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的地方病治理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灾害频发,城乡缺医少药,各种地方病流行严重.同期,在全国卫生方针指导下,安徽各地通过扩充与建立防治组织和机构,培训各方力量进行调查摸底,中西医相结合开展治疗工作,进行重点试治并总结治理经验,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风俗习惯等,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各种地方病.这一系列举措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保障了民众的生命健康;重塑了民众的疾病观,传播了科学的防治观念;展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强化了群众的国家认同.
其他文献
政策是治理的载体,探究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能够更好地认识治理成色.政策变迁有三种动力机制:作为直接触发机制的选举、作为常规推动机制的议程设置以及作为核心稳定机制的偏好.选举机制及其功能是实现实质性民主和程序性民主的统一,选举之于政策变迁并作用于国家治理的意义是实现决策的注意力转移;议程设置是注意力分配过程,其实质是“让问题成为问题”,在注意力稀缺、饱和和转移三种情形之下,政府议程在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渠道上占据主导地位;偏好来自于理性,在偏好稳定的情形下,政策变迁取决于制度摩擦的阻力水平,其不可测量性需要追踪政
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是顺应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关乎旗帜和道路,应从原则、价值、动力和目标四个维度进行把握.当前,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临主体缺位失语、传播样式单一、回应迟滞低效以及表达囿于传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公信力、传播力、解释力以及吸引力流失的话语困境.切实维护和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应从提升话语主体权威性、增强话语传播效能性、强化话语解释精准性、永葆话语表达鲜活性四个方面耦合发力,最终实现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优化与提升.
三国时期诸葛亮经营南中,既是其巩固蜀汉战略后方以利其北向抗魏、东向抗吴的国策,同时也是云南一带各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诸葛亮经营南中的直接起因,是吴、蜀相争之势与高定元、雍阊、朱褒作乱,致使南中问题有了必须尽快解决的急迫性;就性质而言,它不是民族战争或扩张战争,而是三国相争诸战的一部分,是蜀汉力欲恢复和重建统治秩序的战争.诸葛亮经营南中,大军往返须经由的由蜀入滇的交通线,大抵分为东(滇越道即旄牛道)、西(五尺道)两线.诸葛亮究竟是经由东路南下西路北还,还是经由西路南下东路北还,相关争议主要集中在
以沈从文、端木蕻良等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将自身体验的边地世界进行审美化建构,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现代文学边地书写模式.这类文学书写以特有的边缘姿态形塑了诸个边地文学空间,彰显出自由而驳杂的边地文化状貌,形成了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既在对话中交流、同时又在摩擦中交锋的文化态势,构建了边地中国的独特图景.现代文学边地书写的这种双向文化互动不仅有效地拓展了现代文学的表现场域,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品格,丰富了文化中国的版图.
医学院校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培养守初心、铸信念、强人文、有大爱的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立足本土教育实践,结合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和课程特点,将课程体系中具有共同特征的课程进行类型化分析和界定,有针对性地推进课程思政的类型化课程改革,牢牢把握“一贯制”“引路人”、协同保障、课程体系、知行合一等五大教育理念,做好课程顶层设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20世纪早期是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期,处于这一历史节点上的唯物史观派史家形成了与传统学术观念不同的关于文史关系的新认识.相对于同一时期史料考证派的科学化追求,唯物史观派在对文史关系作理论性建构的同时更注重文学手法的使用,其中翦伯赞的历史著述最为典型.翦伯赞将其对文史关系的认识充分运用于史料学研究、历史撰述和文学研究之中,从而使他的治学具有明显的文史融合的特征,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史融合治学路径的现代性展开.翦伯赞对历代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的理论认知较之传统史家更为全面和深入,且在研究路径上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
课程思政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迅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热点.学界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生成依据、重大价值与实践路径等维度展开.已有成果为人们理解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借鉴,但同时还存有诸多分歧.学界在今后研究中,应强化课程思政的知识供给,建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协同意识,建构育人共同体,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强化课程思政的问题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完善.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高度文化自信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需要.构建中医药院校特色课程思政体系,要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价值引领作用,突出传统文化课程的素质浸润作用,彰显中医药文化课程的特色桥梁作用,发挥中医药专业课程的深化拓展作用,提升中医药课程的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历史广度与人文温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构建协同机制是保障,需要学校、学院与教师各层面同向同行,构建育人共同体,形成协同合力.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为公共治理的代表,围绕行政契约、民事契约、公共契约三种范式展开,呈现出多重属性公私融合、多元主体社会参与的特点,这决定了其纠纷类型包括民事争议、行政争议和特殊的民行混合争议.面对如此复杂的纠纷类型,当前的环境司法暴露出公私界分过于严格、公益诉讼三元模式重叠竞合、适格原告单一等问题,司法救济供给明显不足.因此,环境司法需要与环境治理体系转型同步,在宏观上发展出治理型的司法面向,在微观上完成环境诉讼谱系的更新完善,推动环境法体系的系统升级,帮助塑造稳定的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课程思政的根本要义就是回归教育本质,守住教育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初心和梦想,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教育实践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摆在教育界面前的根本问题,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课程思政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新时代教育本质的必然要义,是新时代面对教育异化的必然举措,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广大学子成才成人的必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