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特性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的能力,更注重于对学生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学结合”是一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是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出为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世界各国的探索和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是成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机械设计》课程也应该积极适应该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当前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创新整合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删繁就简、削枝强干,以使学生能集中精力,掌握如何应用公式、定理、方法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设计应用问题。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该创造性地重组课程体系,使传统教学内容围绕着具体机械产品展开,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通过典型的机械产品来体现。在选择典型机械产品时,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要尽量贴近生产实际、贴近专业要求。此外,根据企业具体岗位的需求,可以通过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探讨研究,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使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二、突出現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实现对学生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往由于条件所限,只能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实施教学,从书本到黑板,从挂图到投影,学生不感兴趣,觉得都是纸上谈兵,太枯燥抽象,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工学结合”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校企合作,安排学时,让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在企业建立与学校相似的教室,由学校或企业教师在车间内进行实践教学。采用由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组研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具体零件、机器结构进行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得到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课程
随着现场教学的实施,将使课堂教学时间缩短,因此很有必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的质量。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网络课程。在校园网上建立“机械设计网络课程”主页,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通知、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后作业、自测题库及解答、扩展学习链接等教学资源发布在网上,并建立在线交流论坛来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四、结合企业项目,开发研究性课程
相对于书本教学内容来说,企业的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并且能跟上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针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通过研究性课程的形式,组成学生团队进行新产品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研究性课程的具体实施模式为:首先由教师结合企业的新品开发项目提出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组成多个小组来自主完成科学调研、相关知识学习;再进行各组之间的分析研讨,由教师指导、确定最终的合理方案;最后由学生分工共同完成设计计算、图纸绘制等工作。
该模式既为企业的新品开发提供了方案支撑,又培养了学生的调研能力、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工程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师资的优劣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师资队伍不仅要按“双师型”要求进行建设,教师更需要定期到企业进行专业研修和实践。
通过专业研修和实践培训,首先能使教师提高自身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升专业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有助于教师开拓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将从企业学习到的生产、研发工程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不再死板,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机械设计》课程改革应遵循这一模式,紧扣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大学)
“工学结合”是一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是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出为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世界各国的探索和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是成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机械设计》课程也应该积极适应该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当前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创新整合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删繁就简、削枝强干,以使学生能集中精力,掌握如何应用公式、定理、方法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设计应用问题。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该创造性地重组课程体系,使传统教学内容围绕着具体机械产品展开,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通过典型的机械产品来体现。在选择典型机械产品时,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要尽量贴近生产实际、贴近专业要求。此外,根据企业具体岗位的需求,可以通过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探讨研究,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使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二、突出現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实现对学生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往由于条件所限,只能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实施教学,从书本到黑板,从挂图到投影,学生不感兴趣,觉得都是纸上谈兵,太枯燥抽象,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工学结合”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校企合作,安排学时,让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在企业建立与学校相似的教室,由学校或企业教师在车间内进行实践教学。采用由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组研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具体零件、机器结构进行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得到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课程
随着现场教学的实施,将使课堂教学时间缩短,因此很有必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的质量。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网络课程。在校园网上建立“机械设计网络课程”主页,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通知、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后作业、自测题库及解答、扩展学习链接等教学资源发布在网上,并建立在线交流论坛来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四、结合企业项目,开发研究性课程
相对于书本教学内容来说,企业的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并且能跟上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针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通过研究性课程的形式,组成学生团队进行新产品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研究性课程的具体实施模式为:首先由教师结合企业的新品开发项目提出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组成多个小组来自主完成科学调研、相关知识学习;再进行各组之间的分析研讨,由教师指导、确定最终的合理方案;最后由学生分工共同完成设计计算、图纸绘制等工作。
该模式既为企业的新品开发提供了方案支撑,又培养了学生的调研能力、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工程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师资的优劣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师资队伍不仅要按“双师型”要求进行建设,教师更需要定期到企业进行专业研修和实践。
通过专业研修和实践培训,首先能使教师提高自身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升专业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有助于教师开拓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将从企业学习到的生产、研发工程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不再死板,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机械设计》课程改革应遵循这一模式,紧扣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