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追问,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之后的再次提问,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再思考,进而达到深度解读课文的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课堂追问要步步深化,抽丝剥茧;死缠烂打,不依不饶;捕捉意外,随机生成。唯有如此,才能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追问 深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71
  追问,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之后,又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多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提问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与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合理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追问,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处。
  一、追问要“追”——步步深化,抽丝剥茧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问题看似浅显,但学生并不一定明白。在教学时,教师如能就这些地方往深处牵一牵,引一引,追一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生的阅读一步步深入。
  《菩萨兵》教学片断
  师:听说红军要来,藏族同胞为什么要躲进深山?
  生1:因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派的苦头,他们以为红军战士与反动派一样坏。
  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反动派的坏,使藏族同胞提起军队就来气?
  生2:“吃尽”这个词充分表明了藏族同胞吃了许多苦头。
  师:反动派们怎样让藏族同胞吃苦头?
  生3:他们抢老百姓的粮食,毁坏庄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师:,他们对军队害怕到了什么程度?
  生4: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
  师:这种种现象表明了什么?
  生5:藏族同胞与红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误会。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为了使学生对藏族同胞为什么躲进深山有个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为学生体会“朱德为什么急坏了”提供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吃尽”一词进行如抽丝剥茧般的追问,步步深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追问要“拷”——死缠烂打,不依不饶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迸发出真知灼见,也可能一无所获或出现各种解读错误。当学生解读错误时,教师不妨采取追问的形式,使学生在追问下思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片断
  师:如果你是公仪休,面对那位会说话的管家,你会收下礼物吗?
  生1:我会收下,鲤鱼的味道太鲜美了,我爱吃。再说了,不过两条鱼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
  师:可是如果你收下了鱼,当对方让你以权谋私时,你想过可能出现的后果吗?
  生2:他收下鱼,却不帮人家办事,人家会怀恨在心,想办法让他的官做不成。
  这个教学片断中,在对公仪休是否该收受礼物的讨论上,学生出现了不同看法,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通过追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拷问”,使学生对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深意在认识上更进一层。
  三、追问要“活”——捕捉意外,随机生成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有预设,但是随时会有出乎教师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面对意外的发生,教师要认真聆听,睿智追问,使这种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教学价值。
  《推敲》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就来推敲一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请大家想一想,“绿”还可以换成哪些字?
  生1:“吹、过、到、来、至、染、临……”
  师:有这么多词语可用,王安石为什么偏偏选择“绿”这个字呢?
  生2:“过”字虽然能够写出春风吹到了,但是表现不出春天绿意盎然的气息。
  生3:“绿”字可以表现出春风给江南带来了一片绿色,同时使世上万物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师:是啊,一个“绿”字表达了作者眼中的一片景,心中的一片情,更使我们感受到作者遣词用语的讲究,这也是与作者的反复推敲分不开的。其实,“推敲”这个词本身也有一段有趣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材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拓展、重组与整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灵活,又贴近学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前预设的,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是教师预设不了的,追问策略的运用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提问的不足,随着课堂的变化而变化,随时调控,有效生成,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处。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儿童是纯真的天使,心中充满着对世界的美好幻想和探索激情,因此他们都是带着对学习的真诚向往走进课堂的。小学语文教育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以保持孩子的童真为己任,把语文课堂变得自由活泼、妙趣横生,努力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中找到放飞自由梦想、展示个性自我的一方沃土。  一、投入真情,寻觅文本趣味  儿童是单纯的、善感的,只要教师能合理引导,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就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觅得其中的真趣味,实现童
[摘 要]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照本宣科、追求唯一答案的现象,导致课堂异常无趣、机械与僵化。“动态教学”是突破目前教学窘境的有效策略。“动态教学”的课堂以“简单”引航,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让“讨论”升华,在争论中交锋、碰撞、融合;从“误区”求真,让学生在矛盾中悟出真知。  [关键词]语文课堂 动态教学 简单 讨论 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热闹了、生动了,但是其有效性却值得我们怀疑。为了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从寻根、对比、体验三方面入手,进行“还本求真”式的教学。  一、寻根——感受词语意义的本原  中国文字最初是从象形字发展而来的,属表意字,具有形象性、表义性的特点。在语文课上,我们应带领孩子们剖析中国古文字的结构特点,并继而探寻字词的意思,这样能非常有效地
2008年9月,我新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的班级。在半个月的日记和一次习作训练后,细细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习作时存在着“无米下炊”和“有米难炊”两种现象。前者因学生的观察、积累不够,头脑中缺乏写作素材而致;后者则是不知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作文方法不会运用之故。然而,许多时候,我们教师总喜欢把学生的这些习作现象归咎于学生头上。事实上,细细析因后就不难发现,这些习作现状的出现与老师平时的教学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两根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 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所学词语。  3.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生字  1.昨天昆虫世界举行了联欢会,节目可精彩了。昆虫朋友说:想表演给大家看,还要考考大家。看,它们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字?会读的同学响亮地读出来。  2.课件出示:采、野、集、虫、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兴趣点的发掘方面,教師一要探寻创作动机,点燃兴趣点;二要立足文本体验,夯实兴趣点;三要挖掘历史背景,升华兴趣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点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62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优秀
【文本解读】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主题课文,文中主要描述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具有以下特点。  一、诗歌的语言  在《三亚落日》的文本中,到处都有如珍珠一般闪闪发亮的句子,读来像是美的诗歌。语言的美,美在烘托出景美,渲染出境美,表达出意美。读着整个文本,仿佛沐浴着优美的文字,荡涤着心头的烦闷。  二、绘画的意境  在文中,一开始便是一幅细腻的图景:蓝天,白云,沙鸥,沙滩,椰树。在这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最近,我听了六位老师上这一课,有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情景创设、角色扮演、品味感悟、语言训练、学法指导、引导想象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亲近自然,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的第一步,是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的重要环节,但公开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一些在无奈之下选择第一课时教学的老师,为了增加公开教学的看点,在第一课时干起了第二课时的活儿。  只有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
[摘 要]要打造活力课堂,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究,品味语言,平等对话,受到情感熏陶,启迪思想。  [关键词]阅读 真情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73  一、教材解析  《雪儿》是苏教版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