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漱溟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anlong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梁漱溟是我国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思想文化值得后人考据。文章简单概括了论述了梁漱溟的佛学思想,着重介绍了他文化三路向说的内涵,并对其进行适度的点评,这些都是令我们所思考的。
  关键词佛学文化文化三路向说
  中图分类号:I2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14-01
  
  一、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梁漱溟先生在十六、七岁时,有近十年时间研读佛学经典,一位终身未出家修行的人,居然会笃信佛学教义,那么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他佛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
  梁漱溟研究佛学最深的体悟在于:生命的意义在创造。梁氏专注于佛学研究时,正当唯识宗从日本重新传回一批经典,因而在中国国内研究唯识学成为一种时尚之时。照《唯识三十颂》的解释,在八识之中,最难于体悟的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其中特别是阿赖耶识,既是能藏,又是所藏,它藏有一切事物的种子。由此推论:一切耳目所见的东西都虚幻不实,唯有人的“识”为真实。梁漱溟接受了这一观念,并融合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把佛家说的“时断时续、非断非续”与柏氏的“真实生命乃自由创造意志”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发挥了关于生命的创造便是人的真实生活的观点,提出人类的向善心、爱好同类及追求真理,是生命创造力的最突出的表现;并且断言:只是那些有“识”又有“心”的人,才能呈现出“大生命活泼创造之势”。
  
  (二)悲生与乐生
  梁漱溟信仰佛学是虔诚的,其思想渊源也有据可考,但为什么从二十八岁时起,又决定搁置做佛家生活的念头,去做孔家的生活?从梁氏思想脉络来考证,可以发现他从义理方面详细比较了佛学儒学的“相异”与“相通”(不是相同)。梁氏认为:虽然从最基本的立场看,儒学以人生为真实,是乐,或苦中求乐;?佛学以人生为虚妄,为苦,应解脱悲苦,但二者又有明显的相通点,即它们都是对人说话,而其所说的内容又都是关于生命上的修养。儒、佛两家之所以相通,在于都承认人有一种生命力,而生命的可贵正在“感应灵敏,通达无碍”,都反对“滞而不活”。梁漱溟特别引证马一浮先生关于“儒佛等是闲名,人性人所同具”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基于这种体悟,梁漱溟颇有感慨地说:“人身难得”,“光阴要紧”,人的一生是很短的,“人得到生命这个机会实属不易,因此,不能愧对自然的恩赐”
  
  (三)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
  梁漱溟虽在形式上并未出家,但如作过细的考察,会发现:梁的一生仍是本着佛家精神行事。他一切言行举止的出发点是悲悯众生,普救众生;他一生追求的志向是不做俗人,而做超俗人。这实现此目标,他甚至可以“抛弃一切,不顾一切”。例如他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时,离开朋友,抛弃亲属,舍去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乡间那样。照梁漱溟的看法,救人先救心。选定一种宏愿,专注一处,不敢旁鹜;虽入世而不以生死为念。他的名言是:“无我为大,有本不穷”,这里的本就是指对庶民百姓的悲悯与爱。梁漱溟佛学思想将佛、儒两家中最集中和最有价值的看法抽取出来,形成自己对生命的见解,从而给人的生命价值做了具有哲学色彩而又较为准确的定位。这对于提高当代人的兼容意识、共生意识、奉献意识与创造意识极为有益。
  
  二、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
  
  (一)文化三路向说的内涵
  梁漱溟于文化问题的探讨,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基于文化概念所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梁漱溟认为一家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文化背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因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化路向。
  1.本来的路向: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遇到问题都是从前面去下手,通过奋斗去改造局面,使环境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是生活本来的路向。
  2.这条路向的人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满足,譬如屋小而漏,假使照本来的路向一定要求另换一间房屋,而持第二条路向的遇 到这种问题,他并不要求另换一间房屋,而就在此种境地之下变换自己的意 思而满足,并且一般的有兴趣,这时下手的地方并不在前面,眼睛并不望前 看而向旁边看;他并不想奋斗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罢了。
  3.这条路向的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前两条路向的人都不同,他们遇到问题或要求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这也是应付困难的一个方法,但是是最违背生活本性的。因为生活的本性是向前要求的。凡对于种种欲望都持禁欲态度的都归于这条路。
  三种路向说是人类在面临人生三问题时所选择的不同而导致的。这就是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
  
  (二)点评文化三路向说
  三种文化路向代表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梁漱溟强调三种文化模式不是时间上的差异,而是根源上的不同。中国、印度的生活样法无法产生西方式的文化;西方的生活样法也永远不会走到中、印文化模式的路上去。
  文化三路向说反映出梁漱溟的睿识灼见,反映出其对中、西、印三方文化的特性有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全盘西化论的民族虚无主义流行之时,梁漱溟提出文化三路向说,将中、西、印三方文化并列起来,把中国文化提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文化的高度,为国人重新确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找到了理论根据。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文化三路向说夸大了文化圈的封闭性和绝缘性,否定了文化进化论的一元演进现。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论者多持一元论的观点,将人类精神的同一性作为前提,将文化或者文明看做是具有大致相同的内容和共同评价尺度的形态,每个民族都经历着基本相同的道路,由简单低级逐渐向复杂高级发展,因此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具有类似性和可比性,有高下之别,有优劣差异。而梁漱溟的文化观打破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他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否定有一个全世界全人类共有的单向直线演进的文化模式。为了严格区别三大文化路向,梁漱溟以特殊性排斥普遍性,以民族性否定世界性,只讲差别而抹杀同一,从而走到了另一极端。
其他文献
教育是心灵精心照应另一些心灵的活动,是在对人的培养过程中,培养者与被培养者同时提高的真正以人为本的过程.“点滴有乾坤,小处蕴阴阳”,只有从细节人手,从学生的“心灵”入
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职工培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提高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先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术教育、现代化管理教育、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所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成为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必然追求的目标。 “Science study ta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全世界运用最广泛的英语这门学科的作用日趋重要。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基础的基础。常言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好的知识。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实践教学是它的基本教学环节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学管理机构的高度
佛教自东汉传人我国后,多年来一直与我国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碰撞、相交融,其艺术表现形式在与本土文化相交融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不断地适应着、改造着、变
摘要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评估手段,它的特点在于评价主体的非官方性、过程的开放性和结果的数字性。本文指出通过研究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该从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合理的高教层级结构、形成各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大学排名高等教育高教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99-0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对
本文介绍了20世纪最后的25年,英美、欧洲大陆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尽管各国政府改革的起因、议程、战略、策略以及范围、规模、深度和
临近岁末,一年一度的电影贺岁档拉开大幕.每年的贺岁档是中国电影最有看头的时期.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产量大大增加,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涌入贺岁档的电影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