创组),并以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方式治疗的53例同期壳核出血患者为对照(传统开颅组),对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微创组患者与传统开颅组患者比较,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