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学生学会生活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才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作为留守儿童超过寄宿生总数80%以上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培养学生学会整理生活,进一步学会整理思想尤显重要。我校全方位、多层面抓住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寝室管理这一主阵地,积极探索“3542”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探索寝室管理“3542”模式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骤增,留守儿童易形成生活失助、学习失教、安全失保、亲情失落、心理失衡等倾向。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关系到社会的长足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学阶段是留守儿童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深入了解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及生活、卫生状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践行“为文明社会育人,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培养寄宿留守儿童各种良好习惯,以此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探究“3542”模式的具体举措
为弥补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须牢固树立“宿舍为家”的管理理念。搞好“家”的卫生,共建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家”的安静,共遵良好井然的生活秩序;体验“家”的温暖,共营温馨和谐的氛围。做到这些,须从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入手。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低起点,高要求,小步子,快节奏。
1.领导关心,强硬件 主管部门领导看到宿舍设施不配套,从紧张的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为宿舍购买棕垫、床底板;为美化寝室环境,学校制作了走廊文化长廊、各种标识牌、制度牌、警示激励标语牌等。学生自创字画、手工制作等作品装点寝室,这样既培养锻炼了学生能力,又陶冶了高尚的情操;严格执行定期消毒制度,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学校成立寝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主管副校长亲自挂帅具体指导,做到期期有布置、月月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取长补短,加大对生活指导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力度,为推动我校寝室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教师齐心,促管理 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齐抓共管。班主任天天深入寝室巡查,并填写巡查记要表,值周教师督查,协助生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内务,严格执行制度,定期向生活指导教师了解班级学生在寝室里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生活指导老师蹲点具体指导,周一就寝前布置本周工作要点,讲清纪律要求及各种注意事项,并定时不定时的向班主任汇报班级学生在寝室的表现,特别是做得不够好的方面,便于班主任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完善并制定寝室内务整理具体要求、寝室管理规章制度、寝室清洁纪律评比公示栏,并张贴在耀眼的位置。
3.学生用心,练内功 新生集训:万事开头难,新生入学后,学校生活指导教师将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分班、分楼层进行集中强化性训练,每天时间至少1课时,以形成内务整理的统一标准。
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化训练,培养、管理、监督,所有留守寄宿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找到家的感觉。
三、探究寝室“3542”模式已具雏形
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我校寝室“3542”模式在全县颇具影响力。“3542”模式指:
“三有”是寝室配有富有爱心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生活指导老师;有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有适合寄宿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温馨、高雅、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建设。
“五线”是学生生活用品毛巾凉放成线;脸盆、书包存放成线;牙具摆放成线;鞋袜摆放成线;被子叠放成线。
“四无”寄宿留守儿童寝室无积水;无异味;无乱牵乱挂;无乱涂乱画。
“二保”是确保寄宿留守儿童有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确保寄宿留守儿童有一个整齐、卫生的休息环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进一步通过科学、规范化的生活管理,才能培养寄宿留守儿童“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及|和谐相处、宽容友善、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才能做到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社会满意。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留守儿童专项课题)
一、探索寝室管理“3542”模式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骤增,留守儿童易形成生活失助、学习失教、安全失保、亲情失落、心理失衡等倾向。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关系到社会的长足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学阶段是留守儿童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深入了解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及生活、卫生状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践行“为文明社会育人,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培养寄宿留守儿童各种良好习惯,以此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探究“3542”模式的具体举措
为弥补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须牢固树立“宿舍为家”的管理理念。搞好“家”的卫生,共建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家”的安静,共遵良好井然的生活秩序;体验“家”的温暖,共营温馨和谐的氛围。做到这些,须从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入手。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低起点,高要求,小步子,快节奏。
1.领导关心,强硬件 主管部门领导看到宿舍设施不配套,从紧张的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为宿舍购买棕垫、床底板;为美化寝室环境,学校制作了走廊文化长廊、各种标识牌、制度牌、警示激励标语牌等。学生自创字画、手工制作等作品装点寝室,这样既培养锻炼了学生能力,又陶冶了高尚的情操;严格执行定期消毒制度,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学校成立寝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主管副校长亲自挂帅具体指导,做到期期有布置、月月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取长补短,加大对生活指导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力度,为推动我校寝室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教师齐心,促管理 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齐抓共管。班主任天天深入寝室巡查,并填写巡查记要表,值周教师督查,协助生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内务,严格执行制度,定期向生活指导教师了解班级学生在寝室里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生活指导老师蹲点具体指导,周一就寝前布置本周工作要点,讲清纪律要求及各种注意事项,并定时不定时的向班主任汇报班级学生在寝室的表现,特别是做得不够好的方面,便于班主任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完善并制定寝室内务整理具体要求、寝室管理规章制度、寝室清洁纪律评比公示栏,并张贴在耀眼的位置。
3.学生用心,练内功 新生集训:万事开头难,新生入学后,学校生活指导教师将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分班、分楼层进行集中强化性训练,每天时间至少1课时,以形成内务整理的统一标准。
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化训练,培养、管理、监督,所有留守寄宿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找到家的感觉。
三、探究寝室“3542”模式已具雏形
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我校寝室“3542”模式在全县颇具影响力。“3542”模式指:
“三有”是寝室配有富有爱心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生活指导老师;有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有适合寄宿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温馨、高雅、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建设。
“五线”是学生生活用品毛巾凉放成线;脸盆、书包存放成线;牙具摆放成线;鞋袜摆放成线;被子叠放成线。
“四无”寄宿留守儿童寝室无积水;无异味;无乱牵乱挂;无乱涂乱画。
“二保”是确保寄宿留守儿童有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确保寄宿留守儿童有一个整齐、卫生的休息环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进一步通过科学、规范化的生活管理,才能培养寄宿留守儿童“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及|和谐相处、宽容友善、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才能做到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社会满意。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留守儿童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