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观音山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g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有一位诗人朋友曾在一次讲座上说,写作者应该做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就是一颗感知体察世间疾苦的心,而菩萨,就是对此要一直持有怜悯和慈悲。
  这位诗人生活在云南,几次在炎热天里碰到他,看到他随意裸露着的小腿和双足,上面有着很多近似野外工作者的皲裂,每每会以此为话头,引出他的一些生活日常,比如他会经常赤脚行走于云南的山山水水,比如他如何与云南那些相信神灵的土著成为生死之交的朋友,一起敬天敬地,一起喝酒吃肉跳祭祀舞。他的诗歌,也因此多描述和感叹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底层人的生活疾苦与自然美好又极其朴素的人生愿望。他是我一位非常敬重的诗人,因为他的诗里有一种真正的慈悲,非常打动我。
  每当想起他的人与诗,我就会想起他的观世音菩萨写作观。而我在这里提起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慈善有多种形式,向美向善的文字是一种慈善,真实感人激发人内心善念的文字,也是一种慈善,这些文字,在读者心里,自然也拥有了菩萨的面孔和笑容。
  二
  我认识一位妙人,僧名释正进,俗名张连文,五十年代末生人。印象中这位东北汉子,唇红齿白,相貌堂堂。僧人释正进与俗人张连文似乎是不相干的。俗人张连文酷爱文学,做过一家大工厂的办公室主任。这个东北汉子,时常与一帮文朋诗友谈古论今,说天道地,也风花雪月。他曾与我说起那样的一个场景:冰天雪地里,一帮哥们儿清一色坐啤酒箱上,彻夜长谈,每至兴处,从屁股底下拉出一瓶啤酒,用紧硬的牙咬开瓶盖,咕咚咕咚几大口就下肚了,还直呼畅快。俗人张连文结婚生子,平时接待天南海北的客户,业余写诗写小说也写散文,还上作家班,想着成名成家。那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了。
  后来他接触了佛学,生活又遭受了大变故,人生就在那里完成了从俗人向僧人的转向。他曾云游各地寺院,有一天,转到了普陀山,就再也不肯走了,仿若普陀山那座不肯去观音。他告诉我,不肯走的原因是他笃信观音,唯慈唯善唯悲悯才能安放他那颗曾经躁动不安的心灵。后来十几年他都是普陀山普济寺的挂单和尚,编《普陀山佛教》杂志,在普陀山佛教协会里做一些弘法工作。他仍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诗写散文署名张连文,写小说时署笔名钱二小楼,他的诗歌上过国刊,小说上过某名刊的头条。内容,大抵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仿佛他的内心至今仍在这出入之间挣扎。其实不能说挣扎,就我对他的文字的了解,他其实是用文字替我们架了一座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桥梁,他的文字,能让我们触摸到人世日常里真切存在的浓郁慈悲和关怀。
  前些年,与一位见过他的东北旧友谈起他,说他的眼睛真干净。干净得让他看不到张连文,只有释正进。
  三
  闲暇时我也会读一些仙侠小说,那里会提到信仰之力,说万众的崇信,可以让修仙之人转为灵力魂力之类,助人功力精进。反过来,那些功力,也能助信者净化和成长。细想之下,这似乎也非无稽之谈。
  信仰是有能量的。
  國人观音崇拜历史悠久,信民众多。这种崇信,让我们感觉,敬拜观音,真能回馈给我们护佑之力,求子求姻缘,求平安求健康,你信了,你求了,你就能得到那种力量的加持。
  我母亲信观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母亲的一帮姐妹,也是同道。她们经常在各寺院里奔走,敬拜观音。其中有一个领头的,人称观音嬷嬷。她收获更多老姐妹们崇拜的目光,是因为自称她的心能与观音相通,每每祷告,观音就会将超然的力量加持在她身上。那时她身体的反应就是先打几个长长的呵欠,然后进入一种半休眠状,她的右手就能接收到观音的神力,手心发热,似有能量奔涌。此时,谁有头疼脑热的,她摸一摸,据说就会缓解。后来她还在村里争取了一小块地,造了一个观音庙,香火较盛。
  我自然觉得那个观音嬷嬷有些玄乎了。但没办法,那些老太太信,被她的右手摸好的,还真有。理性分析起来,这种疗法估计应归入到心里暗示。但心里暗示的作用不正是一种心理能量么?
  四
  传统的常见善事,概三大件,那就是铺路造桥修凉亭。这些事,以前的乡绅和商家做得更多,皆因这是他们能倾尽心力做的。在百姓的眼里,这些都是善人,这些人皆是菩萨心肠。这个菩萨,在崇尚观音信仰的内陆,大多指观音菩萨。他们在做的,都是功德。
  母亲那帮老姐妹们,都是一群善良可爱的老太太,给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带来正能量。所以,一念向善,信仰观音,也是在做功德,渡人也渡己。这种功德,与慈悲文字的力量功德,及与铺路造桥修凉亭的功德,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一向以为,功德是没有大小的,只要尽人心尽人力就可以了。富人拿出一千万与乞者拿出一元,善意一样大。所谓功德池中种佛莲,三六九品皆因缘。
  但真从成效来说,功德还是有高低的吧。在信众里有一个公认的大功德,是造庙塑佛。如此说来,如果有人几十年里,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阻力,生生修了一座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观音石像,造了一座闻名遐迩的观音山,让很多信众,很多游客,来到此山,皆身心愉悦,那样的功德,当是很大很大吧。
  五
  这座名头特殊的山,叫观音山,地处东莞樟木头镇,二十年前,只有几家农户住在这个连山名都没有的荒山上。如今,这里已成了游客心目中,休闲娱乐敬香拜菩萨好去处的观音山森林公园。以观音山命名这座山,首先是因为打造者在山顶修了一座世间最高的观音石佛,石佛高33米,用了999块玄武岩花岗石,总重3300多吨,我列举这些数字是因为它们在佛教上都有寓意。以观音山命名这座山,更因为这座森林公园,一直用心打造观音文化,使得今天这座人造的观音山,在很多人眼里,几乎成为观音菩萨的另一个分道场。
  做这件事的人名叫黄淦波。一个虔诚的观音菩萨信者,研究者及观音文化倡导者和弘扬者。心中有佛,世间才有佛,他这是将心里的观音,搬倒了世人的面前,这得有多大的心,这得使多大的劲,才能在心内心外安下世间这尊最美好的菩萨。
  走在山道上,呼吸着清爽的空气,我总感觉这里的气息于我尤感亲切。在我眼里,海拔并不高的观音山,是巍峨的,世人向善之心总与巍峨等齐。而黄淦波先生的悲悯和努力之心,就是菩萨。
  他尽心尽力了二十年,只为做好这件功德无量的事。如果硬要说功德无大小,无量,是否也可理解出无大小这层意思吧。
  他说,不管多难,他还会一直做下去。
其他文献
见到黄灿然是在“春天读诗之夜”的晚会,黄灿然是嘉宾之一,他在人群中显得消瘦,需有人提醒,人们才意识到他就是嘉宾。  黄灿然从深圳洞背村远道而来,在专栏作家西门媚笔下,那是一个想象中望得见海的山顶,干净、避世,也有饭馆和客栈的地方,而实际上,在山间环绕中,它更像一个几十幢楼聚起的小区。黄灿然住在五楼的阳台,那里有荔枝、龙眼的芳香。从报社辞职后,他像一个隐士,写诗、翻译,除此之外和常人无异。他写出同行
期刊
尽管英美新批评被批评“过时”了,然而对诗歌而言,不识诗人,不了然诗歌创作的背景,这也留下了客观评价的可能。由此,瑞恰兹等人推崇的“细读”的确是个值得赞赏的方法。“细读”是什么?瑞恰兹说的都忘了,只记得别人的“批判”——脱离历史和文化语境,割裂了作者与作品的联系……诸如之类,恰如眼下“茫然”的处境。其实,对于诗歌而言,我们并不需要知道诗人当时在干什么,我们要做的仅是阅读诗歌,品味并寻找自己的感觉慰藉
期刊
独 白  翟永明  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  偶然被你诞生。泥土和天空  二者合一,你把我叫做女人  并强化了我的身体  我是软得像水的白色羽毛体  你把我捧在手上,我就容纳这个世界  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  我是如此炫目,是你难以置信  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  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切  渴望一个冬天,一个巨大的黑夜  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  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  当你走
期刊
忘记了在哪里读到的荣格的这段话:“你知道地狱里的魔鬼是怎样折磨灵魂的吗?”“我不知道。”“他让它们期待着。”出自荣格的《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这段话让我大吃一惊。很多期待无非是欲望,无非是无明。  在此之前,我刚写了《物》《椅子与风》等作品。  我认识的一位作家前辈,七十多岁了,一个人生活,家里堆满了书和从各地收敛来的旅游纪念品、小物件、假古董,本来就不太宽敞的空间几乎被各种“物”占领。他生活
期刊
切中脸面,目光取走月色  陌路人被雕刻过  像石头。月亮也戴着假面具  坐在石头上笑  在尘世  人性薄如蝉翼  多年以后,我躲在堕落的石头里  替它找回肉身  当红月亮从五楼窗口一点点升起来  我手捧成心形  接住它吐出的核  让一束束光清醒过来  推荐语  大自然中的月亮通常是光洁如镜,清辉似烟,而诗人丁进兴诗中的月亮却是红色的,不仅色相异于自然,而且还“戴着假面具坐在石头上笑”,这种戏剧性的
期刊
礼 物  【美国】切斯瓦夫·米沃什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个并不使人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西川 译)  “它意味着一种专心致志的状态,即善意地对待自然和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注意
期刊
应该叫道具  工具是反道德的  比如月色,這些从天堂逸漏的灯光  在一首诗中飞翔  片面之词会本末倒置,躲在玉盒中的  诗句,排着队  它们有的高贵,有的低微  但一律戴着面具  我不想用秩序去理解秩序  固然,乡音中有四种不同的鸟语  我躬身而去  在虚无中体味真实  乡思也有负面的影响,依据是  与月色相悖的灯光  一根捆绑灵魂的绳子  推荐语  《道具》的辩证,是以缜密叙事与惊艳意象而组合完
期刊
物  这老人的居室,已被各种陈年旧物  塞满,似乎再活上几年,就没了他的  立锥之地。年轻时购买的小房子  梦想着以后换大的,却再没机会  必须计划着使用,生活是个无奈的加法  每年都会增加一些物件,无用,但快乐  这里一堆旧书信,那里是旅游纪念品  旧家具,破衣物,都舍不得扔掉,但终是  无用。人生如聚物之乐,收缩着自己的  空间,以便腾出地方给那些无用之物  而时光也便包含在这些无用中,聚即是
期刊
就在我的案前  为窗外的一片雪垫后  依稀可见  承载的364倍重量  在生活的轻重中码成一页页公平  悄无声息  叠拼365个零碎的圆  把生命的長短铺就一本本经卷  还来不及看清你立定  就要匆忙翻过背影  最后一张台历  是得的忘却  也是舍的纪念  推荐语  诗人在开头就写道:“就在我的案前/为窗外的一片雪垫后”,“垫后”一词可谓诗眼,很形象很生动而富于机趣,因“垫后”一词平添了这张台历的
期刊
人说,每一具肉身里  都隐藏着一顆石头,这是前世  未及修成的佛  遇贪,嗔,痴,慢,疑  它会以疼痛的方式,立于幽暗背后  和另一个自己,对峙  身体已经很旧,但仍在用药水  反复搓洗。小寒至大寒,那隐藏的石头  仿佛越洗越亮,而且尖叫。不时有回声  高于颤栗,呐喊,呼救,或者祈祷  如果在夜晚,寂静的石头深处,遇到  一个神不守舍的人,一定是他,在练习  如何与身体里未及修成的佛,石头中  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