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游史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地球生物的本性。”
  虽然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中国人的远游史没有被路引和闭关锁国所管控。“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在这一点上,古今大同。
  李太白仗剑天涯,诗情与酒意不相上下。乾隆帝六下江南,笔墨不及緋闻传播率更高。
  “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梁朝诗人沈约就写过“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个旅游,和今日通常意义上的旅游相近。而最早的“旅”和“游”却相对独立。旅,多义,指的是因为经商或其他原因离开定居地,强调生活空间的变化。而“游”则侧重于动态的位移,强调过程,如游玩、交游等等。结合二者之意,古人的“旅游”则要久远得多,也更富有想象空间和诗情画意。
  美好始终在远方
  关于中国最早的旅游达人,有人认为是大禹。其人疏浚九江十八河,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以他几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估计看遍万水千山,也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感觉更像是苦哈哈的出差,远不如周穆王的旅游精神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作为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他极富传奇色彩,被后人誉为自驾游的先驱。据说他坐着八匹马拉的车子,沿着渭水东进,到了盟津,渡过黄河,沿太行山西麓间北挺进,直达阴山脚下,转而长途西行,到了昆仑山,又向西走了几千里,到达了西王母之国。据史书记载,周穆王自镐京至西王母之邦,行程共1.21万里。他和西王母宴会酬答,留下了一段佳话,更是为后人所羡慕。所以,现代人更喜欢在精神上在现实层面效法周穆王,跋涉千里、看遍山水,得遇知己,获歌“祝君长寿,愿君再来”。
  在《穆天子传》之后,巡游就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式旅游。嬴政称帝10年,巡游5次,在“威服四海”之外,也增加了游玩环节。为了让巡游更加方便,他还在全国修建了“驰道”,想来就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他在泰山举办的“封禅大典”,直接将泰山神化,让泰山作为朝野旅游胜地火了几千年。之后的汉武帝,在位50多年,巡游30多次。而其后的隋炀帝出于对秦皇汉武的倾慕,巡游成瘾,“靡有定居”,在位十二年,居京不足一年,而到处巡游却占了十一年。他曾北出长城,西巡张掖,南游江都,后人甚至将开凿大运河这样的大事看作是他方便出游的大手笔。而之后的乾隆帝“六下江南”,到处题字、写诗以及遭遇“夏雨荷”,更是在正史和外传中广为流传。
  在那样交通不便的年代,这样的大手笔,也只能是帝王或者王侯将相的特权。徐福和郑和扬帆出海,张骞则两次出使西域,九死一生,打通了“丝绸之路”。
  而司马迁、徐霞客、李时珍虽不奉皇命,却自奉天命,他们的学术游之高端,后人难以望其项背。李时珍,到各地搜集标本,才成中医巨著《本草纲目》。司马迁在父亲的指点下,放下手中的经典,足迹遍布当时西汉版图疆域。他20岁出游,“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终成《史记》。而徐霞客也从20多岁出游,30多年遍及16(一说19个)省山水。据说在徐霞客的游历中,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第四次出游时他湘江遇盗跳水脱险。即便两手空空,他也不肯回头,拿了身上的衣物换粮食坚持,还留下了随地死随地埋的豪言。他每天跋山涉水,晚上还要挑灯著书,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地理考察记录,仅存的40万字《徐霞客游记》不过五十分之一。
  和今人旅游最为接近的则是古代文人们推崇的“山水游”。李白同学一不高兴就要“散发弄扁舟”,高兴了也“一生好入名山游”。刘伶虽贤,乘鹿车携酒出游,“死便埋我”。他们游出了境界、游出了水平,天涯知己,山水清音。最为超脱的是王子猷,“夜雪初霁,月色清朗,乘小船诣友,经宿方至门前,却兴尽而,何必相见?”
  山水、知己与远方,说白了,都是手段,让我们看见自己、证明自己。每个人走过的万水千山、经历的坎坷波折,都是风景,都是试炼。所以,孙悟空筋斗云就能干完的事儿,要翻山越岭、除妖降魔才算数。山水何曾藏妖怪,有时不过是降服心魔的背景而已。我们所经历的世界,可以改换内心的天地,甚至真实的世界。
  攻略3000年
  每次出游,都会有攻略若干满屏。古人的攻略也不遑多让。某种意义上“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李白给后人写的攻略。而雇个馄饨挑子进行近郊游,就是沈复告诉后人的绝招。散文家张岱在《游山小启》里详细写了旅游所要准备的东西,比如:小船、坐毡、茶点、杯盏、筷子、香炉、柴火、米饭,簋、壶、小菜。还有的雅人在器具之外另带歌姬乐人,所以今人带个露营神器放点音乐助兴也没什么牛的,人家古人自带的是乐队。而谢安出行随身带着一两百个跟班的,地方官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强盗来了,绝对不是演义。
  古人也有“行衣”,也有“路菜”,都是旅游文化的绝妙注脚,也成为这个民族文明的一部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宝玉去探望黛玉,穿了一双棠木屐。这本来是谢灵运发明的登山鞋,后人却渐渐当做雨鞋。我们现在出去玩,喜欢背个登山包,古人也有“游具”,比如提盒和提炉。提盒里有多个格子,可装几个碟子筷子壶杯酒菜等物,还凿有棱条以透气; “提炉”也很实用,有铜炉固定着可煮茶的茶壶、可炖汤温酒的锅。这可比今人的焖烧杯豪华多了。
  最经典的背包应该是玄奘西游的标配。在《大唐玄奘》里,黄晓明扮演玄奘法师就搞了一个这样的造型。高过头顶,上面插一把伞,前面挂一盏灯。它的名字叫经箧”或“经笈”,是盛经书用的。当然也可以装别的。实际上,这个道具可不是僧人专用,在住宿不便的古代,没有马匹或挑担子的徒弟跟随,书生或其他行业者有也会使用。至少自带行李比较环保,不用担心五星级宾馆是否洗了床单的问题。
  对于古人而言,这些设备虽然重要,但远不及诗情和笔墨的排位。在这一点上,他们虽然没有手机和电脑,但写作勤奋,遇到有庙宇和楼阁的地方,就和今人找到WIFI一样高兴,赶紧上传诗文。如果一直没网,就效法李贺,偶有多得,即投入随行的锦囊中。所以,最怕的就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只好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对中国文人而言,在路上,是一种人生理想状态,辞亲远游也好,被贬远谪也罢,凄风苦雨、好山好水都是好诗情,都孕育千古绝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旅馆无良伴,凝情悄自然”, “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他们的朋友圈文学,我们今天依然在效仿。带着这样的诗情上路,人人都在云端里。
其他文献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正式实施。该法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让好人行善没有了后顾之忧。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引发国人热议。结尾有这样一句:“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一段时间以来,“扶不扶”倒地老人屡次成为了公众话题,屡屡发生的“扶不扶”事件,将原本简单的助人为乐,幻化出诸
期刊
本刊讯 9月26日上午十点,全省发展改革系统“2015-2016年度山东省青年文明号”授牌仪式在省信息中心一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省区域办常务副主任秦柯,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袁良以及省发展改革委副巡視员许竹升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为15个青年集体授牌。  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各级党团组织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工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坚持以弘扬职业文明
期刊
鲜花、钻石、房产、轿车……当爱情的前缀越来越多,它本身的样子却愈发模糊。  曾经的中国式定情是媒妁之言、是慢到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是爱英雄慕才子。而在如今时间的经纬下、在当下全球化和商业化社会,这一代人的爱是什么样子?通过七夕节现状调查、从大众对通俗文化的反馈,我们可以一窥当今中国的婚恋文化,看看这个时代下的爱与怕。  “浪漫经济”的千般姿态  8月24日上午,记者走进济南市历下区解放桥花卉市场,这
期刊
新京报8月24日讯 8月22日,有媒體报道“共享空调”现身广州,采用“押金+按時收费”的模式,每台空调押金3000元,按照每小时1元价格收费,电费自理。“共享空调”在火爆的共享产品大潮中,还算“正常”。在一波波概念助推下,“共享经济”走到今天似乎有些不对味了。且不论种种奇葩模式,即便是相对成熟的共享单车,似乎也有些跑离了轨道。  周刊注疏:  共享经济于社会大众本是好事,却在一次次产品泛滥后,日渐
期刊
本刊讯 9月19日,开心麻花第三部喜剧《羞羞的铁拳》来到濟南大学和山东艺术学院。两场放映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笑在了一起。“笑点一个接着一个,而且都很有料,看完好开心啊”。好玩的是,还有一位女同学,因为电影太好笑而“埋怨”道,“笑点太密集,我都不敢喝水,怕被呛出来。”令人忍俊不禁。  据悉,接下来《羞羞的铁拳》还将继续全国路演宣传,将笑声继续传递,让大家笑在一起。电影也将会在9月30日,正式与全国
期刊
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印象最深刻的是,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民”二字,“人民”二字重千钧。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  总书记在讲到大家最关心、最期待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时,谈到住房、就业、看病、上学、环保问题时,掌声阵阵。七十余次掌声的响起,洋溢着代表们对党中央庄严承
期刊
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习近平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份3万余字信息量巨大的报告,展开的是一份历史的蓝图,是中共未来的发展思想和方略,是中华民族复
期刊
今日之事业,从何而来?又会走向何方?回望历史,数代国人砥砺奋进,共同铸就了今日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已经踏上再创辉煌的“复兴号”。惟愿天地苍生共同见证,国家许我以信心,我许国家以未来。  无数代人的“大同之梦”  济南五龙潭公园内,矗立着王尽美和邓恩铭的雕像。不远处,是一座两层旧式小楼,门牌上写着“东流水街105号”。门匾上“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点燃山东革
期刊
盼了12年!济南终于要建穿黄隧道  齐鲁壹点10月20日讯 济泺路穿黄隧道今日发出了监理招标信息,在9月30日,该工程已通过济南市发改委立项。盼了12年,这一济南携黄河发展的大工程终于离开工不远了。  周刊注疏:  北跨,凝聚了多少济南人的梦想。随着穿黄隧道的开工,北跨将不再是地图上的预言,黄河也终将成为济南的“城中河”。这条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给济南带来更多实惠,造福泉城。  养老  规范
期刊
玩物不必丧志,收藏乃见情怀。  收藏市场依舊火爆,趋之若鹜的“玩家”抱着“捡漏”、赚钱的心态,花费大量金钱、精力沉溺其中,渴望一朝巨富。而收藏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却很少有人提及,该书可谓是一剂静心药,让头脑火热的人们静下心来,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收藏,提升个人的品位。  本书集中讲述了崔永元、邹静之、姜德明、吴欢家族、田家英、王世襄、老舍、冯克力、米景扬、樊建川、安思远等“非职业收藏家”的故事。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