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分析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stlin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者耦合协调,对强化人民群眾的制度自信和制度认同有重大作用。站在概念内涵、历史逻辑和相互作用制高点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却又紧密联系,合二而一;是中国社会长期历史演进和深层结构变革的根本制度成果,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媒介,可通过互动机制引导和传递到制度自信领域。实现制度自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地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把握影响制度自信的关键因素,因势利导逐步深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构建制度自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机制。
  关键词: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现代化;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014-0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治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心,这个中心点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水平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制度自信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滚滚向前迈进的动力源泉,二者相耦合,彼此依存,相互联系。《决定》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定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路上的制度建构、定型和成熟,列出了13个方面的制度显著优势,有助于让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携手共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一、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机构成,耦合协调
  分析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也就是研究两者相互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及相互作用的互动机制。简而言之,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突出强调把这两者建立基本关系,这关系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而深入学习分析这两者的关系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话题,也成为对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理解的强而有力支撑。总目标的两句话是有机构成,耦合协调,二者缺一不可。《决定》进一步细致入微地系统阐述制度自信和国家现代化,让我们对身处新时代图景中的两者有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决定》一针见血地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拥有着强固有力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持续不断地推动近14亿人口大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1]由此,我们能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中有异。这一论断,视野广阔、思想深刻,指导性很强,习近平同志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的深邃洞察力、敏捷判断力和坚韧战略定力。“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1]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为了不让国家治理现代化丢掉根基、动摇基础、失去魂魄,坚定制度自信是迫切需求。
  (一)站在概念内涵制高点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却又紧密联系,合二而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群众在不断反思、研究和反复的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则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它是丰富发展科学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它是严格按制度执政行政,切实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执行能力,切实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市场秩序与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执行效能,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攻坚破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各项制度、法律法规本身,它的着重点是制度建设,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点是治理,治理是政府的行为方式。这两者的耦合关系,是既有明显区别,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即“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2]24
  (二)站在历史逻辑制高点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这两者是中国社会长期历史演进和深层结构变革的根本制度成果,前后相继、各有侧重、互相补充
  国家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制度是“交往的产物”,不是理论抽象的产物,也就是说,制度只能是实践的结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因而,完善和发展一种制度,不能想当然地靠模仿和空想,而要从实践中去找,从发展道路中去摸索,只有结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才是最合适的。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长期积淀,酝酿精炼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循序渐进的改进、内生性演化的最终结果,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崭新的国家制度,1956年,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40年来,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努力形成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越来越深化。从孕育形成到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再给30年的时间,我们的制度才会更加成熟和定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接着是新时代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这一系列发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这与制度演进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相一致的。在这一发展方向上,制度不仅领先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更侧重于价值理念、科学规范、逻辑自洽,而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偏向于实际的反复斟酌、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反应,两者一前一后出现,各有自己本身的偏向,彼此依赖,优势互补。   (三)站在相互作用制高点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媒介,可通过互动机制引导和传递到制度自信领域
  国家治理现代化滚滚向前进,是制度自信推波助澜的必然结果。首先,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之下,齐心维护这一根本、基本制度,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其次,井然有序,健康平稳的国家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国家治理现代化获得成熟的价值观和对稳定性的渴望能否实现,取决于制度优势的显著。再者,我们只有坚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举好社会主义旗帜,构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使各项制度之间紧密衔接,相互配合,发挥制度体系在方向引领、行为规范、利益整合和关系协调方面的作用,方能有力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归纳起来说,由于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媒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越大程度上激发其效能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后践行的程度越大、质量越好,绩效越优。
  上述的三方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巨大成效,以赢得社会认同并获得权威,其巨大成效赋予人民群众对我国制度的忠诚和信任,这种忠诚和信任更能有效地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命力,从而形成了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
  二、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脉脉相通
  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自信是一种政治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制度自信就是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国家制度的积极肯定与满怀信心。制度自信就是人民相信这个制度具有历史传承性、创生发展性和未来可期性。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验证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制度自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身影,这两者都以我国制度为依据和基础,彼此依存和共同发展。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制度自信的形成提供深厚的实践渊源和充分的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强盛,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世界东方,这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伟大奇迹,为保持人民群众对制度自信满怀希望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制度自信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之母,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动力源泉。有一小部分人在脑力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渺茫论”,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究其原因,其一,由于我们现在的发展水平距共产主义理想境界还有很大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漫长过程让一部分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思想疑惑,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另一方面,则来自国际上敌对势力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攻击诽谤。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意识,坚定地认识到制度自信要通过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的成果充分彰显其优越性。引导人民群众坚定制度自信。
  第一,髙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伟大旗帜,有助于坚定制度自信。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是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靠近,局面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承受的任务也会变得艰难重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越要发挥,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形成一股强大合力,把坚定制度自信作为动力来源必始终贯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再是“梦想”。
  第二,党领导人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助于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成熟经受了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创造了新中国的火热建设的丰硕成果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展奇迹,国家治理现代化呈现出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繁荣局面,这为制度自信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实践渊源和充分的现实条件。
  (二)制度自信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积极应对在日益复杂的大变局中制度自信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要集中精力解决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排除種种干扰,破除制度自信发展的瓶颈。
  首先,制度自信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党和人民笃信国家制度,才不至于走出了老路的窠臼,却陷入了邪路的泥淖。制度自信是凝聚和激励民心,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旗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增强制度自信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基础任务和重点工程,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抵制所有不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舆论冲击,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其次,制度自信经过转化提升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润饰作用。制度自信,必然需要自根自生,即使要借鉴外部世界的经验,也要结合本国国情,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战胜来自国内和国际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多方面挑战,实实在在地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无充满生机的自信,无相互配合的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肯定不会达成。制度自信与历史传承、文化底蕴相辅相成,制度自信想要得到转化提升,就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积极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牢牢把握时机深化各领域制度改革,跨越利益固化的藩篱,使制度自信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土壤之中,最终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再者,制度自信能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力量源泉和科学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能够不断融入和凝聚构成制度自信的价值理念,能够迅速集中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协调进行,宏观上制定推进方案,微观上协调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因素。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矛盾出现,破解这些矛盾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畅通无阻的前提条件,而坚定制度自信有助于对这类矛盾的正确处理,破解各种难题,制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使党和人民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坚定必胜之心。   三、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性互动耦合
  坚定制度自信,是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稳步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坚定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信赖、拥护和遵循。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自信,以破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课题。新时代以《决定》为向导,深刻洞悉制度自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真谛,展现伟大时代制度优越性,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人民的福祉和愿景。紧密结合新时代条件和新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制度自信的各种因素,排除干扰,探索前行,实现制度自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地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一)髙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人民群众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的思想寄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丰富,可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精准导航。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社会治理体系,各国的治理能力因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而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在全面改革的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的根本方向始终遵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集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头,总结过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规划未来做出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丰厚滋养,愈加丰富和发展,比以往更好地转变为国家治理效能,质量也推向了新高度,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信任和依赖也站到了制高点上。
  (二)把握影响制度自信的关键因素,因势利导逐步深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搭建制度自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这三个关键点,党和人民群众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无论在任何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而有力的精神力量。”[3]343坚定制度自信,是坚守信仰、信念、信心的统一。信心来自很多方面,其中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制度。党的领导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遵循制度,改革也要一以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轻言放弃也绝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然而,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遭遇到一些现实挑战,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认识,招致一些群众对制度存有疑惑;二是由于制度尚有需要完善之处,人们对其充满担心和忧虑;三是由于一些民生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诱导触发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四是由于社会不公平问题衍生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抱怨,以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和承受的史无前例的挫折带来的有害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深入查找和研究影响制度自信的制约因素,把握我国发展需要和时代潮流,多管齐下,多方施策,提升制度自信,彰显制度优勢,为因势利导逐步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制度自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好双向耦合机制。
  结语
  《决定》强调,通过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促进广大干部切实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做好执行制度的表率,引领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让制度深深地扎根,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得以充分和集中体现[1]。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前提,已经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得到证明,在人民拥护认同中得到验证。面临当今世界日益错综复杂的形势,人民必须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依存,互利合作的价值,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这些价值的显著优势,为制度自信打牢根基、立足长远,夯实基础、砥砺前行,打造一整套充满生命力和说服力的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坚定制度自信的基建工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作者简介:杨红(1987—),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单位为六安市继慎小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董惠安)
其他文献
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犯罪的几种特殊形态中,即在转化犯、结果加重犯、想象竞合犯、事前无同谋的共同犯罪中,实行
以"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为例阐述了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探究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激活学生思维为主线,使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用问题来推动教学,用探究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报纸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发病率占妊娠总数的0.3%~0.5%[1]。近年来,由于晚婚、晚育导致高龄孕妇增多,同时B超等辅助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普及,
文本解读观以“背景”的方式潜在地影响甚至决定文本解读行为。存在于历史的三大解读观——作者中心论、文本(作品)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各有其理,亦各有其弊。作者中心论致力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骨刺也叫骨质增生,一般来说骨刺本身并不会引起疼痛,但增生导致关节周围结构的改变会磨损到周围的血管、韧带、神经等组织,导致出现局部损害,比如水肿、淤血、炎症等,从而出现疼痛感。  三七历来被称为伤科圣药,对于消除局部的组织损害有很大的好处,用三七粉来活血化瘀,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通状态,一旦骨刺周围的环境改变了,水肿和淤血消除了,疼痛也会随之消失。  做法:取三七粉1~3克、鸡腿骨5~7
期刊
根据机构知识库的多样性,将目前机构知识库建设模式划分为两种,即自主模式与联盟模式,其中联盟模式又可以分为集中存储模式与分布采集模式;应用DSpace@MIT、白玫瑰机构知识库
(1)适时采收,确保倍子的产量和质量。以五倍子成熟爆裂前7~15天采收为宜。五倍子成熟爆裂期因地区和种类而异,最早在9月底,以10月底至11月初采收最好。
期刊
音乐总是与我们的生活为伍,要问今年最火的节目,那非《中国好声音》莫属,但是如果要问最火的歌曲,那就非《江南Style》莫属了。时下,一个韩国艺人的MV《江南Style》和“骑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