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麦菽千重浪 粮安天下育苍生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banana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20年前,美国大洋彼岸传来的那一声质疑,就像是一根卡在喉咙里鱼刺,牢牢地刺激着中国人向来不服输的神经;20年后,中国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这一奇迹的创造,得益于许多奋战在中国作物育种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而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让我们走近茹振钢——
  在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征程中——
  有一个人,他育成的小麦品种占全国小麦产区的10%,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于这一小麦品种;
  有一个人,他在质疑声中迈出培育杂交小麦的第一步,用执着的信念书写着小麦的传奇;
  有一个人,他站在了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一穗小麦是他的名片,一张“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证书是他30年沐浴寒暑、孕育丰收的凭证。
  这个人就是茹振钢教授,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学术带头人、国家小麦工程客座研究员、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在河南提起他,几乎是家喻户晓。一张被四季风吹得黑黝黝的面庞和一副厚重的眼镜是他的标志,每当他走进了村,离着老远老乡们就会大喊:“茹教授来了!”
  正是这个不那么高大的身影,一年四季,在风霜寒暑的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促膝而谈,用30年春华秋实培育出了一代代小麦良种——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同时育成温敏雄性不育系BNS型杂交小麦,正开启着杂交小麦走向生产应用的大门。
  一腔热血洒青春 饱含深情“粮食梦”
  “虬龙横卧黄河间,家园三十七年前;两岸金涛随风起,炊烟高挂天际线;多少牺牲多少泪,可教大地换新颜?喜看麦熟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是一首套用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改编的诗歌,意在展现新中华儿女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民众生存之“本”所付出的努力艰辛和勇气魄力。而这样的场景,其实贯穿在整个中国历史里。
  从江山社稷里对“稷”的突显,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对粮食地位的强调……中华民族的治国之道里从来都将“粮安”放在首要地位。上下五千年,围绕这一生存之本,曾演绎了粮仓廪实的繁花似锦,也上演过路有冻死骨的悲情。
  茹振钢注定是一个为粮而生的人。他的故事开启在新中国成立时的艰难岁月,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让人深刻地体会到粮之于国、于人的重要性。激情燃烧岁月里,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磨砺,太多的不屈,太多的澎湃。最后的指向,都是为他最终笃定“小麦育种研究之路”,埋下深刻伏笔——
  1958年,茹振钢出生在河南沁阳南关,出生后不久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时代在茹振钢身上刻下的烙印是“饥饿”二字。粮食的奇缺,种地的艰难,总是让农村的孩子更有毅力背负起远大的理想。彼时,农民尽管是中国社会的脊梁,但却还是弱势群体。在还没有高考的年代,农家的孩子想要有好的出路,一是当兵,二是当教师。而在以“投身国家建设”为思想主导的那个年代,洋溢着少年热血激情的茹振钢也在时代主旋律的感染下,梦想着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事情。
  幸运的是,茹振钢并没有因为“文革”而耽误学业。1978年,他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了当年春季举行的高考,并以优异成绩挤过因高考中断累积的“千军万马”,成为那年沁阳一中榜上有名的12名佼佼者之一。
  但事情总是一波三折,由于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招兵之际,跃跃欲试要为国家出力的茹振钢参加了当年的冬季招兵,成为一名镇守北疆的新兵。为参军当时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哪怕是牺牲了也觉得光荣!”翌年2月,带着这个单纯而坚定的想法在新兵营参加训练的茹振钢,却收到了“姗姗来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这份迟来的通知书,茹振钢服从了组织的安排,继续学习文化知识,重返校园。
  机遇是人生的转折点、事业的起跑线。“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沙漠化,如果能让沙漠长出草,那就是对人类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如果谁能让沙漠长出庄稼,那简直就太了不起了!”这是老师当年鼓励他的一段话,如一股清泉流进了茹振钢的心里,又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他,是他毅然决然“迎难而上”挑战复杂环境下育种工作最大的精神动力。
  凭着这股坚定信念,在学校里,茹振钢起早贪黑,拼命汲取农学精华,努力变为自己的人生财富。他用久旱逢甘霖般的学习劲头,不懈努力,最终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毕业时,茹振钢被分配到百泉农专(现河南科技学院),就是在那里,他幸运的遇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黄光正教授,由此拉开了他在河南科技学院几十年如一日漫长而愉悦的小麦育种事业的科教人生,开启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小麦育种科研征途。
  打造黄淮第一麦 创新路上建功勋
  1981年,茹振钢因为踏实勤奋、成绩优异,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选中做助手。说到黄光正教授,在当时的河南,可谓是家喻户晓。河南省当时仅有4名教授被国家授予“科学家”称号,而黄光正作为唯一一个入选的农业科学家。上世纪60年代,由他育成的“百农221”跟随解放军进入了西藏,在高寒冻土之上繁衍至今,成为表现优异的粮食品种;上世纪70年代末,由他育成的“百农3217”再次蜚声黄淮麦区。这一品种将原来的亩产五六百斤一跃提升到八九百斤。“从此以后,老百姓告别了吃红薯干的年代,过上了地主般的生活”。1983年,这一成果荣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对于自己的恩师和身处的这一团队,茹振钢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自加入这一团体以来,他一直沿袭前辈流传下来的甘于奉献,矢志小麦育种事业的优良传统,力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图强,摸索出了一条继承与创新并进的特色之路。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从跟随黄光正教授研究“百农3217”“百农62”,再到黄光正教授去世后推广“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等品种,茹振钢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创造。在经历了多个品种的小麦育种研究后,他迎来了一次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提起传统的小麦品种,往往都是耐高温的就不耐寒,耐干旱的就不耐涝,耐瘠薄的就不耐肥。”怎样才能使小麦协调统一这些矛盾,从而达到一个完美而理想的状态呢?这时,茹振钢想到了高中时学过的二极管。“桥式电路,通过4个二极管一组合,可以把正负方向的电流都变为正方向。能不能让小麦也像整流器一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有相应的表达机制,从而培育出一个完美的品种呢?”
  茹振钢的这个想法此前并不是没有科学家想到过,然而,这种构想在实际实施中的难度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有人说茹振钢的想法虽好,但想成功却难如登天。然而,科学的发展总是因为那些固执的科学家的“一意孤行”而不断向前跨越着。茹振钢也是这样一位执著的人。没有丝毫犹豫,他投入到这场“完美”小麦品种的“创造之路”中。
  为了抗倒伏,茹振钢想到要降低麦秆子的高度,然而要降低麦秆高度对于根系发育势必会产生影响,而这种矛盾在整个选种过程中无处不在。于是,茹振钢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选种过程。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基地,可以看到一个颇为壮观的根系观察走廊。这个巨大的钢化玻璃打造的地下根系观察设施,作物在地上生长,根系在地下的情况可以一目了然。这是当年茹振钢为了选种而想出的办法。
  为了选出最优的品种,茹振钢在最初便种下了5万株小麦进行选育观察。大年初一还下着大雪,他就穿着胶鞋去试验田里拔单株,不抗冻的单株直接淘汰。株高定型后,不抗倒的和植株过高的再淘汰。就这样,在一关关、一步步地筛查与前进中,最终只留下了100多株进行人工选育。最后,又选出了最优的一株,这便是今天在黄淮麦区大显身手的“矮抗58”。
  提起“矮抗58”有多好,农民兄弟们都如数家珍。“高产、稳产、抗倒、抗冻、抗病、品质好”的“矮抗58”在产量上从原来的每亩1000斤提高到每亩1200斤,最高可达1500多斤。而比产量更为难得的是,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矮抗58”都能够持续稳产,最大程度地为农民保障了粮食安全。自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到生产应用至今,“矮抗58”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3亿亩,增产小麦86.7亿公斤,创直接增产效益170多亿元。它是河南省实现小麦连年高产稳产的主力品种,是国家小麦生产的支柱品种,它曾为河南省夏粮生产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十连增”,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2013年,茹振钢携“矮抗58”走进人民大会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祖国和人民对茹振钢及他所带领的小麦育种团队俯首耕耘的最高肯定,也是对他们创新图强、勇攀高峰的最高褒奖!
  诸多荣誉和奖励的肯定,茹振钢实现了儿时“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理想,这份理想折射在风吹过的每一株麦尖上,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篇章!
  俯首甘为孺子牛 情洒育种暖人心
  “向前吧,不要忧心惮惮/有多大事需要你干/有多少未知领域需要你去探索!”
  这是1987年5月15日,茹振钢开启小麦育种科研之初,为鼓励自己所写的一首《醒来吧,青年》。
  一首诗,能够高度反映一个人的所感,所想。人如其诗,可以感受到,茹振钢是一个用心,追求生活;用心,对待工作的人。带着这样一颗探索未知的坚定决心,他醉心小麦育种30载,用汗水洒向这项光荣事业,与此同时,也换来了浓浓的百姓情。
  自1988年主持小麦育种课题工作以来,他始终坚持“培育好品种,造福老百姓”的信念和追求,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深入了解生产情况和品种需求,足迹遍布全国各地。30年来,他把农技培训也当成自己的份内工作,每年对外专业培训与技术巡讲达20余场,坚持为群众答疑解难,并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受到当地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为了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大众,茹振钢还带领他的团队构建了“学科 团队 基地 公司 农户”的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在“矮抗58”小麦新品种的推广中,他们采用了“科学布点,依托企业,构筑网络,同步推广”的成果转化模式,建立市县两级高产示范田147个,选择五家全国种业50强企业作为一级授权推广单位,吸收153家种子企业作为二级授权推广单位,实施省内外同步推广战略,打破了一省一地先试推再扩展的传统模式,其推广速度较传统模式提高了8~10倍。
  “以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茹振钢切切实实为百姓谋福祉的所作所为,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96年,教师节前夕,长垣、封丘、延津等地依靠百农系列小麦品种富裕起来的农民看到茹振钢骑着自行车奔波在田间地头,自发集资给他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轿车,敲锣打鼓地送到学校,赠送给茹振钢,而茹振钢当即将车转送给了学校,一时成为美谈;
  2005年,又一场赠车仪式再次上演,而这次的赠与者是“矮抗58”小麦良种代理商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为表达对茹振钢的感激之情,公司向他捐赠了一辆价值40余万元的丰田皇冠轿车,而茹振钢再次把轿车转送给了学校,他说把轿车作为公有资产可以方便更多同志做科研,从而更多更快地出科研成果,回报老百姓的信任。
  类似这样的故事和例子,在茹振钢30年的小麦研究生涯里,上演的还有很多。但熟悉他的人知道,热闹的场景背后,其实是他30年对小麦育种事业执着不变的痴情守望,是他30年如一日俯首耕耘的努力艰辛。
  茹振钢这种为小麦育种事业殚精竭虑的奉献精神进驻到了老百姓的心里,同时也进驻到了他的学生的心里。“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他自打走上教学岗位工作以来,始终对教师这份职业怀有很深的责任感,尤其是得沐黄光正教授的循循教诲后,他对这项工作更怀有一种敬意。
  多年来,茹振钢始终以恩师黄光正教授为标杆,力求将自己多年所学所承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并积极壮大自己的科教人才团队。多年来,他始终站在科研和教学工作第一线,围绕教学与科研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谋划单位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打造精英团队,显著提高了科研实力和团队素质,推动了科研事业的发展。通过科研途径,加快形成了学科优势。他每年都要大量接纳学生参加科研,尽力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培养新时期的科研人才,壮大科研队伍,为“三农”服务……
其他文献
相场方法起源于朗道的相变理论,是一种基于体系自由能计算的动力学方法,上个世纪中期曾被用于固体中扩散,Spinodal分解等过程的计算。80年代初,Khachaturyan发展了微弹性理论,使相场方法可用于涉及弹性变形的实际体系中。通过陈龙庆等人在90年代早期的计算机模拟工作,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在工程模拟方面的优势。它可以模拟相变过程,对模拟非均匀体系中畴或微观组织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材料在非均匀体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生机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天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专门观测天象的天文台,最早的天文台建于夏代;元代曾经在北京建立的司天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我们有着令人羡慕的两千年不间断的天文记录,有着精确的历法理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是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
你知道纳米技术除了在探索应用中有巨大的优越性外,同时还可能会对环境和生态带来影响吗?你知道拓扑绝缘体作为一种全新的量子功能材料,具有哪些特性,它在新原理纳电子器件、量子计算、表面催化和清洁能源等方面有怎样的应用前景吗?你知道纳米异质结对可见光和NO2等气体存在光敏和气敏特性吗?在低功函数纳米结构表面,其拥有怎样的光学特性呢?  在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以及光学工程这些学科交
摘 要:近代启蒙运动从探讨人性出发追求科学与理性,在学理上表现为对于形式上的确定性的高度肯定。但是,作为重要启蒙思想家的卢梭,发现了“不确定性”在启蒙思想所讨论的各种问题上的意义,之后的叔本华、尼采、克尔恺郭尔,延续了卢梭所开辟的这个方向,这些思想的精华成为20世纪后现代思潮的精神灵感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数学、逻辑、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验证。20世纪新启蒙运动与近代启蒙运动类似,也是一场跨学科的、对人
在生物医学领域,一粒细胞、一颗分子,都能为人类打开“健康之国”的大门。当生物医学走到今天,面对空气、水质、环境等多重压力,愈演愈烈的慢性病威胁着人类健康时,科学家们的设想是,发掘生物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对抗疾病。他们希望,能研制出新型功能食品,辅助人类健康。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孙嘉教授,秉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执着,在免疫健康与营养应用研发领域一路高歌猛进。  铿
他们很平凡,很朴实,却有一手治疗风湿疾病的奇招妙术,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高尚的医德,谦和的态度,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操作,让病人感到安心和放心。他们就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的全体医务工作者。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医圣孙思邈《大医精诚》一文中对从医者要求的一句话。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的全体医务工作者就是这
摘要: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经过智能加工的劳动资料。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具有排他性不同,数据具有开源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从而带来规模经济,因而数字经济发展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数字经济条件下,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可以激活创新生态、以突破时空约束来有
韩丽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学系副教授。1991?2002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作为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参加过多项艾滋病研究项目,专门从事HIV/AIDS数学模型研究。在模型建立、性态分析、数值模拟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流行病数学模型及HIV/AIDS数学模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当长征、神舟、嫦娥、北斗等一系列“中国智造”的航天器飞翔在太空;当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断用汗水书写飞天的壮歌时,有多少人关注到,中国航天技术已“放下身段”,服务和影响着百姓的生活。  融入在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潮流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772所(以下简称772所)所长赵元富及其团队是中国航天技术“上天落地”的坚实推动者。  “航天微电子技术在建设新型航天工业体系中扮演着至
出生在甘肃农村的侯岁稳,有着西北汉子的憨厚和质朴。有人说甘肃人认死理,在科研道路上跋涉近20年的他,衷情植物细胞生物学。  分布在植物表皮的气孔和扁平细胞,是研究细胞发育和功能的绝好模式体系,侯岁稳从事的植物细胞分子发育生物学、细胞工程研究,就是以拟南芥、水稻等为材料,利用突变体对其发育图式和形态建成现象、内在调控基因和信号转导机制进行研究,并将有用的功能基因应用在生产中。  细胞生物学是其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