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会求知才是王道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很多“神奇小孩”的出现让我们深感“世界已经是你们的”:上海热播的“少年爱迪生”,有情有义的科学少年们用自己的爱、激情、创意与科学精神解决了一个个生活中的难题。但是,孩子们的这些成就不一定都是在学校里获得的,或者说不一定都是老师教会的。如今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学生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学习的路径也变得越来越多元,让学生学会求知才是王道。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学习“四大支柱”问题,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报告认为:教育仅从数量上去满足那种无止境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因为,新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储存和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手段,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使之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报告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加以安排,它将成为每个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识支柱”。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自我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叶圣陶说过:“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的应该也必须是学会学习(求知)的方法。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即学会掌握认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中。以前,人们认为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教师教会的,所以,课堂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教师尽职尽责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记)。其实,学习并不一定都是老师单方面教会的。人们要想在愈加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目前教育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落伍,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學校教育中完全学到。“求知”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且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即自主学习的习惯。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学习是受用终身的良好习惯。能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学生,就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叶圣陶说:“课文只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例子,举一反三,把学习的方法,即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要努力建设以学为本的课堂,从课堂中的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解放学生,把课堂的时空更多地向学生开放。要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现象。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对话,实现建构式学习。
  这几年,“慕课”很热,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也在“凑热闹”。在互联网时代,求知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而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习得民族的文化观念,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即便是这样,学会求知,依然离不开教师。当然学会求知,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毕竟现在已经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学校的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之以渔。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在日本名古屋和冈山举行。大会发表的一份重要文件《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实施路线图》强调从两方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人的可持续学习素养。各类学校的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表现在课前做好预习、课上提出问题、课下独立及时完成作业和做好复习巩固工作。预习本身就是自主学习,预习过程就是学会自主学习以及追求自我教育的过程。预习不仅仅是对后面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还在于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步,有了这样的起步,学生才会对整个学习过程负责,同时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属于自己的。另外,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离开学校之后,没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指导,而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再学习,这就可以称之为预习。从这个角度说,预习就是指向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预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生做到了课前预习,即自主学习在先,教与学的关系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跟着教走”变成“教为了学服务”,复制性学习变为建构性学习。教师同样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提高预习的质量。教师要设计好导学案或任务单,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进行深度预习和结构化预习。同时,对学生的预习也要限时限量。学生预习得法,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感受到预习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如抽出一定时间来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预习好。学生预习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就学得被动,课堂效率就低。
  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在学生获取知识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更要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诉求,采用多种培养模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施走课制,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彻底改变因为片面追求分数,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其他文献
新闻工作是从最初的“新”闻到后来的“辛”闻,从初始接触的新鲜感到职业瓶颈的破茧,到有了一定积累,厚积薄发的“心”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中所说的一样,以突出问题导向,要带着问题去学,针对问题去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当今新闻工作及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把贯彻“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期刊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持之以恒,耐心等待,方会成功。否则,一味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则欲速不达。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时以退为进也是一种智慧。  企鹅是一种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小动物,可在水中嬉戏,可在路上行走。然而,在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和尖锐的冰凌,企鹅的身躯笨重,又没有能飞的翅膀,在水中捕食后,是如何从水中上岸的呢?原来是在即将上岸的刹那,企鹅猛地低头
期刊
“好学生”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异,至于孩子身上会出现的诸如焦虑、任性、孤独、脆弱等心理问题我们往往会忽视,或者比较宽容,不会过多地重视并予以解决。可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逆反心理、恐惧心理及依附心理等等,会危害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偏上的原因,教师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业,而心理问题经常会
期刊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读写方面、课文内容理解方面都会出现许多明显的错误。当然,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许多教师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错误可谓是“恨之入骨”,或表情冷漠,或斥责批评,这样做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把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掩盖了。正确,可能是模仿,但错
期刊
“打是心疼骂是爱”,“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这些深入骨髓的传统教育的本能,时至今日似乎还被人津津乐道。但不难发现,我们并没有赢得孩子。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那就读读沈丽新老师的《让孩子看见你的爱》吧!  沈丽新老师不愧为儿童的陪伴者,在《让孩子看见你的爱》中,既有案例的剖析,又有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中西教育文化的碰撞。她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是一部很好
期刊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创办于1882年,它的前身是江苏学政兼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左宗棠的协助下而创办的“南菁书院”。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百年南菁,历经沧桑,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南菁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黄炎培、陆定一等国家领导人,蒋新松等10多位院士和10多位将军,还有汪曾祺、顾明远、沈鹏、曹鹏等一大批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南菁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忠恕勤俭的南
期刊
卫培明,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获得过“全民健身活动先进个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常熟市劳动服务明星”“苏州市周氏德育奖励金”“苏州市学校体育达标先进个人”等称号。他追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风格,秉承“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的理念,开展多彩教育。  卫培明校长喜欢书法。作为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
期刊
很多教师的生活太忙碌,忙到迷失了自己,忙到来不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忙到生活只剩下忙碌了。所以教师需要心灵之旅!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有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所震撼。本书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有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
期刊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是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精心设计、灵活实施的。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整个教育大环境还是应试格局,要想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转型,实现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新教育,会遇到来自领导、家长、教师各方面的疑虑和阻力。我们真的能够让学生“淡化考试而赢得考试”吗?谁也不敢下定论,谁也拿不出现成的方案。但是,学校转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每位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期刊
“神奇小孩”的横空出世,无疑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说文解字》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西方认为,教育的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法国思想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