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束腰蟹(Somanniathelphusa grayi)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基因顺序进化研究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tianquan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氏束腰蟹(Somanniathelphusa grayi(Alcock,1909))(=Parathelphusa(Parathelphusa)chongi Wu,1935)是一种分布于中国云南和印度Moung Sal的束腰蟹属淡水蟹物种.本文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该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近全长序列,测定的线粒体基因组为一个未闭合的环状DNA,长度为17654 bp,包括37个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2个rRNA基因),AT含量为72.8%(35.1%A,18.4%C,8.8%G,37.7%T).除trnS1-AGN缺少一个稳固的双氢尿嘧啶(DHU)臂外,其余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与短尾下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祖先排列顺序比较发现,该种线粒体基因组共涉及6个tRNA基因(trnR,trnN,trnF,trnP,trnQ和trnC)和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ad5)的顺序变化,与此前报道的两种束腰蟹的基因排列顺序一致.这些基因的重排可以用置换和复制/随机丢失(TDRL)模型进行解释.研究发现,这种重排的线粒体基因组顺序还见于两种在我国江西和海南岛异域分布的束腰蟹种类.提示这种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序是束腰蟹属重要的共近裔特征.本研究可以为格氏束腰蟹的分类厘订,以及束腰蟹属近缘物种的系统分类和拟地蟹科类群的分子进化研究提供新的分子证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我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结构力学为例,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过程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将传统课堂、线上课堂、线下翻转课堂及慕课堂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并基于整体学习人数、课程考核结果及课程评价等,对混合式教学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望对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提供些许借鉴.
围海造地是解决土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大型围填海工程不仅对海洋生境造成深远影响,围垦区内景观生态格局变化更是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变化.本文选取江苏条子泥垦区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2015、2018和2020年4期遥感影像和环境生态调查等数据,研究垦区内景观格局演变,结合景观指数变化,采用面积转移矩阵模型分析驱动因素,进而提出生态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建设初期各类景观面积变化快速,破碎化增大,修复期景观破碎化趋势降低.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是围垦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导驱动力,协调好围垦区开发与生态保护,可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