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启示

来源 :海外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从词汇水平和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价、学习困难、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调查本人任教班级内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现状,发现其学习行为特征以启示更加科学、有效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
其他文献
该研究旨在探讨多项注释和单项注释对高中学生阅读理解中词汇附带习得和保持的效果。研究发现:(1)多项注释对学生阅读中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要比单项注释好。(2)多项注释对学生已习得词汇的保持作用要好于单项注释。(3)学生的词汇量越大,在阅读中附带习得的词汇越多,对习得词汇的保持效果也会更好。另外,学生附带习得的词汇越多,记住的词也越多。
摘 要:现在这个时代最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拥有创造力、跳跃性思维和艺术美感创新思维的创造者和开拓者,随着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模式的变换,发现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太过模式化,缺乏创造性,缺乏造梦寻梦的意识,这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步入社会、走进生活后的个人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当下教育开始愈发注重艺术教育和抽象思维培养,艺术类课程也随着教育体系的改变逐渐增加课程安排,艺术课肩负培养学生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后起学科,相比传统的学习科目,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旧缺乏足够的经验。尤其在农村教育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硬件、软件设施都不够完善,这使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持续摸索,总结出与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符合的教学模式,以此突破现实中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   关键词:理论复习;信息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而传统的单一模态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在教学各环节中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基于多模态和多模态教学理论,结合具体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多模态阅读教学在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因其便利性及有效性而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该研究首先阐述了移动学习的含义和特点,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探讨了移动学习对传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及学生词汇学习成绩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移动学习对当今大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便捷性及丰富的知识补充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备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传统词汇学习策略仍占据主要地位。该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有一定启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词汇水平。
摘 要:素质教育改革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对教学有效性及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已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但受多方因素影响,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教学尚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目前部分教师尝试结合多元教学理念改革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有效措施   素质教育视野下,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
摘 要:阐述了思维导图的重要性,介绍了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介绍了运用思维导图创造结构,联系知识点,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复习   新课改提出,要转变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
信息时代大规模的线上教学,给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的网络测试带来了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该文对比分析了现存的听力测试任务和题型的优势与劣势,结合网络测试的特殊性,分析了在线上教学居家测试中摒弃客观选择题型和原文听写填空题型的原因,探讨了综合性测试任务的设计方案,以达到测试对教与学的积极反拨作用,并促使学生形成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学习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语言测试研究与计算机科学联系日益密切。该文总结过去15年国内语言测试领域自动评分实证研究的成果,讨论自动评分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应用、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促进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效融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探索。该文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师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了阻碍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具体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两者融合的可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