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转型需要“战略定力”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是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精心设计、灵活实施的。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整个教育大环境还是应试格局,要想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转型,实现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新教育,会遇到来自领导、家长、教师各方面的疑虑和阻力。我们真的能够让学生“淡化考试而赢得考试”吗?谁也不敢下定论,谁也拿不出现成的方案。但是,学校转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每位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只要心中具备了远见和定力,行走在变革的路上,我们一定会遇见教育的“春暖花开”。
  理念先行 转型的布局
  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来自教育理论的突破,没有深入人心的新理念,教育的变革举步维艰。指向“人的发展”的教育,毋庸置疑是真正的教育,是值得校长、教师探索与追求的。但是,这样的教育改革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要从原来比较功利的想法中走出来,更多地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着重于思考学生的未来。应试教育是我们驾轻就熟的,也可以使眼前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但毕竟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不足与危害,甚至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健全,阻碍了孩子的创造力。时代在呼唤创新型人才,马云只是一个师范生,他的学业在很多人看来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超前的眼光、果敢的魄力,使他在事业上赢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所以,真正替学生的未来着想,我们就必须坚定的转变观念,弘扬旨在“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老师和家长打开一扇全新的教育之门,让新鲜而健康的教育气息弥漫整个校园。有了全体教师家长的价值认同,教育转型就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社团活动 转型的落子
  教育转型要想获得成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从容易操作处入手,力求首战告捷。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是很多学校的传统项目,只要用新理念对这些活动进行充实与改造,就能够四两拨千斤,奏响教育变革的序曲。下午的活动课,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社团活动,开设多种多样的活动项目,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如果有师资不足的情况,可以发动家长,成立“家长教师团”。很多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往往跟家长有这方面的强项有关。比如上海“少年爱迪生”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不乏李成章這样的“科二代”,“中国诗词大会”中武亦姝等才女,也是有着家学渊源的。所以,把家长请进社团活动,不光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还能形成“家校一体”,从而推进教改的良好氛围。苏州有好几所学校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家长的热情很高,所开设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对此兴致勃勃,总体效果显著。
  校本课程 转型的中盘
  社团活动取得良好的效益,只是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因为社团活动往往是自发和松散的,建设新时代的学校应该有总体规划,这就首先需要用课程的策略去整合与落实。上海的教育走在时代前列,培养出来的孩子多才多艺、个性飞扬,主要是他们的课程意识非常强。我参观过上海一所名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与社团活动开展,他们有一个关于课程的上层设计:首先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确定需要开发的课程项目;其次将几个相近的社团组合起来,通过团队合作编写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材。比如上海人很有经济头脑,希望孩子将来具备经营的基本能力,所以他们开发了“理财”这样的校本课程,进行如何做股票、保险之类的社团活动。可以预见,他们的学生中,将来会有银行家、证券经理,至少也该有理财方面的行家。上海人对下一代生存能力的重视,从他们的特色课程中就可见一斑。当然,课程开发是一个需要不断建设的过程,除了社团活动的老师要会学习、会思考外,学校整体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总之,开发一整套完整优质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转型的重头戏,需要通过多年的酝酿、多方的合力才能完成。
  校园文化 转型的定局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学校办学特色已经初步成型,一旦换了校长,很快就开始走样,最后不得不另起炉灶,开始铸造新特色的旅程;而有的学校则不管换了什么风格的校长,以前的办学特色都会得以延续,有的也只是增加一点新的内涵和亮点。最后我发现,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学校没有经营好打上自身烙印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标签,而是应该渗透在每个师生的血液里。在这种校园文化中,蕴含了支撑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成为师生们寻找归属感的源头。我去过一所条件一般的乡村小学,他们的办学特色是写字。首推写字特色的是一位雷厉风行的“铁腕”校长,他不光开展了写字教学的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还把写字和日常教学、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可以这样说,写字走进了师生的教育生活。他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大部分都写得一手好字,也获得了各种书法领域的荣誉。很多中学都乐于接受他们学校的毕业生,乡村小学的老师出去参加活动都十分乐意佩戴校徽,因为他们以这所乡村小学为荣。所以,我们要开启教育转型的艰巨历程,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即将教育变革的信念植入人心的过程。
  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不是由你来决定他该知道什么和该做什么,只有他自己掌握着开启自己秘密的钥匙。”教育转型要想获得成功,秘诀也在于尊重人,尊重每一位老师、学生。人最伟大之处便是可能性,我们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营养与沃土,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让他们走在自我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当然,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内环境的优化,也需要整个教育外环境的优化。甚至可以说,这也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高瞻远瞩,步步为营推进教育转型。总之,我们需要抬头挺胸增强信心,脚踏实地累积成果,以执着的“战略定力”,实现旨在“人的发展”的教育梦想。
其他文献
2016年第12期《華人时刊·校长》杂志上刊登了刘岳楠的《漫谈校长该如何做》。他讲了很多实话:“学生成绩上不去是校长的责任,师德不好是校长的责任,同学之间的纠纷乃至引起家长之间的纠纷也怪校长,如果再发生什么安全事故,校长更是罪责难逃……学生要讲公平,人事要阳光,财务要公开,学生、家长、教师不仅维权意识比较强,稍不如意,冷不丁背后放一枚冷箭,造个谣发个帖子,臭臭你,让你灰头土脸还有口难辩。……做校长
期刊
儿时放风筝,手中掌管着风筝线,时松时紧,时拽时放,控制着风筝飞翔的方向与高度。松弛有度,风筝才可以飞的更高更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宛如一个牵风筝的人,而学生则像是风筝,班主任必须把握好手中的风筝线,才可以帮助学生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那么,如何做好一个牵风筝的人?又如何把握风筝线的松紧呢?这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有了一些体会与感悟:  原则问题:从一而终,紧成習惯  初中生,十二三岁的年纪,很多习
期刊
新闻工作是从最初的“新”闻到后来的“辛”闻,从初始接触的新鲜感到职业瓶颈的破茧,到有了一定积累,厚积薄发的“心”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中所说的一样,以突出问题导向,要带着问题去学,针对问题去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当今新闻工作及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把贯彻“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期刊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持之以恒,耐心等待,方会成功。否则,一味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则欲速不达。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时以退为进也是一种智慧。  企鹅是一种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小动物,可在水中嬉戏,可在路上行走。然而,在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和尖锐的冰凌,企鹅的身躯笨重,又没有能飞的翅膀,在水中捕食后,是如何从水中上岸的呢?原来是在即将上岸的刹那,企鹅猛地低头
期刊
“好学生”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异,至于孩子身上会出现的诸如焦虑、任性、孤独、脆弱等心理问题我们往往会忽视,或者比较宽容,不会过多地重视并予以解决。可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逆反心理、恐惧心理及依附心理等等,会危害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偏上的原因,教师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业,而心理问题经常会
期刊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读写方面、课文内容理解方面都会出现许多明显的错误。当然,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许多教师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错误可谓是“恨之入骨”,或表情冷漠,或斥责批评,这样做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把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掩盖了。正确,可能是模仿,但错
期刊
“打是心疼骂是爱”,“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这些深入骨髓的传统教育的本能,时至今日似乎还被人津津乐道。但不难发现,我们并没有赢得孩子。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那就读读沈丽新老师的《让孩子看见你的爱》吧!  沈丽新老师不愧为儿童的陪伴者,在《让孩子看见你的爱》中,既有案例的剖析,又有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中西教育文化的碰撞。她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是一部很好
期刊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创办于1882年,它的前身是江苏学政兼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左宗棠的协助下而创办的“南菁书院”。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百年南菁,历经沧桑,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南菁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黄炎培、陆定一等国家领导人,蒋新松等10多位院士和10多位将军,还有汪曾祺、顾明远、沈鹏、曹鹏等一大批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南菁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忠恕勤俭的南
期刊
卫培明,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获得过“全民健身活动先进个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常熟市劳动服务明星”“苏州市周氏德育奖励金”“苏州市学校体育达标先进个人”等称号。他追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风格,秉承“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的理念,开展多彩教育。  卫培明校长喜欢书法。作为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
期刊
很多教师的生活太忙碌,忙到迷失了自己,忙到来不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忙到生活只剩下忙碌了。所以教师需要心灵之旅!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有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所震撼。本书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有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