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趣即是有用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2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减肥,妻子每天走山路锻炼。半月有余,电子秤上一站,体重不降反升,不禁有些懊恼:每天重复做这些,有意义吗?
  我告诉她,当然有意义。你跳跃着躲开一只蚂蚁,就是为善良代言的人:你听到寺庙里的佛音,停下来,虔诚地合掌,我能听到你为家人和朋友许愿:一缕风吹过,花香沁人心肺,你闭上眼深深地吸气,拥有这样的神情,就是写作者笔下的美人;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你的心灵轻盈,看着叶子从绿到黄,又从无到有,品味其中的哲思之趣。这些都是意义。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不断地重复,看似毫无意义,但意义恰恰就蕴藏在这波澜不惊里。
  有一期的《奇葩大会》,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的眼中,无论多么无聊的日常生活,都能变成很有意思的事。比如,为了研究如何科学高效洗袜子,他自制了多款自动洗袜机,所利用的用具從电脑风扇到打蛋器,再到发条小人儿。有人问他:“你整天做这些乱七八糟、有的没的,究竟有什么用处啊?”他认为,这样一些单纯有意思、用好奇心驱动的东西,在你要求它们变得有用的那个瞬间,它们就变得不再有趣了。
  人们太习惯问“这有什么用”了,就像蔡康永在《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一文中说的:“这有什么用?”几乎是最受欢迎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好像上好发条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后脑一下,他就理直气壮地问:“这有什么用?”“我想学舞台剧。”“这有什么用?”“我正在渎《追忆似水年华》。”“这有什么用?”“我会弹巴赫了。”“这有什么用?”“我会辨认楝树了。”“这有什么用?”
  看翻译家林少华的随笔集《异乡人》,其中有个细节令我莞尔。一次,作者悲哀地发现,大弟夫妇用除草剂,把大门通往房门的甬路两侧的牵牛花喷得蔫头耷脑。作者还能说什么呢……
  人啊,往往是太过实际的,哪怕人与人的交往,也大多习惯交“有用”的人。丈夫们出去应酬回来,太太们总免不了问一下都有哪些人在场。你报出了那些人的名字,太太常常会脱口而出:“交那些人有什么用?”你的与人平等交流而滋生的兴致便因这一问而丢得一干二净。
  可是人生需要有趣啊,而不仅仅是有用。
  朋友素云是个精致的人,厨艺也好,常常请我们去家里做客,而她用来盛菜的精美的盘子,更是令我们称道。一桌子佳肴,不同的盘子盛不同的菜,每一道都像艺术品,让人不忍动筷。她说,我们吃的就是一种美好的情调,所以,精美的盘子是必需的。这时我们注意到,盘子只是冰山一角,她生活里这种精致之美随处可见,比如沏茶,她比茶艺师更有耐心,大费周章地把一杯茶倒来倒去,对于不善品茶的我来说,最终也没能品出那茶在这种折腾里又多出几缕香来,倒是她优雅的姿态,令她熠熠生辉。她让我明白,人生非常重要的东西,很多看似都没有什么用。那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那些风花雪月、闲情逸致,那些大自然徒步漫游,那些一杯茶一本书消磨一下午的闲散时光,带不来钱,换不来名利,好像真的都没有什么用,可是它们换来了心灵的愉悦,让人生变得有趣。写作更是如此,坐在电脑边上,不停地敲击键盘是有用的。陪老人聊天,与陌生人搭讪,失神地望一朵云,看一朵花,这看似无用,其实大为有用,这是灵感的源泉,正在汩汩涌动。
  很多人是实用主义者,在他们眼里,实用即准则。可是庄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生而有趣,才是“有用”地活着。日子交付我们的手里,就是让我们珍惜和点亮的。把每一个寻常的日子过得生趣盎然,眼中有美,心中有爱,即便万事有憾,也定有余趣绕心。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9年第17期,有删改)
  【导读】
  文章所讲的“人生需要有趣”,绝不是让人追求享乐,而是指拥有一种生动、丰盈的心灵状态,不要事事过于追求功利。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生命力的体现。拥有多彩的精神世界,更能感受到点滴的美好.对生活也会更加热爱,并且有足够开阔的胸怀去抵抗、消除生活的疲惫。文章开头写妻子减肥的事有什么作用?
其他文献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將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日:“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选自《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
期刊
【导读】  2019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岁华诞。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新中国成立之前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是多么艰难。正是有了“红星”的照耀,受苦受难的人民才看到了新生的希望。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星照耀中国》,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埃德加·斯诺,出生于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上海。1936年,他从北平出发,冲破重重封锁
期刊
这些水潭虽然隐藏在树林中,  但能清澈地映出整个天空,  且如它们身边的花一样冷瑟,  也将如这些花一样很快消失,  但不是消失于溪流或江河,  而是缘根而上成繁枝。  树木在紧闭的叶芽里将它们含蕴,  将成为夏日郁郁葱葱的树林——  让那些树木好好想一想吧,  在将它們抹去、饮干之前,  这花一样的水,这水一样的花  原本是昨天融化的白雪所变。  (选自《弗罗斯特诗选》,顾子欣/译,江苏凤凰文艺
期刊
裘山山,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集等数十部,曾获多个文学奖项。《雪山上的达娃》是裘山山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出版后受到诸多好评,并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书中,在西藏小城亚东,幼犬达娃与年轻的边防战士黄月亮偶然相遇。这次偶遇,让达娃来到了果东拉哨所。在雪域哨所里,他们一起成长。他们与其他战士一起积极应对恶劣的高原环境,共同守卫国土。该书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忠诚与奉献精
期刊
正当月光射来重叠(不妨这样说)在他心光上的时候,熟睡着的主教好像是被包围在一圈灵光里。那种光是柔和的,涵容在一种无可言喻的半明半暗的光里。天空的那片月光,地上的这种沉寂,这个了无声息的园子,这个静谧的人家,此时此刻,万籁俱寂。这一切,都使那慈祥老人酣畅的睡眠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奇妙庄严的神态,并且以一种端详肃静的圆光环绕着那些白发和那双合着的眼睛,那种充满了希望和赤忱的容颜,老人的面目和赤子的睡眠。 
期刊
新疆安集海鎮辣椒晒场
期刊
小呱呱鸟去图书馆看书。不小心把其中的两页撕掉了。管理员说:“你怎么将书弄成这个样子?”呱呱鸟说:“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你也不该把书页撕掉哇!”小呱呱鸟又说:“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因为我太饥饿,扑得太猛,所以这两页被我吃掉了。”哈哈,下面也是一些关于“书”的小笑话,快来看看吧!  小呱呱鸟在图书馆里找书,很久也没找到一本合意的。图书管理员不耐烦
期刊
[作文题目]  古今、春夏、朝夕间……太阳无时不有;山巅、海边、家院里……太阳无处不在;青春的心灵看太阳。看到光明、温暖,看到亮丽、生机,看到奉献,看到爱……  请以“我在__________看太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019年江苏苏州市中考作文题)  [写作提示]  题中的
期刊
《西游记》是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推荐阅读的名著,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名著之一。教材中还专门对阅读这本书的方法进行了指导,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适合精读和跳读并用。对中学生来说,从踏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精读教材,可以说人人都会精读。但不少学生不会跳读,他们认为跳读就是随意跳过书中自己不想渎的内容,更有甚者,读起书来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
期刊
并肩走着  骤雨稍歇  和前一阵雨  像是隔了多年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的  间歇里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说一句话  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  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  造成的  滴雨的声音像折下的一条细枝条  像过冬的梅花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  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  安详地走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