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组织雌、孕激素受体检测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J_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测33例大肠癌血清睾酮、孕酮、雌二醇水平及应用Lee氏荧光配体细胞化学法检测32例大肠癌瘤组织、瘤周组织及10例正常人大肠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结果如下:①男性孕酮、女性雌二醇大肠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②大肠癌瘤旁组织及正常人大肠组织未发现ER、PR。14例大肠癌组织发现ER阳性细胞,其中11例同时存在PR阳性细胞。ER阳性者(阳性细胞数≥10%)9例(阳性率28.1%),其中6例同时PR阳性(阳性率18.8%)。上述结果提示大肠癌组织出现的ER、PR可能是癌变过程新出现的“异常”蛋白质,部分大肠癌可能系受雌激素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正常人及某些胃肠疾病患者血清和胃肠道粘膜中的神经降压素(NT)水平变化。正常人空腹血清NT为22.62±4.82pg/ml,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易激综合征者为32.31±4.23pg/ml,(P<0.001);溃疡性结肠炎者为16.3±2.66pg/ml,(P<0.001)。正常人胃肠道粘膜内NT含量高低的顺序为:回肠>直肠>十二指肠
报告雌激素对二甲肼(DMH)诱发Sprague-Dawley大鼠大肠癌作用之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雌激素对DMH诱发肠癌之效应有协同和促进作用,去势可抑制DMH的诱癌效应,并在DMH诱发的肠癌组织中检出雌激素受体。其可能机理是:(1)高水平的雌激素能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2)促进机体的脂质和胆汁酸代谢;(3)刺激肠粘膜上皮增生活跃以及影响DMH在体内代谢和致癌特性表达。提示临床为治疗目的而长期大
期刊
用放射免疫法对具有腹泻症状的15例溃疡性结肠炎,19例慢性结肠炎,20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和15例非腹泻病人的回肠末端,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粘膜中心P物质(SP)和肠血管活性肽(VIP)进行测定。发现对照组中肠粘膜中VIP含量显著高于SP,与国外报道一致。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横结肠粘膜中SP含量显著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增加结肠集团运动,导致排便次数增加有关。慢性结肠炎病人回肠末端SP增加,乙状结肠粘膜
对63例原发性肝癌(PHC)、71例正常人及170例其他疾病患者血清进行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5'-NPDase)同工酶激光扫描面积积分半定量检测。结果发现:①90.1%的正常人血清中有低峰型的5'-NPDase-I带,其面积积分≤0.23;②5'-NPDase-I带、V带、VI带面积积分半定量对PHC诊断的阳性率较高(均在85%以上),但缺乏特异性;③在甲胎蛋白(AFP)阴性的PHC中,5'-
对40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分三组进行药物治疗:(1)洛赛克组(L);(2)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组(AM);(3)洛赛克+羟氨苄青霉素十甲硝唑组(LAM)。三组均治疗14天,溃疡愈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消除HP和减轻炎症方面,AM组及LAM组均优于L组(P<0.05)。无论抗菌还是抑酸,治疗后细菌形态较治疗前变短,有部分HP阳性病例其细菌尿素酶试验转阴。结果表明,H
期刊
采用30%氧化葡聚糖偶联法,制备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WuT9与阿霉素偶联物,试用于10例晚期肝细胞癌,近期疗效结果表明,不同途径用药,均获疗效,导向免疫化疗加肝动脉栓塞疗效最好,可使癌瘤明显缩小,副作用也最轻。远期随访2年,3例存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