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予行政处罚的法理——围绕《行政处罚法》第33条而展开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处罚法》修订后不予处罚情形一变为三。需要全面准确分析其内在法理,为不予处罚制度的成立与运行提供更加有力的法理支撑。从《行政处罚法》上关于行政处罚目的的规定,参考刑法“无罪不刑”的理论和制度,得出“无危害性不罚”之法理;从处罚便宜主义理论出发,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及“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的政策背景,得出“首违可以不罚”之法理;运用责任主义理论,结合现行《宪法》第38条,得出“无过错不罚”之法理。同时,“当事人证明”不能视为过错推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也并非以例外条款剥夺当事人的证明权利。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理论命题及法制理论命题。将法制及法律奉为治国理政首要手段的“以法治国”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其理论先导是商周时代的“明德慎罚”理论,而“明德慎罚”思想的基本思路和“以法治国”思想的核心要素源远流长。从早期国家产生,到春秋战国,“依法治国”思想先后经历了三种历史类型,即在某个或某些领域运用法制及法律治国理政、国家政治法制化程度不高的“以法治国”;相当重视法制及法
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和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取得了"战疫"、"战贫"、"战汛"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并加快进入了疫后灾后重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为加速推进武汉市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深入学习借鉴江浙地区先进经验做法,探索适宜武汉发展的衔接模式,市级扶贫、乡村振兴、财政等部门联合于2021年3月28日~4月1日,赴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