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oj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55
  
  血常规检验主要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主要概括如下。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采血部位: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内侧为宜,不提倡采耳血,因耳血虽痛感轻但循环比手指差,且受气温影响较大,结果不够稳定。采血部位不能有水肿、发绀、炎症等现象。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一般要求用抗凝的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血,因为末梢血误差大,重复性较差,除非少数不易取静脉血者可用末梢血,如婴儿、大面积烧伤病人、肿瘤化疗病人。多项目同时抽血时应用第1管作血常规标本。
  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半分钟,以避免瘀血和血液浓缩。有试验证明,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某些因子活性增强,影响某些试验结果。
  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向血后应先拔针头,然后将血液徐徐注入标本容器,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标本不仅红细胞数减低,红细胞比积也降低。
  采血时最好采用真空采血管采血,可使采集标本标准化,又可进行质量控制,减少交叉感染。
  抗凝剂
  EDTA-K2不影响白细胞数目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小,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除采血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数情况下,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
  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
  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EDTA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1.5mg/ml,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达到2.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这一点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为重要。
  血液贮存
  上述抗凝在室温下,WBC、RBC、PLT可稳定6小时,血红蛋白可稳定数日,WBC形态在2小时内是稳定的。因2小时后粒细胞形态有变化,应先推制血片,不能及时检查时,血液应室温保存,40°C条件下可延长血液贮存期,但应在8小时内检查完毕。血小板不宜在低温下贮存,否则会影响PLT和MPV值。
  血样放置时间的影响
  据报道,血常规标本放置30分钟,WBC、PLT测定结果都明显低于即刻测定的结果,而RBC、HCT则无明显差异。采血后至少应放置5分钟以上,方能使血液与抗凝剂很好融合,否则血小板出现假性凝集会使结果偏低。
  输液后4小时内采集标本或在检验前喝水会起到稀释血液的效果,使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偏低。
  受检者的生理状态:如吸烟、进食、运动和情绪激动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如妊娠5个月以上和新生儿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运动后PLT上升,服用某些药物的干扰(如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等,因此对非急诊病人应固定时间检查。
  试剂
  分为稀释液、溶血剂和清洗液三种:①最好使用仪器的原装配套试剂,以保证测试标本结果的质量和准确性,同时也保证仪器附件的正常使用和仪器寿命。②测试时温度,血细胞计数最适温度为18~22℃,<15℃或>30℃均对结果有影响。③溶血剂量不足或溶血时间过短使细胞溶解不完全,时间太久血细胞明显变形,发生计数误差。
  总结
  总之,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数据,就要在试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尽量减少各种干扰因素,对首次出现异常的患者应重新采血复查,加强与临床沟通。为了获得血常规检验的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防止临床诊疗医师作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其他文献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OA)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并传入我国,90年代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它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行为科学为主导,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目的是提
石油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石油行业面临着较高的事故发生率,使石油生产成为危险性作业之一。Z石油企业作为石油生产企业,保证石油生产工作安全,降低石油开采事故发
本文研究了实验水槽中自动力潜艇热尾流水面热特性,消除了除潜艇自身特征外其他拖动组件对热尾流扩散的影响,更加准确地再现了热尾流的扩散过程。通过热尾流温度分布预测了潜
2008年11月12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布了一项对二膦酸盐可能增加房颤危险进行回顾性分析的更新资料。
期刊
<正> 潘富恩教授,浙江省温州瓯海县人,1933年12月出生,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56年哲学系甫创,即调任助教,旋赴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事张岱年教授,专攻宋明理学,1958年回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校学位评审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目的:探讨维A酸治疗伴色素沉着的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伴色素沉着的脂溢性皮炎患者148例,并将其分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维A酸霜进行治疗,同时联合口服维生
目的 :探讨炎症细胞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MCP- 1 )在脊髓损伤早期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脊髓继发性损伤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 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
摘 要 目的:通過盐酸利多卡因封闭初产妇宫颈水肿降低刮宫产率。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2008~2009年2月处理的6例因宫颈水肿导致第一产程活跃期停滞用盐酸利多卡因封闭。结论:6例中5例顺产,1例剖宫产。  关键词 初产妇宫颈水肿 盐酸利多卡因 顺产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大面积脑梗死手术病人治疗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及时手术效果良好.结论:去大骨瓣减压颞肌覆盖法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