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窦房传导阻滞14例报告

来源 :精神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窦房传导阻滞(S-A-B)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1981—1989年所遇14例报道如下: 一、病例 14例住院病人,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18—63岁,平均29.8岁。其中躁狂症6例,精神分裂症4例,癔症2例,反应性精神病与嫁接性精神病各1例。
其他文献
锂盐与氟哌啶醇联用治疗躁狂症为许多临床医师所采用。其目的是取氟哌啶醇速效之长补锂盐作用缓慢之短,以尽快控制病人的兴奋躁动症状。但二者联用的危险性亦有报道。现将我
有人假设电抽搐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害。在ECT期间或ECT后不久死亡的患者,其尸检发现其神经损害常是由心血管或脑疾患所致。气脑造影和CT研究未发现与ECT有关的异常现象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长期使用神经阻滞剂所产生的持续存在的口、面、颊及四肢或躯干的不自主异常运动症状群。TD 发生的确切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神经阻滞剂使脑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我院自1974年至今27例由抗精神药所致行为障碍粗略分析如下。27
人体微量元素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及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的文章报道,机体微量元素
抗癞痫药的初期治疗效果和预后关系研究较少。最近Reynolds和笔者等都发现两者间有密切关系,由此便提出,抗癫痫刚开始治疗后头2年间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预测癫痫发作的预后,
患者,女,46岁,未婚,工人。 2年前,因与同事口角,突然出现性情暴躁、吹嘘、伤人、毁物、被电波控制感。于1986年3月3日收住入院。入院时因患者处于躁闹状态,未能进行躯体检查
自1988年以来我院使用测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尿内氯丙嗪代谢产物的方法,对药物代谢与疗效、毒性反应及疾病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
恶性症候群(NMS)是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严重副作用,早已被人们现熟知与阻断DA受体有关,用DA受体激动剂治疗有效。但最近报导认为不但是DA受体阻断强的抗精神病药物即使对DA受体
有关碳酸锂治疗躁狂症诱发皮肤病副作用的报告所见甚少,现将我们所遇1例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