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qq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内容上改变过分专业化的倾向,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形式语言的鲜活意境,发展学生审美的主观能动性。由以往小学阶段美术教学授之以“鱼”,变成现在新课改下的授之以“渔”。
  关键词:艺术语言;美术语言;绘画创作;欣赏评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人类不仅创造了口头语言和文字,而且创造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艺术语言。所谓艺术语言,是指各种艺术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例如:音乐的艺术语言是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的艺术语言是画面、音响、蒙太奇等,舞蹈的艺术语言是人体动作、表情、节奏等,而美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主要由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机理等视觉语汇组成。各种艺术正是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和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读者、观众和听众。新的美术教材都加入了美术语言方面的内容,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不难看出,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美术语言,并学会理解作品、鉴赏作品,从而运用美术语言大胆表达。那么,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美术语言呢?
  一、认识与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
  要创作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就必须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针对学生面对优秀作品时只会赞叹而说不出具体原由,创作时始终只能停留在涂鸦状态的现象。我们不妨想想,他们掌握和理解了多少相关的美术语言呢?在美术创作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有其一定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这些技法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相应的美术语言。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
  1.侧重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教学中,要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这些是作品呈现其基本形象的美术语言,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并允许学生的差异性。
  对于同一种构成因素的语言,不同的学生或表现材料、工具不一样,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同的。拿线条语言来讲,假如画一个杯子,当我们拿起笔在纸上描绘它们时,笔痕一出现在纸上,就开始了从实物向视觉形象的转化过程。杯子在画面上变成了由线条构成的形状结构。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深浅不同,各种线条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与视觉效果。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很多作品都表现同一物品,所采用的表现语言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作品,对比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认识与理解,能为学生的作业和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侧重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构成因素在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时也必将反映出一定的美术构成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可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中又体现了哪些构成原理。
  如:在一次六年级的欣赏活动中,教室里布置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有泥塑,有素描画,有色彩画,有废旧材料的工艺品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作品用到了哪些材料和技法。学生在观察中细致、认真,很快能说出作品所用的材料和技法。而后又要求学生每个人选取两件不同的作品,说说这两件作品所涉及到的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有什么不同,它们所表达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学生选择了一件建筑线描速写和一件色彩静物作品,他对两幅作品做了一些分析:线描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线条的疏密、粗细体现了一种节奏感,画面给人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另一幅作品主要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作品中最亮的色彩接近于白色,最深的接近于黑色,另外还有橙色和少量的红色与较多的不同层次的蓝绿对比,形成强烈中有柔和的对比,使人看到这幅作品有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
  二、运用美术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感受到了美术语言的魅力,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
  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客观对象的“像”与“不像”是不是评价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为什么有些看上去“不像”的作品却使我们深受感动呢?逐步改变学生心灵深处“以栩栩如生为美”的世俗审美观,也能像画家那样“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感受去表现对象”。记得第一次上“摸一摸,画一画”一课,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尝试用抽象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学生口头说起自己的感受是生动丰富的。可是开始作画了,他们却开始问我:“老师,怎么画?”“老师,可以随便涂线,涂色吗?”“老师,真的一张作品也可以不画出具体的形象吗?这样别人能明白我在画什么吗?”面对一堆疑问,笔者请他们欣赏书上的作品,问他们:“书上的画并没画出自己打针的情形,可是你是怎么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的?”有的学生说:“因为尖尖的线条,很可怕。”有的学生说:“蓝色的色块冷冰冰的,很恐怖。”还有学生说:“红色的色块让我想到了流血,太可怜了。”笔者趁机对他们说:“你们看,原来这些线和颜色也会告诉我们这么多的事,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读懂它们所要对我们说的话,我们创作出一张作品,是为了让看作品的人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画出打针的情景,把自己当时的表情、动作画得很生动是一种表达方法。可是通过线和色彩把自己的心情告诉别人,让看画的人用心去体会你当时的心情,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法。”学生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不再拘泥于形的像与不像,而是大胆地用线、形、色表现自己的感受,以后的“听音乐作画”“五味瓶”等课,学生都感到特别喜欢,画起来特别认真。
  美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能表达自己个性、思想的“第二自然”。适当降低美术作业的写实性要求,允许学生采用写实、装饰、表现,甚至抽象等不同表现风格,能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如前面所说的“线条的动与静”一课,在表现街景时,如果只一味要求学生用较写实的方法画出街上的景色,有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影响他们的作画兴趣,更不可能创造出那些用心表达自己感受的抽象画。
  以往的美术教材是“一课一练的教本”,它在每一课中都规定了要画的对象、使用的工具、作画的方法与步骤,每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最终的效果等。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仅仅是一个主题、一点启示、一种资源或一些范例,是为师生提供可选择、可开发、可创造的契机,成为可拓展、可探索、可研究的平台。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根据地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开发和再创造,上出有个性、有特点、属于自己的课,而学生借助教材,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能进一步创造出更加无限多样的作品来。
  三、运用美术语言评价、分析不同作品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组织欣赏活动,让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其欣赏活动主要有:
  1.组织课堂作业欣赏
  作业完成后可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如专门的展览会或是现场展示等。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在欣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是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教育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带有成熟、理性、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分析作品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应适时做一些示范性评价,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作品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适时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补充与修正。如:学生评价“这张画的色彩配得很好看”,这时教师应补充道“因为这张画用深底色衬托,使画面中的景物更醒目,所以色彩效果强烈”。又如在风景画《路》的作业中,学生评价发现,画面中的房子和树,近的小,远的大,是不好看的,而反之则好看。那么教师要补充评价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也能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评价语言的规范化。
  另外,教师适当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创作动机及画面中的优缺点。学生的他评,即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是对自评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另一种看法。学生自评与他评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把握不同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接受能力,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门的欣赏课
  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应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中,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友好。
  “此时无声胜有声”,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而形式语言则是情感教育的表现手段,它不是摆事实讲道理,更不是客观描述,而是感受的叙说,情感的抒发,主观的表达。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美术语言创造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艺术语言,才能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只有学会运用艺术语言,才能创造艺术形象,传达社会意识,表现审美理想。美术课能抓住美术语言学习这个最基本、最有代表性、最具特征的本质属性来上,它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和谐德育,提高育人质量,加强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反思,每位班主任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用自己的宽容和爱心面对每一位学生,收获学生灿烂的笑容。  关键词:德育;班主任;学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爱就是教育的光辉。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师爱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爱是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案例,对农村初中学生因过度紧张而导致的说话结巴现象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谈心、鼓励等方法,循循善诱,让其走近同学、班级、教师,最后走出心理阴影。  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个案;心理干预  笔者从事农村初中教学十多年,比较了解农村初中的问题学生,一般有以下两类:一类是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他们只管吃穿,不问学习,因此这些学生就沉溺于电视、游戏,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类是在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出,做好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工作需要两条腿并行:一条腿是班主任,另一条腿是家长。这两条腿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协调前进,既可以促进学生成才,也可以使家长和班主任的教育更有效。  关键词:班主任;家长;学生工作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在阐述科教兴国时说,教育发展得公办、民办并举,两条腿走路。由此,我想到了班主任开展工作也需要两条腿走路,这里所说的两条腿是指学校和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就如何让语文课活起来提出了的几点教学改革意见。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还是一种学校学历教育。”但现在的中职学校只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基础文化教育,这就导致了语文课成了专业课的陪衬。因此,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失去了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较差,他们的语
期刊
摘 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克服易怒、暴躁、爱冲动的不良习惯,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本文从消极的自我表现入手,用事实展现消极自我表现的危害及盲目冲动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提出用亲情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早日成熟起来。  关键词:青春期;消极表现;亲情;责任    青春年少,花一样的季节,梦幻般的年华。他们朝气蓬勃,充满理想,憧憬未来,满怀对异性的好奇,渴望品尝爱情的甜蜜,但他们往往采取很不恰当的
期刊
摘 要:班级授课一直是中职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在全球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化思潮推动下,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小班教学开始出现。这种模式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其更加关注到学生本身,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本文从教师的角色出发,探讨中职课堂的大班教学中如何借鉴小班教学的特点,做到读懂学生。  关键词:小班教学;关注学生;读懂学生    Abstract:The system of class-ba
期刊
著名教育家张文质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深入的思考和智慧的表达。”的确,初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它的变化是缓慢、细微的,很多音乐内容都需要师生沉淀下来,慢慢地观察、了解、体验、表现继而生成,因此它更需要生命的沉潜和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感受。  如何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放慢脚步,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下面试以初中音乐课“走进歌剧”为例,谈谈教学中具
期刊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但是现在学生的作业已经成了学业负担的主要载体,其形成的原因就是教师没能领悟和发挥好作业本身应发挥的作用,至使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成了人们要求“减负”的头号对象。本文基于作业成学生“负担”的视角,认为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优化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中的评语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减轻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数学作业;教师批改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设疑提问,提问离不开相应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创设,创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通过分析问题情境是什么,指出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如何巧设问题情境,破解教学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情境;课堂有效性    问题情境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掌握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和谐
期刊
摘 要:爱情、友情、亲情是每个人在生命旅途中要面对的重要的三种感情。心理健康课程第二、三章节旨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爱情、珍惜同学友情、增进父母亲情,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友情、亲情价值观。电影《阿甘正传》对人生中的这三种情感的抒发可谓淋漓尽致。在心理健康课上与学生一起赏析、解读这一电影,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在体会互动、片段讲解,寓教于乐之余,既培养了学生理智面对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