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在睡眠-觉醒调控中作用的研究

来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q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眠是一种普遍存在现象,对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至关重要作用.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先发现睡眠和觉醒状态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不同,此后又根据脑电、眼动和肌电的记录将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即快波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即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前者EEG表现为低幅快波和肌肉松弛的特点,有助于记忆形成和巩固,促进脑成熟发育及脑功能修复;后者EEG以慢波为特点,主要促进生长、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随后发现不同睡眠分期的机制不同,且睡眠和觉醒二种生理状态,由“生物钟”的调控.到目前为止,有关睡眠和觉醒觉醒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其他文献
教师减负应始于教案的改革,而教案的改革又应以彰显教案的实用化为原则.因而,在明确教案“实用化”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列举了教案改革几种可行的尝试途径.
语文学科特色:形象、生活化的课堂表达rn对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的消化,教师不可能在短短几节课内完成.那些粗浅的课堂讨论、问答,不能代替教师的生活示例,师生以教材中的经典名篇为纽带所进行的“课例文学”再创造,能够有效延续课堂教学,达到浸润学生心灵的目的.教师只有以身垂范,凝于文字,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最高形式.rn师生的心理状态、思维过程、灵感来源、生活中的行动以及经典名篇对个体生活和灵魂的微妙影响等,是无法在一堂课中得以全部展现的.
期刊
“2017年版课标”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养成积累、梳理语言的习惯,探究语言文字现象及运用规律,体味汉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及其民族特性,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鉴于此,笔者设计了“汉字文化内蕴”的专题教学,深入探究汉字的文化内涵,剖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素养.下面,笔者以《方位名词“东”“西”文化内涵》专题课为例来谈谈对此任务群教学的认识.
期刊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肽Y(NPY)水平与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三亚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5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采用老年抑郁评分表(GDS)分析出院后6个月时患者抑郁状况,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病变类型的资料,检测入院时血清GFAP、NPY水平.结果 215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PSD发生率为33.95%(73/215),其中轻度抑郁占53.42%,中重度抑郁占46.58%.PSD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56例AIS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分为PSCI组(160例)和非PSCI组(196例).观察两组AIS部位及血清BDNF、MCP-1表达情况,分析血清BDNF、MCP-1检测对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 PSCI组在额叶、颞叶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PSCI组(P<0.05),且PSCI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非PSCI组,血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沙土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手术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沙土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尼莫地平组(2 mg·kg-1)、姜黄素高剂量和低剂量组(50和25 mg·kg-1),建模前1w开始腹腔注射给药,再灌注6 h内记录各组神经症状并做卒中评分,再灌注6 h后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海马CA1区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卒中评分(19.1分)相
目的 探讨GFAP基因变异导致亚历山大病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分析一家系母女2例亚历山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和Sanger验证技术,进行GFAP基因变异检测.结果 基因检测发现,该家系母女2例患者的GFAP基因均存在c.262C>T的杂合突变,而该家系其他正常成员均未见基因突变,表明患儿母亲GFAP基因变异为新发突变,而患儿c.262C>T突变遗传自其母亲,且GFAP基因变异为已知致病性变异,具有家族遗传性.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该家系母女2例患
睡眠障碍是以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高达38%[1],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有效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2].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线方案,但该疗法的疗效饱受人们的质疑.苯二氮卓类、抗抑郁类及抗精神病类药物疗效确切,但依赖性高、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长期疗效仍受到挑战[3-4].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成为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趋势.随着脑电波已在心理、神经、教育等相关领域广泛应用,衍生出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已成为用于睡眠障碍研究的热点.
期刊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亲环素A(CyPA)、可溶性CD147表达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湖北航天医院收治的164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将其分为非动脉粥样硬化组48例和动脉粥样硬化组11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CyPA、可溶性CD147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酐(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采用P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并非仅出现运动障碍,还表现为广泛而复杂的非运动症状,如焦虑抑郁、夜间睡眠障碍、多汗、疼痛、便秘、嗅觉减退等.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SYCN)是路易小体(Lewy body,LBD)主要成分,PD患者尸检免疫组化证实磷酸化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P-SYCN)广泛分布于脊髓、交感神经节、迷走神经、坐骨神经、以及全身多个系统,甚至淋巴结和乳房[1].SYCN高表达于周围神经系统及皮肤,PD累及周围神经系统所表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