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规划科学发展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城市规划科学发展问题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出发,就如何认识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问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市规划;新思路
  Abstract: on the city planning problem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content is very rich, this article from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view, how to understand city planning problem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s.
  Key word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new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保障,是城乡建设的保障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城市规划实践的需求给予城市规划巨大的理论支撑,赋予城市规划许多新的理念。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工作者进行战略思维、辨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的科学性是最好的保障。通过城市规划的调控、引导和落实,使得国家的城市发展政策与配套的行动更加准确、更加稳定。我国目前正在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城镇化成为必然趋势,而城镇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确保城乡建设健康发展。本文所论述的城市规划,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和乡镇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强居住环境的建设,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1城市发展给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和矛盾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在加速发展。然而这个时期又是矛盾突现的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较多。面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出现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市规划当前主要问题是:
   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价值观念淡薄,人文关怀严重缺失。表现在城市规划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和适应不够,确定规划目标时不够科学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时缺乏考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因此超越经济和资源承受能力,随意扩大建设规模,导致了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
  2.2城市规划新任务和新要求
  2.2.1城市化对于城市规划工作的新要求
   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时代。在这个大规模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我们将经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时期;二是我们也将同时经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反哺农村的时期。这两点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标志着国家全面进入了工业社会,而且标志着城乡关系已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我国的城市化规模之巨大、影响之深远、任务之艰难,已然关乎国家命运。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担负历史赋予的重任,迎接城市化时代的到来。
  
  2.2.2协调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面临的一项新任务。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始终会有数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3 城市规划新思路
  3.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城市规划的全面发展
  3.1.1科学的指导方针与原则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城市规划引导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对市长们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城市规模要合理控制;城市风貌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城市发展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城市要以人为本,创建宜居环境;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城市管理,要健全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市,构建和谐社会。温总理指出的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文、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正是目前城市规划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3.1.2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辨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新时期的“五大关系”, 即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及国内国外关系。高度综合和系统协调是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五个统筹”的思想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理念高度契合。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城市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协调、平衡的作用。
  3.1.3科学的发展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转变发展方式,从战略高度出发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使社会经济发展真正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自主创新道路。城市规划工作要确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规划思想和方法体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规划新理念,指导以物质规划为主向社会规划为主转变。发挥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综合的公共政策的作用,强化城市规划的调控机制,协调城市多种利益,以保证公共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体现,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进行全方位、全时序的控制和引导,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 ,创造宜居环境
  3.2.1確立科学的人本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是城市规划的追求目标。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城市规划创新发展成果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环境为载体,人与环境互动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大系统,城市规划固然是对空间物质要素的规划,而物质要素服务的对象是人。城市规划的实施更是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成为衡量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标尺。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不同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一个人们平等发展的城市社会环境。这应该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具有的人本观。
  3.2.2创造宜居环境,满足居民行为需求,
   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交往、体闲等活动的空间。城市规划编制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关键的一点在于其是否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居住区规划其实是人们居住生活方式的规划。居住区是人们居住、生活、交往、体闲的空间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的行为,如果把这些行为分类,一类是经常性的行为,如上下班,送小孩上幼儿园、托儿所,购物等;一类是选择性的行为,如晨练、休憩等;一类是偶然性的行为,如居民开会等。构成居住区的住宅小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住在这里的人们与城市其它地区的人们还要发生社会交往行为。这些行为各有不同的要求。居住区规划一定要分析这些行为,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要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3.2.3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统筹发展,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五个统筹”涉及实现3个层面的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是城市规划工作的价值观。二是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和地域发展,以保障不同地域人们的全面发展。三是下一代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下代人的发展,并应为下代人的发展留出空间、创造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许多工作要求通过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加以落实。才能保证下一代人的全面发展。
  3.2.4平衡公众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能
   内在“人本观”的形成和外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要求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居民实际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规划要更加重视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除了城市级、地区级的大型公共设施,还应特别关注居住区及以下级别便民设施的配置。同时,市民所有权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还在于规划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就是反映公众利益。目前,城市规划的困境相当程度来自行政权利与公众权利的不对称,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形成城市规划的多方参与机制。在制定规划方案、提供改造建议时,要充分考虑市民的承受能力和认可程度,以市民的利益为目标导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指出制定该法的依据就是诸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等公共目的。明确了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关于公共利益的事项,如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等。这些条款所指的也都是公共利益。
  
  3.3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片面发展、盲目发展、只顾眼前发展等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不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城市发展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3.1把资源接续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力较弱。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为子孙后代的福祉考虑,改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较快的、更长久的发展。这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应有的资源观。我们必须转变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状况,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路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观重要的一点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之上。据统计中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产值消耗的能源是西方发达7国的5. 9倍,是日本的10倍。这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产出的资源环境耗费是相当高的,在现状水平和理想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间可以改进。
   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对“人多地少”的情况和生态环境的现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加直接的应对。在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分析上,从过去注重对目标和规模的关注转向注重对城市最大环境容量的分析;在城市产业发展用地供给上,更加注重产业结构、投资强度和地均产出效益,在空间选择上则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土地价值的体现,以及规模效益的生成。
  3.3.2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理念贯穿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运用综合比较法,着重对于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两个关键性指标进行控制。即: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根据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再编制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循环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比较法是考虑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以下要求:
   (1)是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索纳入规划过程。
   (2)是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
   ( 3)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处。
   3.3.3适时开展规划环评,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简称规划环评)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需要。2003年9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从法律上确立了规划层次包括土地利用及区域、流域、海域综合性规划(简称为“一地三域”和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十类专门性规划及其指导性规划需要开展规划环评(EIA)。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EIA是把可持續发展原则通过“战略与政策—规划与计划—建设项目”这个链节逐步实施下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在规划领域我们已感受到规划环评机制对规划工作中科学性的保证。规划环评是对区域、城市发展中各种规划实施后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的事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标准:(1)是以环境友好作为基本出发点优化规划中的产业发展方向;(2)是以生态优先作为规划编制展开的基本原则;(3)是以环境目标作为评价规划成果的标准。实践证明,规划环评机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从发展的源头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效保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促进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4.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法制建设
  就我国情况而言,规划体系包含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机构和法规条例,以及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规划体系本身不够适应和不够完善的缺点日益显现,难以发挥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导致规划失灵。
   目前看来,完善规划体系迫切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改革现有的两级规划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贯穿主线、层次清楚、有机联系、形神兼备的新规划体系。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情况。在总体规划相关层面上,除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外,另有概念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都市圈规划、城市群规划及建设部力推的城镇体系规划等多种形式的规划同时并存。这一方面说明区域协调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的规划体系不能满足现实要求,需要在法律上做出调整,明确这些规划的地位及相互的衔接与协调关系。
   二是加快规划编制和执行程序的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派驻规划师等制度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大幅度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力度。保障公众参与也是公众监督的过程,既可以防止城市规划罔顾公众利益的行为,也是支持城市规划“向权力诉说真理”的坚强后盾。在规划程序上明确公众参与的地位、形式和内容,健全法律诉讼体系以保障公众不同意见的有效表达,形成“倒退”机制,推动城市规划方方面面的改革步伐。
   三是继续抓住规划管理这个重点。进一步突出规范化、标准化、简约化,建立完善规划行政审批、工作运转流程、政务公开、监察监督等各类配套制度,不断提高规划的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效能。
   科学发展观为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任重而道远。规划编制工作者应该诚心诚意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其他文献
六十五年前的九月△1931年,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一系列挑畔事件,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作准备。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故意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树沟地区一段路轨,诬称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化是当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树立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管理思想和规范化管理的思想,充分认识和掌握“规范化”的概念。规范化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作为一类管理实践,必然是重复性的。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投入手段,对于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益等起着巨大的保证作用,也是施工企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电梯维修保养的重要性、电梯维修维护的现状、维修保养措施和安全技术要点入手,剖析了电梯维修保养。  关键字:电梯,维修保养,重要性;措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elevator maintenance from the importance of the elevator maintenance, elevator repair and ma
期刊
混凝土的裂缝在混凝土工程中较为普遍。尽管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控制,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本文对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和各种情况的变化,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因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呼叫中心,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也要求我国呼叫中心加强自身的管理
简述电网环境气候试验室设计制冷、通风、抽真空、起雾的设计方案及需注意的节点。
企业社会责任,一个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方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基本依赖于国外的文献,研究的内容也基本都是围绕着财务绩效、公司价值、资本成本等方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召开的,是在“九五”计划开局起步之年、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全会作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刊前几期项目信息栏目中报道“神奇万洁布,助我创业成功”一文后,短短时间内接到了许多读者的电话,有了解文章真实性的,有询问产品功能的,有购买产品试销的,有做产品代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