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723694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程一项重要的指标,对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有效避免伤害事故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运动负荷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课程教学如何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负荷;运动技能
  在体育教学“健康第一,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学生增强身体素质以及掌握一定运动技能需要通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来实现,运动负荷也是体育课程一项重要的指标。本文就体育课程教学如何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进行探讨。
  一、运动负荷的重要性
  运动负荷,也称为生理负荷,指的是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包含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两个维度。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负荷过大、过小均不会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对于学习时间紧张的学生而言,合理设计运动负荷,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能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主要有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以及练习密度三个。运动强度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锻炼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程度,主要受锻炼速度和负重量影响;运动时间是在保证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同时,锻炼持续的时间;练习密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重复锻炼的次数,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二、合理设计安排运动负荷
  体育课程的时间一般为45分钟。运动负荷通常会表现为几种模式: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标准型是指学生运动负荷由低到高逐渐升高到一定水平,持续一段时间后逐渐降低,运动负荷呈抛物线状。双峰型指一节体育课中学生进行两种较高运动负荷的练习,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前高后低型指的是课堂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与之相反。至于到底采取哪种运动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论应用哪种运动模式,运动负荷都要遵循动静交互、高低结合的调节标准。
  1.合理安排运动密度
  运动密度指在一节体育课中,实际锻炼时间与课堂时间的比例,例如一节体育课程为45分钟,学生实际锻炼时间为38分钟,那么运动密度则为84.44%,实际锻炼包括热身运动、跑步、拉伸练习、体能练习以及放松等内容。多项研究和实践表明,对于学生而言,拉伸、热身等准备运动最佳持续时间为5~7分钟,结束前的放松环节适宜时间为8~10分钟,这两部分的特点是运动密度高,但平均心率低。
  学生取得最佳锻炼效果的心率区间通常确定为120~140 次/分钟,一节体育课程需要将这个区间的心率持续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同时保证足够强度的运动负荷,才能够达到最佳锻炼效果。因此,体育课堂中最重要的运动部分要控制在28~32分钟,这一阶段的运动特点为运动密度和平均心率均呈现较高水平,且最高心率在此阶段出现。在进行此阶段运动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否则学生将难以适应高密度的锻炼,同时锻炼完毕后要注意指导学生做好放松运动,以免运动负荷骤降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不适。
  2.合理安排运动强度
  一般而言,平均心率能够反应运动强度,不同年龄阶段的平均心率標准也不尽相同(详见下表)。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若实际平均心率低于靶心率,那就说明心肺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若高于靶心率,则转变成无氧运动。因此在运动强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靶心率,有氧运动靶心率计算方法:(220-年龄)*65%~85%。当平均心率为150次/分钟时,是最为适宜的运动强度。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通过实时监测心率来了解学生的运动强度,但学生的脸色、表情、呼吸、出汗量以及反应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就大部分学生而言,但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其耐受度、身体素质、免疫力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一概而论,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注意观察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反应,及时发现不耐受的学生,适当降低运动负荷。
  三、结语
  体育教学要达到最佳的运动负荷,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用先进的、科学的锻炼方法,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进而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有效避免伤害事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敏.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监控和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 2016(10).
  [2]王爱娣.探索高效体育课堂构建下游戏环节运动负荷的设计方法[J].青少年体育, 2017(4):71-73.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对血压的影响,了解其是否适合脑血管病偏瘫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使用。方法比较28例使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前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引起了许多英语教师的关注。本文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教育英语时文导读课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教育英语时文导读课程 团队合作  一、小组合作学习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的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广大初中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机会。然而,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认识上的不足和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使得许多中职学生视中专阶段
生态环境监测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对反应生态环境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监控和测量,对生态环境污染状况以及环境质量高低进行评定,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奠定科学的数据信息基础。本文
摘 要:欣赏课作为音乐教育的重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本文主要以现阶段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对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一、引入经典故事,激发情感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引用经典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经典故事,可以为学生塑造一个音乐形象,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使其对音乐产
【摘 要】维吾尔语和英语差异很大,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出现很多语音错误,而这些错误与以汉语为母语的其他中国学生不尽相同,有着其特有的规律。作者通过对英语和维吾尔语音素的比较,分析了维吾尔族学生常见英语语音错误,对于学习英语的维吾尔族学生和讲授英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维吾尔族学生 英语语音 错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