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而不露,弦外之音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提倡多喝白开水,但在写作时,我们反对将文章写成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最是奇峰易入眼,好的文章,最忌諱赤裸裸地表达情感。一些平淡之作,常常使人读了前面就知道后面,稍露端倪,便见结局。然而艺术的妙绝,常在其委婉含蓄。它要求作者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深沉细腻,运用各种旁敲侧击、寓意双关的笔法,收到含而不露、弦外流音的效果。
   一、寓情于叙
   苏州园林的入口处通常都用屏风挡着,目的就是不让游客一眼望尽园中景致。记叙文藏起情感的目的也在于此。好的记叙文即使不着一句抒情之语,也能让读者觉得似有一股暗流在文中涌动,牵动读者心弦。
   说到寓情于叙,朱自清的《背影》是典范之作。文中既没有表现惊天动地的父爱,也没有进行矫揉造作的抒情,朱自清只是向我们较为细致地描述了父亲的动作: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千言万语,也抵不上一个满是关爱的实际行动。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多联系生活进行观察和感悟。记叙文写作,要将精力放在对情节的叙述上,放在对主要人物的细节描写上。描写的功夫到家了,情感自然就会蕴含其中。
   二、寓情于景、物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感情的火山爆发了,不可遏止,但赤裸裸地表露出来又过于直白,为了收到读后回味无穷的效果,就把它藏于山水草木之中,将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借物传情就是这样一种极为精妙的立意方式。它可以通过对“物”的精心描写,表达心中蓄积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从古至今,借物抒情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如《白杨礼赞》《井冈翠竹》《项脊轩记》等文章都可以算得上是寓情于物的经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事物在作家们的笔下都能变得情意绵绵,一朵花、一棵树、一杯茶、一壶水都能寄托人们的情怀。比如,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
   母亲并不喜欢喝茶,然而有一天,她却买回了一只茶壶,这壶是我渴求了许久的那种。母亲告诉我,壶不必洗,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是珍贵的壶。我纳闷:母亲怎么也懂茶道?此后,我每天深夜苦读,灯影下有我,也有母亲买回的壶。说也奇怪,每次喝上一口,便能使我清醒起来,得到解题的门路和灵感,像有一种力量,源源不断地从壶口里流出,一直流进我的口里、心里。然而,壶里的茶凉得快,功课做得投入了,便不自觉地喝着冰凉的茶,有一次被母亲发现了,她便再也不能安睡。以后,每至深夜,母亲便默默地坐在我的面前,默默地为我泡好一壶热气腾腾的茶。偶尔抬头,我总能看到茶壶上冒着的丝丝热气,还有热气后面母亲那满含期望与慈爱的双眼。
   这位同学围绕“茶壶”详细描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关爱的深切感悟,母子之间的亲情通过一只小小的茶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想想看,这种借物传情的手法是不是比直接抒情更有情致呢?
  【仇华东/供稿】
  井 绳
  ◎李汉荣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球的最佳方式。
   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情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快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他心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
   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地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据美国航天局说是三十多万公里,走了三十万公里,他们发现了一块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冷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的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术家。
   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选自《散文月刊》),有删改)
  赏析
  井绳,用青麻搓成,再普通不过。可文中写到的“井绳”,早已失去作为井绳本身的意义,而更多地演绎为一种象征。这三米长的井绳,竟“美”了父亲的一生。文章意蕴深厚,作者的抒情笔法朴实之下又不失老到。文章语言近似散文诗,又不缺少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条河的隐秘
  ◎陈怡霏
  那是一条被很多人寻找的河流。
   人们盼望着,寻找着,终于发现了小河的一丝踪迹:在山谷的尽头。雾气弥漫的山谷,是风来的方向。风中携带着水汽,却从未有人找到那水汽尽头的河流。
   我在这惬意的环境下徜徉,远方的树木随风声发出沙沙的声响。越往前走,雾气越浓郁。慢慢拨开山谷口的树叶和雾气,我发现一条小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空气清新,鸟鸣声清脆响亮,泉水在叮咚作响,树木在抽枝发芽……这里的人如同孩子一样,单纯而快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平静。山间的一条小河就是他们全部的水源。
   那条河流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缓慢,一如这里的生活,舒缓,轻松。水在石头上静静地流动,日光温柔,使人如痴如醉,如临仙境。
   沿着河流向前,来到一棵大树下。树下有个洞,洞里写满了世人的愿望,诸如“健康平安”“生意兴隆”“考个好成绩”……我疑惑着继续前行,来到了一处儿童乐园,孩子们正在嬉闹玩耍,他们热情地邀我加入,我慨然应允。我教他们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玩了很久很久,我才不舍地离开。
   继续向前,我来到了河边一个农户家。轻叩门扉,无人应答。轻轻推开虚掩的门扉,缓步入内,一幕动人场景映入眼帘:三五好友围坐石桌,品酒畅聊,皆已醺然。我不忍打扰,转身离去。
   出门,方才恍然大悟,此乃我辈俗世之人向往的生活,悠然恬淡,岁月静好,是陶渊明先生笔下之“桃花源”。
   我涉水而过,到彼岸去,岸上的人们正在虔诚祈祷,有的祈祷风调雨顺,有的祈祷学业有成,有的祈祷四季平安……每个人的心愿都被小心翼翼放入一个小瓶子里,盖上瓶盖,郑重地将小瓶子放入河中。众人的目光,随着瓶子渐渐远去。
   我又想起树洞里的愿望,终于明白,原来那都是人们的向往和追求,这条小河便是人们心灵中的净土,干净纯洁,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信念。那份对生活的热情,流向远方,不止不息。
   当生活把现实变得残破不堪时,不妨去静心寻找心中那条隐秘的河流吧!
   【浙江磐安中学高一(11)班,指导老师:郑群英】
其他文献
午后小憩罢,手捧一杯香茗,听一曲《高山流水》感受友谊的力量;听一曲《梅花三弄》感受圣洁和坚强;听一曲《春江花月夜》感受江南如畫;听一曲《汉宫秋月》体味宫怨深深;听一曲《阳春白雪》品味高风雅趣;听一曲《渔樵问答》感悟隐逸之乐;听一曲《胡笳十八拍》感受生死离别;听一曲《广陵散》领略傲岸风骨;听一曲《平沙落雁》感知秋意阑珊;听一曲《十面埋伏》体味英雄末路的悲怆。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时,琴师俞伯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1621年,那些乘“五月花”号轮船,从普利茅斯来到马萨诸塞的英国人首次庆祝了感恩节。度过了艰难冬季的60个人邀请了当地印第安人的首领(他们与他谈判并签了协议)来共享丰收果实。令他们吃惊的是,这位印第安人首领带来了90名虽服饰整洁却饿得发慌的印第安勇士!显然,他们准备的食物不够了。这些印第安人很快回去拿来了野鹿和其他食物。这顿宴席由火鸡、野鹅、野
期刊
模拟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开卷有益,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也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也有人认为,开卷未必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开卷有益/开卷未必都有益”的辩论会,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
期刊
读《且听风吟》这篇小说的楔子时,我想起村上春树谈到自己写作时的情景:第一次写时很认真,一板一眼地去写,但投稿并未入选;而后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境,或者说心情写,竟得了奖。这句话使我恍然大悟:怪不得读他的作品时代入感很强,不像读川端康成,似乎在读别人,读村上春树总感觉是在读他自己。   读村上春树的第一本书是《挪威的森林》。那种不必言语、不必精心描写而自然流露出的孤独感扣人心弦,使我仿佛经历过书中的故事
期刊
曾有一位哲学家说,人生有三个境界,其一如骆驼,一味顺从;其二如狮子,变被动为主动;其三如婴儿,处在寻找“我是”的状态。一味顺从,将使“我”变得“非我”;每时每刻如狮子般张牙舞爪,人生会活得太累;唯有如“婴儿”般活在当下,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享受快乐。   人不可能一味地逃避当下,没有人是永远的隐士,可以消极避世。我就是我,我是一种心态,全身心的理解我,明白我,是最高的境界。“敲门都不应,倚
期刊
从感性到理性,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到对抽象事理的领悟,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认识规律。大多数高中学生,都有写好记叙文的潜力——有着独特的少年视角和敏感情思。但要写好一篇记叙文,高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进行描写——这是记叙文写作的必备技巧。  一、描写不同于叙述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叙述着眼于交代、介绍,使读者明白、了解某个客观事实,而描写着眼于刻画、描摹,重在表现细微之处或侧面局
期刊
《诗经·静女》   全诗抒情叙事单纯,天真有趣,颇具牧歌情调。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小伙子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第二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大公司的总裁在面试求职者时,所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想得到什么”,令他吃惊的是,超过70%的求职者根本答不上来。   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奔波忙碌,很多人最终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那么,你又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呢?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身份,切合情境,符合文体要求;不要套作,不得
期刊
同学们在作文时,如何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文章呢?人有所思,心有所感。只要你讲述的故事,我们见过,听说过,或者想象过,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气息,就能对作文产生认同感,那么这就是一篇成功的、接地气的作文。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接触过不少接地气的记叙文,如鲁迅《祝福》中对忙忙碌碌又一年的描写,对国人来说,这样的体验人人都有;老舍先生《想北平》中,想到了老城墙、西山的瓜果蔬菜,想到了北京人的心坎上;汪曾祺笔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什么是美?导游说:“美就是大自然的山清水秀。”农民说:“美就是果树林里又大又甜的果子。”音乐家说:“美就是饱含情感的动人旋律。”社会学家说:“美就是那些为社会谋福利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美的含义太广泛了,美无处不在。可是有些人无视美好,甚至不辨美丑。到底什么是美?我们该如何创造美,让生活更温馨,世界更美好?   班内即将开展“我是演说家”活动,请结合以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