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北魏贾宝墓发掘简报

来源 :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u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6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处北魏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御东新区,西邻恒源路,北邻南环东路(图一).本次发掘共清理北魏墓葬44座,其中M13形制独特,内涵丰富,纪年明确,墓主名为贾宝,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征集到6件玉人.玉人近似四棱柱状或扁平长方体状,形制、风格、制作方法相似,大小、发髻略有不同,无发髻或发髻不清者3件,有发髻者3件,其中右侧发髻者2件,左侧发髻者1件.玉人均为碧玉制成,用阴线简单雕刻出眼和口,没有刻画眉毛、胡须和鼻子,腰部正面有两道阴刻线,两侧面各有一道阴刻斜线,斜线下端与腰部正面下方的阴刻线相连.身体正面与侧面夹角为直角,背面与两侧面交接处经过打磨,呈小圆角.头部和躯干衔接处正面下凹,形成肩、颈部,制作简单(图一、二).现分别介绍如下.
期刊
大报恩寺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主城正南门外的古长干里地区.2007年2月至2010年底,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北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在遗址北区发现了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即天禧寺圣感塔地宫)[1],出土了七宝阿育王塔、鎏金银椁和金棺等大量北宋时期珍贵的佛教文物,其中在后期整理时共发现22份舍利,包括佛顶真骨舍利1份、感应舍利1份、诸圣舍利20份.
期刊
【关键词】文旅融合 博物学 世界观 新发展格局 地方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N03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4.016  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有广泛现实基础、巨大潜在空间。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由物质需求为主向精神文化需求领域转变。据
邱家庄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桐城镇邱家庄村北的鸣条岗东端,西距县城约2公里(图一),为两周时期大型遗址“上郭—邱家庄遗址”的一部分.墓地所在的鸣条岗为由西南向东北地势逐渐升高的长条形台地,涑水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台地西侧.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闻喜县文化和旅游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邱家庄墓地大型墓葬M500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位于墓地北部,北距台地北端沟边约120米.目前邱家庄墓地考古勘探共发现五组大型墓葬,M
期刊
20世纪50~7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对吐鲁番县阿斯塔那村北、哈拉和卓村东中古墓葬进行了13次发掘,同一时期,吐鲁番文物保管所也对同一地点中古墓葬进行了若干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晋至唐时期文书,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974年冬,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王冶秋主持,在北京相继成立了《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吐鲁番出土文书》三个整理组.其中,《吐鲁番出土文书》(简称《文书》)整理组,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唐长孺先生担任组长(1978年唐先生兼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开始对其中汉文
期刊
作为晚商王朝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大邑商”无论是等级、规模、人口、物质文化发达程度,还是人员与文化来源的多样性,都远超同时期的任何城邑.对殷墟陶器的认识,是晚商时期遗存研究的基础.无论是构建晚商时期年代学标尺,还是辨识典型商文化的内涵,无不以殷墟的陶器认知为基础.随着材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学术界已经认识到,殷墟遗址群陶器的文化因素及其来源并不单纯,陶器群的构成也并不单一.
期刊
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新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经历了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的形成确立、社会主义党报思想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丰富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创新完善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党的主要领导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指导,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工作实践和重大新闻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对中外新闻理论的传承、借鉴和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需立足中国实际,增强问题意识,实现不断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
杭州萧山东蜀山墓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城南村东蜀山西南面,东临育才路,南临零三省道,西、北方向均面南门江及其支流(图一).墓群所在位置大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斜坡山地.为配合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1~3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对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清代墓葬27座.其中位于发掘区中部的M3、M5方向一致,形制相近,年代均为西汉时期,出土器物较为丰富.现将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期刊
龙山道教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公里处的龙山山巅东侧巨型岩体上,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开凿于唐、元、明三个时期[1],共有9座洞窟65尊像,是我国北方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纯粹道教题材石窟.由于石窟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且位于龙山山巅,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始有国内学者对其进行考察和研究,随后在石窟年代、造像风格、内容题材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2],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期刊
2001年,在新疆鄯善县耶特克孜玛扎墓地[1]出土一件较为完整的古代布袍,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封三:1~3).经过对该布袍进行细致的款式分析,推定其为元代蒙古袍服中的“光腰线袍”,蒙古人称为“贴里”.本文拟考证此袍服的廓形、领型、袖型以及腰臀下摆款类和工艺,并结合现代服装人体工学设计,探讨腰线袍所包含的功能设计思想,相较于辽金袍服的优势所在,以及明代禁而不止的根本缘由,为服装史论研究中关于服装款式的民族融合和流行动因提出新的思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