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要注意导向问题的设计,善于在课堂中应用导向问题,并不断改善影响问题导向式教学发挥效用的因素。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向;教学法
小学生处于低龄阶段,其心智水平和生活体验不是很丰富,如果教学方法不科学,既难以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无法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课程目的就难以实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应该在于,不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获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具有问题导向意识和能力,即不但能精心设计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问题,而且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多视角、多层面、多途径的思考、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和愉快学习的良好状态。
一、 注意导向问题的设计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但其能否真正达到目标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要“导向”的问题。在设计所要“导向”的问题时应注意:一是导向问题的精准性。一方面要求用来“导向”的问题“精”,即言简意赅。另一方面,要求“准”,即紧扣教学内容,反映其重点难点。二是导向问题的明确性。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抓手。它为学生的课堂思考明确了方向,并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正确的课堂轨道,避免他们处于漫无目的思维搜索状态,使学生能快速而高效地进入课堂状态。三是导向问题的层次性。小学生在学业水平、智力状况和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设计导向问题时将基点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地设问和施问,突出问题难易的层次性,使回答不同层次问题的学生都能回答正确,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学业成就感。四是导向问题的延展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有些问题在回答后可以衍生出几个相应的问题,有利于衍生新信息,扩展问题与答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善于导向式问题的课堂应用
问题导向式教学课堂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整个课堂的内容和过程由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而成。一是搭建好教学逻辑框架。课堂教学逻辑框架清晰和合理,不仅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听起来清楚明白,也能跟上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节奏和步伐。二是找准提问的时期。一般来说,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都是提前设计好了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提出问题的时机,这不仅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心智水平和学业情况的不同使用不同层次的问题,努力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还要从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线索多视角、多层面和多途径的思考、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三是导向重点放在分析问题上。导向问题不仅是开启课堂教学内容的钥匙,也是连接课堂教学内容的串珠,还是学生将课堂内容内化继而转化为素养与能力的枢纽。因此,在导向式教学课堂上,一方面要教师分析问题时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并切中要害。另一方面,注意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即由浅入深,遵循事理和规律。最后,问题导向的归宿在于问题的解决。导向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并成功“解决问题”的标志在于该数学课堂得出相关结论或经过推导得出一定的计算公式,并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凸显其在生活与实践中的运用价值及意义。
三、 改善影响问题导向式教学效用发挥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发挥问题导向式教学优势和效用,教师必须改善影响问题导向式教学发挥效用的有关因素。一是改善教师素质结构。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工作经历、工作状态和职业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学生情况、班级学业情况等掌握都会对该教法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二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参与度越高,该教法能发挥的效用就越大。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设计与小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富有童心与童趣的,并以童话、故事,游戏和卡通等为载体的问题形式来改变数学课堂教学中被动、机械、沉闷的状况,让课堂轻松、愉悦而有活力。三是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尽管导向式教学中的问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是它的解答者不是全体学生,是他们中的某位,这个“某位”在心智水平、学业情况和个性特点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它的层次性,太容易反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太难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必须把握好难易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识记与运用,较好地解答问题,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实现其数学学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峰.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增刊),2009.
[2]熊永红,等.以“问题”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J].物理实验,2009(4).
作者简介:王荣生(1990— ),男,江西会昌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向;教学法
小学生处于低龄阶段,其心智水平和生活体验不是很丰富,如果教学方法不科学,既难以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无法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课程目的就难以实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应该在于,不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获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具有问题导向意识和能力,即不但能精心设计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问题,而且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多视角、多层面、多途径的思考、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和愉快学习的良好状态。
一、 注意导向问题的设计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但其能否真正达到目标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要“导向”的问题。在设计所要“导向”的问题时应注意:一是导向问题的精准性。一方面要求用来“导向”的问题“精”,即言简意赅。另一方面,要求“准”,即紧扣教学内容,反映其重点难点。二是导向问题的明确性。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抓手。它为学生的课堂思考明确了方向,并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正确的课堂轨道,避免他们处于漫无目的思维搜索状态,使学生能快速而高效地进入课堂状态。三是导向问题的层次性。小学生在学业水平、智力状况和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设计导向问题时将基点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地设问和施问,突出问题难易的层次性,使回答不同层次问题的学生都能回答正确,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学业成就感。四是导向问题的延展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有些问题在回答后可以衍生出几个相应的问题,有利于衍生新信息,扩展问题与答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善于导向式问题的课堂应用
问题导向式教学课堂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整个课堂的内容和过程由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而成。一是搭建好教学逻辑框架。课堂教学逻辑框架清晰和合理,不仅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听起来清楚明白,也能跟上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节奏和步伐。二是找准提问的时期。一般来说,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都是提前设计好了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提出问题的时机,这不仅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心智水平和学业情况的不同使用不同层次的问题,努力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还要从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线索多视角、多层面和多途径的思考、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三是导向重点放在分析问题上。导向问题不仅是开启课堂教学内容的钥匙,也是连接课堂教学内容的串珠,还是学生将课堂内容内化继而转化为素养与能力的枢纽。因此,在导向式教学课堂上,一方面要教师分析问题时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并切中要害。另一方面,注意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即由浅入深,遵循事理和规律。最后,问题导向的归宿在于问题的解决。导向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并成功“解决问题”的标志在于该数学课堂得出相关结论或经过推导得出一定的计算公式,并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凸显其在生活与实践中的运用价值及意义。
三、 改善影响问题导向式教学效用发挥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发挥问题导向式教学优势和效用,教师必须改善影响问题导向式教学发挥效用的有关因素。一是改善教师素质结构。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工作经历、工作状态和职业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学生情况、班级学业情况等掌握都会对该教法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二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参与度越高,该教法能发挥的效用就越大。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设计与小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富有童心与童趣的,并以童话、故事,游戏和卡通等为载体的问题形式来改变数学课堂教学中被动、机械、沉闷的状况,让课堂轻松、愉悦而有活力。三是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尽管导向式教学中的问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是它的解答者不是全体学生,是他们中的某位,这个“某位”在心智水平、学业情况和个性特点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它的层次性,太容易反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太难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必须把握好难易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识记与运用,较好地解答问题,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实现其数学学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峰.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增刊),2009.
[2]熊永红,等.以“问题”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J].物理实验,2009(4).
作者简介:王荣生(1990— ),男,江西会昌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