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新风口,如何把握不变的C端?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_k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路向C”“决胜C端”成了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作为大健康和快消行业企业,怎样把握好不变的C端,在经济新常态下,让自己的产品闪亮市场,保持自己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呢?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快捷的信息交互和交易方式让各行各业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巨大變化,企业纷纷加快销售渠道转型、品牌传播转型和营销策略转型,千方百计应对这场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浪潮。电商、大数据、移动APP、社媒走到了企业营销的风口浪尖?变、变、变,每个企业都唯恐在新的浪潮中落伍,许多移动互联网方面的论坛更是以顺势应变为主题,场场爆满,好不热闹!
  在这个新的风口上,一些企业走在移动互联网新业态的前沿,纷纷触网,开辟电商平台,进驻阿里巴巴,或在京东、天猫上线旗舰店,开发APP、运营公众平台,但几年下来产品销售、企业经营并非预期的风风火火。其实,无论怎样变,唯一不变的就是C端(消费者Consumer),移动互联网只是带来了传播、销售渠道和方式的变化,作为产品C端消费需求的根本并没有发生变化。 ???
  “一路向C”“决胜C端”成了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作为大健康和快消行业企业,怎样把握好不变的C端,在经济新常态下,让自己的产品闪亮市场,保持自己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呢?
  先来分析一下市场的概念,通常的理解是“市场是供需双方交易的场所”,就存在供大于求、供等于求和供小于求三种情况,这样如果企业销售额下跌,大家都会找各种客观理由作为借口,就不会去拼命努力,创造性就出不来。如果从另一个思路去理解市场,会别有天地,就是“市场是供需双方的结点”,不存在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现象,当销售目标没完成时,就是没有找准与C端的结点,就不存在客观的理由,创造力就会被完全激发出来。
  产品和C端的结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市场:一是现实市场,是指消费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能够买得到。二是显在市场,是指消费者知道想要什么,就是不知道该买哪一个。三是潜在市场,是指消费者有钱,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在这三个市场层次把握好不变的C端,总的讲来有三句话:“现实市场靠服务、显在市场靠传播、潜在市场靠创造。”
  现实市场靠服务
  就现实市场而言,无论是商超还是药店,许多品类同质化产品充斥,一个卖场同类产品往往会有三五种,甚至更多,各大厂家宣传战、促销战、价格战,招数尽施,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在卖场争得不亦乐乎。这些手段,大多刺激的是C端短暂的情绪化消费,而最贴人心、最能拉近与消费者距离,打动消费者心智的是点点滴滴的差异化服务。
  首先,是便利服务。不管是地面卖场还是电商平台,都要展示抢位,通过各种手段吸引眼球,方便C端选择。货值大的产品,移动端下单、配送到家,适应新的生活潮流,方便C端购买和配送的都要尽量考虑去做。
  其次,是咨询服务。把卖产品转为卖服务,现在微信、APP等与C端沟通的方式越来越方便,一定要重视借用这一平台。除了产品功能解释、使用咨询外,要有针对性地就C端在消费需求方面相关的知识进行普及,传播更科学、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传播产品,而是提供独特的生活咨询服务,让C端逐渐融入你所倡导的生活理念。
  再次,是体验服务。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参与和体验,可以阶段性策划一些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活动,让C端在了解产品、享受知识的同时享受乐趣,逐步转化为你的忠实用户,甚至成为你产品和服务的代言人、宣传员,而不是一次购买那么简单。
  显在市场靠传播
  就产品显在市场而言,重点要解决C端选择的问题,而获取C端的选择,就要让C端充分了解、认知甚至感动产品,这主要依靠传播,考量的是产品传播的精度、深度和广度。
  传播精度。首先是传播内容要精准。要搞清楚为谁讲,老年人、年轻人、男性、女性喜好偏向的内容都不一样,一定要围绕产品定位的C端人群,研究对应的生活场景、生活轨迹、习惯和喜好,然后策划创意相应的传播内容。其次是传播方式要精准。比如老年人喜欢看电视获取信息,年轻人喜欢网络获取信息,能再细分到精众的人群还要再细分,就是年轻人,喜欢财经、喜欢文艺或喜欢运动休闲的都要有画像,这在媒介精准选择上非常重要,涉及媒体栏目以及各类倾向性社媒的精准判断和选择,因为现在的传播已经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走到精众传播了。
  传播深度。一方面针对C端沟通方式要多媒组合,讲究深度,电视、网络、户外,加上现在的直播、网红和微信大号等,当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依托经验丰富的整合营销传播机构,针对人群做优化组合,花最少的钱,做最优、最好、最实效的传播。综合利用音、影、图、文等充分展示你的品牌,让你的产品在目标C端人群生活过程中,随时随地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在心里、脑里形成深深的印记。一方面针对C端诉求要有深度。对一个新产品而言,在传播诉求上要不断深入和升华。一般产品刚上市初建品牌时,往往主要以功能诉求为主,让消费者了解产品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待品牌逐步成熟,往往会加深情感诉求,占领消费者心智;最后到品牌家喻户晓时,可能无须多言,5秒、10秒的品牌形象片,再能加上一些社会公益诉求,也会让你的品牌成为一种理念的象征和精神的向往,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传播广度。在大健康行业,大家一定还记得三株口服液、红桃K等那个众星璀璨的保健品营销神话时代,遍布全国的产品宣传单电线杆一贴,区县乡镇、大街小巷遍地开花,就能创造一个几十亿元的市场。现在一般企业在渠道布局上,都要求越广越好,到地市不行再到区县,到区县不行甚至要到乡镇。渠道密集化、精细化渗透固然重要,但在传播上并不会下沉到地市及县级市场考虑。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大量的低头族、微阅读给传播高效率、低成本渗透提供了绝佳机会。如果是适用广阔市场的产品,有必要考虑传播在这一阵地施展拳脚,一些区域性、高吸引力、调性吻合的微信大号,可以深度挖崛和布局,真真正正将传播和渠道一起下沉到地市甚至区县,让产品和C端的沟通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样产品销售的奇迹就离你不远了。   潜在市场靠创造
  如果留意各行各业的品牌,领军品牌往往都是行业的创造者、开拓者,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些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比如通信行业的华为依靠“中国创造”,已经让世界为之喝彩。快消行业最值得一提的蓝月亮,以“一心一意做洗涤”的理念,让中国洗衣从“粉”到“液”,再从洗衣液到去年革命性推出“机洗至尊”,走进更加环保、更加节约的机洗泵时代,不断开创中国洗衣新的时代。而这些品牌的崛起,源于这些企业很好地洞察了人心,很好地把握了行业与产品品类的现状、未来,從而不断发掘潜在市场,创造C端消费需求,进而创造市场、创造品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怎么发现C端潜在市场,有两个方面可以借鉴。
  一方面是对C端消费者的洞察和认知。笼统地讲消费者需求概念可能不是太清晰,但如果以老年、儿童或男性、女性,或以十年一个阶段来划分消费者,如“60后”、“70后”、“80后”、“90后”,他们的心理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一定差异很大,但每一类人群又有一定的共性,研究透、洞察准、把握好了,就会发现潜在C端需求,进而研究对应潜在市场的产品。比如一款补钙产品,在中老年市场认知度很高,也销售得很好,市场上同类产品都在这一市场抢食。但这类产品在女性、儿童两大补钙需求大的人群却还是空白,这就可以研究开发抢占这两个细分人群市场的产品,避开老年产品竞争的红海,开辟新的品类蓝海。
  ?另一方面是对品类和行业现状与趋势的认知与把握。比如一些快消品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及的产品品类,中国如果没有,就可能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和机会。再比如大健康行业预防治疗眼疲劳或颈椎类疾病的产品,按照人们目前普遍低头看手机、不停玩微信的习惯,这一领域选准产品,做好定位,策划好卖点,就会有很大的机会。一旦发现潜在市场,系统论证后确实可行,企业就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和投入,千方百计突破,没有产品要创造产品,没有品牌,要通过消费者教育和品牌传播创出品牌。
  在创造潜在市场过程中,一定要首先洞察C端消费者、把握品类和行业现状与趋势,发现潜在市场,先有市场预判,再有产品开发,不能只闷头开发产品,不研究市场,为开发而开发,最后产品和市场“两张皮”。再者潜在市场的消费需求,C端消费者往往意识不到,所以在传播上一定要大做文章,让C端消费者从认知产品到尝试购买、到反复购买,再到忠实消费,这样就能一步一步创出自己的品牌。(作者系凤凰传说整合营销传播机构市场策划总监)
  编辑:
  周春燕(微信号:zhouchunyan57)
其他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仅将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吸引公众眼球的营销品;第二阶段是将企业社会责任整合到企业的产品竞争、企业战略框架中,以求更持久地获得最大利益;第三阶段,社会公众从更多、更高层次上对企业提出履行社会责任并加强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也逐渐认识到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之处,除了遵守法律法规外,还能够自觉自愿地承担员工、环境、周围社区等方面的职责
期刊
其实,店铺的赢利,就是从客户的抱怨开始的。  经营化妆品生意的“90后”王丽,把连锁门店开在安徽一个人流量大、交通比较方便的三线城市里。她以为这下生意一定会好,但经营一段时间后,门店经营业绩走势却一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面对如此的打击,王丽没有因此气馁,不管男友的挖苦讽刺,也不顾竞争对手的鄙夷和嗤笑,相反,她就像投掷在地板上的篮球一样,被迅速地反弹起来,似乎越挫越勇。  俗话说,机会总是青睐
期刊
马方  泰山管理学院院长  商业与人性  商业一方面利用了人性中劣性的一面,一方面需要利用人性中优秀的一面去经营企业,用理性控制欲望的泛滥,用理性去剖析商业的本质。  企业是由人来经营的,产品要满足客户需求才会有销路,而经营企业、经营客户更要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人性为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围绕人性来展开的,那么,商业与人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商业的发展源自人性中的欲望 
期刊
陆亦琦  《营销时代》作者  商业模式中的价格优化  在商业模式的优化中,价格的优化往往是关键因素。  从近几年的明星创新商业模式,如滴滴打车、摩拜单车,我们不难看出价格策略给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带来了继续发展的生命力。当然,从某种程度,我们还是不得不感谢微信支付,是它第一次将便捷、小额支付在中国变为现实。  摩拜单车利用了小额支付的便利,从牙缝中挤出了一个解决百姓出行最后一里路的方案;而滴
期刊
你的文案卖点足够好,也调动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他就是没有按下购买键。为什么?  一个能卖货的文案,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起码能调动消费欲望吧,让人看了就想买。”  “能让人信任,至少不会怀疑产品的优劣。”  “怎么也得有个极具说服力的卖点吧!”  ……  也许你的答案类似这样。  但我认为,能卖货的文案,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站在了消费者的角度,并根据他们接触文案的流程,来设计文案的内容。 
期刊
科技迭代升级,市场舆情也越发变幻莫测,负面新闻不断,热点更迭频仍。互联网下的聚变效应,使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瞬间引爆,掀起一场巨大风暴。  “死去,还是活着?”类似哈姆雷特的经典之问,再次成为当下企业第一问。实践困惑下,营销理论认知也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断崖式危机。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应了这句话:“上帝关上一扇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豁然开朗。
期刊
做企业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抹黑,各种各样的攻击。我觉得我都是猪了,还有什么能被击败的呢?  超高速成长之后的调整  风口论让很多人以为我是机会主义者,但是如果没有厚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另外,为什么是猪呢?就是要有猪的谦卑,“我都躺在地板上了,没有人能击败我”。做企业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抹黑,各种各样的攻击。我觉得我都是猪了,还有什么能被击败的呢?  小米最近的负面新闻有点多。那小米究竟遇到了什么苦难呢
期刊
用户思维,是在互联网思维内衍生出来的新词汇,也是时代的产物,产品的竞争更激烈,用户的选择权更大,倒逼企业去为用户思考、改进、革新。  网红产品,为什么会红?  必须有能解决用户痛点的用户体验,才能俘获消费者的心。用好用户思维,打动消费者的粉丝神经,这是必需的。把用户价值放在公司收入之上,解决用户的问题,减少用户的各种成本尤其是选择成本,抓住普遍、强烈并且是高频的需求,专注解决用户痛点,重要的是创造
期刊
刘春雄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今年是渠道维稳年以前只有厂家换商家,现在倒过来了,经销商换大品牌的现象很常见,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017年春节以来,我从厂家那里感受到的信息是:放弃增量压力,重点抓利润。这既是对最近3年长期“增量未遂”的现实默认,也是来源于渠道商的压力,要通过放弃增量,维稳渠道。  渠道稳定压倒一切  2016年,已经出现了渠道不稳定的现象。一是少数大商崩盘,部分经销商放
期刊
最近,关于裁员的风波不少,未来一段时间也不会少。在我们印象中,企业裁员一般是遇到了问题,而且是遇到了大问题。  比如,以前联想裁员,一篇《联想不是家》火了,从那以后企业的“家文化”削弱了不少。那一次,也硬逼得柳传志再次出山,亲上一线。  从现在开始,优秀企业可能又开始裁员了,而且大企业是重点。这与企业无关,与时代有关。这轮裁员,基本上是因为企业的经营导向发生了变化,从规模导向转为效率导向、利润导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