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拥女主义正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把矛头直指男性,似乎忘记了是父权制造成了今天男尊女卑的局面。在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直不乏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这种支持女性主义的态度被一些学者称为拥女主义。大众与女性主义的偏见,备受争议的身份界定,使拥女主义者抛开女性主义标签,关注男性与女性主义的关系。女性主义亦是时候走出排斥拥女男性的误区,意识到女性群体无力而男性群体有力的局面,转变对拥女主义男性的态度,共同面对少数特权男性阶层掌控的父权制。
  关键词:拥女主义 女性主义 父权制 权力
  女权主义运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两次高潮,尽管涛声未尽,但也出现了负面的声音和极端化的表现。激进派女权主义者甚至批判婚姻,崇尚同性恋,这种把男人踢出女性生活范围的思想,已经背离了妇女解放的初衷。支撑女性主义天空的是一大批女性,波伏娃的《第二性》,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苏珊和桑德拉的《阁楼上的疯女人》,这批女性既有女性作家、女性批评家也有妇女运动者。似乎和女性主义沾边的总要带上一个“女”字。那么女性主义仅仅是女性所特有,容不得沾染半分“男性”吗?其实不然,一些男性意识到女性主义带来的变革,他们反思男性和父权制,支持女性主义。然而传统父权制价值观强制向人们灌输:男性是压迫者和统治者,他们不可能支持女性主义。因此,在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被长期忽略并边缘化,甚至被误解和歧视。
  伴随西方社会文明的发展,支持女性的男性一直存在,并为女性主义努力。从柏拉图认为“妇女也可以成为统治者”的《理想国》;到狄德罗和伏尔泰“坚称男人和女人并非如此地不同……男人能做的一切女人都同样能做”;再到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与妻子合著的《论妇女的从属地位》作为女权运动重要文献出现;一直到20世纪一些采取女性主义立场的男作家,如罗素,萨特,萧伯纳,君特·格拉斯等。而当代支持女性解放的男人们更数不胜数,仅以《男人从事女性主义》为例,该书收集一大批拥护女性主义的男性学者的论文。其中包括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男性研究者迈克·金米尔教授,亨利·布拉德,迈克·奥克沃德,詹姆斯·P·斯特巴,理查德·施密特等。这批学者活跃于当代美国社会,他们探索男性和女性主义的关系,开辟男人从事女性主义的新天地。
  尽管如此,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却始终处于社会边缘。大众对他们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性别偏见和男权色彩,人们随意地认为男性支持女性主义就是丧失男性气概,就是“背叛者”。于是各种带有性别偏见的词汇被强加于拥护女性主义的男性身上,“受女人支配”,“异类”,“娘娘腔”等。这些依据固有观念臆想出的词汇显然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描述。身为女性主义同盟者的皮特·道格拉斯,临摹自己,为这群饱受非议的男性描绘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像。“他(们)主要是白种人,大部分为异性恋,通常受过高等教育,习惯上为中产阶级;他们没有特殊的精神同类,没有或很少有明显的身体或智力缺陷,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他(们)诚挚地拥护女性主义”。依据这个客观描述,拥护女性主义的男性和其他西方中产阶级白人男性一样,行为正常,心态端正,除了支持女性主义这一价值观,他们无任何明显异常。可见,男权的固有观念和性别偏见扭曲了正常的支持女性主义的价值观,也扭曲了社会大众的价值观。
  支持女性主义或者已经为女性主义做出贡献的男性在被社会大众冠以各种外号的同时,学界对他们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至今在英语中存在数个有争议的备选。就连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学者都不知该如何抉择。亨利·布拉德在思考男性与女性主义的关系之后,仍然疑惑,“那些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是否应该被冠以‘女性主义者’,‘亲女主义者’还是‘拥女主义者’(feminists,profeminists,or pro-feminists)”?其中,“亲女主义者”和“拥女主义者”两个词汇最为接近,两者特别用于称呼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无论是词形和意义都相差甚微。因此,西方学者通常选取其一作为对拥护女性主义男性的表述。如金米尔教授使用拥女主义这个称呼来指代男性支持女性主义的态度。本文亦选取拥女主义者(pro-feminist)作为一个代号来指代那些关注男性与女性主义,并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
  其实,无论是当事人自身还是外界评论者都没有必要过分地纠结于选择何种称呼。因为正如迈克·奥克沃德所说,“与他自身投入到反对父权价值的斗争中相比,女性主义者这个标签对他来说微不足道”。如此看来,许多支持女性解放运动的男性并不在乎是否被冠以“拥女主义者”,他们更看重自己对女性主义的态度以及真正为妇女解放做了什么。亨利·布拉德也提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做一个男人,还是不做一个男人,这是个女性主义问题”。女性运动已经促使一部分男性开始思考自身与女性主义的关系,这些男性的思想觉悟已经高于他们作为特权阶层的高度。只有真正为女性解放运动而努力和行动的男人才不去介意是否有男子气概,是否娘娘腔。“拥女主义者”只不过是一个代号,它并不像社会中所认为的那样是“女里女气”亦或是“变态”,它用以区分那些支持女性解放并付出实际行动的男性。
  拥女主义男性,这一不含性别偏见,只具有符号代表意义的词汇出现在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时候,也是女性主义吐故纳新的时刻。一方面,女性主义的发展如果只建立在单一性别做决策、单一性别实践的基础上,必然遇到瓶颈。因为“把女性主义理解为纯女子团体会使女性主义成为一场具有广泛目标却只有排外成员的政治运动”。这种政治运动带来的必然是单一视野的狭隘结果。另一方面,在父权制文化一直当道的社会中,如果拥女男性的支持,仅仅凭借被冠以“二等公民”女人们的呐喊斗争,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必定会举步维艰。女权运动持续到今天,仍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女性主义者是时候反思其中原因,重新审视男性,尤其是拥女主义者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首先,女性主义必须走出一个误区,即桑德拉·巴特基(Sandra Bartky)提出异议的“所有男性都压迫所有女性”。古往今来的拥女主义男性有力地证明,男性中存在对女性主义态度截然不同的阵营,拥女的男性存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努力。然而“对于一小部分女权主义女性来说,拥女主义男性不能存在,因为他们是潜在同盟,而不是敌人。她们像愤怒的白人男性一样,败坏支持她们的男性的动机和意图”。难怪拥女主义者会作为一个备受歧视和标志差异的词汇出现在社会视野中。当遇到男性同盟时,一部分女性持怀疑的态度,归根结底是她们“女性好,男性坏”的固有世界观作祟。“这些女人认为既然所有男性在无数方面从父权制中受益,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男人不可能抛弃父权制而向另一方靠拢”。的确,男性作为一个整体和特权阶层,从父权制中受益颇多。它也让广大男性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受的“过分责任”,转而认为自己是凌驾于女性之上的优等性别。因此女性主义应意识到父权制才是男性和女性的共同敌人。   其次,所有的男性都压迫女性吗?尽管部分男性是父权制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仍然有一些男性意识到父权制对女性和男性的双重毒害,具有一定的“男性觉悟”。这里所指的男性觉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男性意识到父权制和父权文化对女性的伤害,进而帮助女性运动获得解放;另一方面,男性意识到父权制和文化对男性自己的侵蚀,从而反抗推翻父权制”。因而,“有许多男性不想再做压迫者:他们也被一个体系排斥,这个体系自发地授予他们至今未得到的特权,这个体系否定女性”。显然很多男性已经厌倦了父权制的伪善,与此同时,他们意识到男性可以从女性主义中受益。迈克·金米尔教授提出“男性的态度和行为是女性平等的唯一重大障碍”,他呼吁男性正视社会变革和女性主义,“坚信男性应该支持女性自治”。这部分拥女主义者意识到特权阶层男性的桎梏,并开始挣脱男权制的樊篱。他们认识到妇女解放的趋势以及男性在女性主义中所扮演的正确角色,支持女性就是支持自己的“妻子,母亲,女儿,姐妹,朋友,爱人,同事”。可见,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并不愿意再继续享受连男性都束缚的特权,他们不愿再天真地凌驾于女性之上。宽阔的视野使拥女主义男性开始关注女性和妇女解放,从而着眼于更高层次的人权平等和人性解放。
  最后,女性主义从拥女主义男性那里收获什么?女性主义至今收获颇丰,但仍然没能取得最终胜利果实。长期孤军奋战,盲从并排斥外部支持力量使女性主义意识不到自身作为受压迫阶层的桎梏,那就是“无力”。“女性主义需要对权力的解析”。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个体来说,“女性都没有权力”。女性作为一个整体,无法真正参与社会政治,无论是立宪还是人权,女性都只是从属地位;作为独立个体,女性面临丈夫,父亲,兄弟,儿子,男上司,男同事时是深深的无力感。因为无力,女性主义很难在更高层面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与之相反,“男性在总体上来说是有权力的”,虽然个体男性也受到男权制体系的束缚而无力,然而作为特权阶层,男性作为一个整体有权参与制定规则和控制规则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主义的无力无法使男女平等走得更远。“如果一位男性支持女性主义,这比起女性来说更令人不安,而它会使女权主义成果获得的可能性更大”。男性群体的有力可以助女性主义一臂之力,更能震慑享有特权的男性统治者。男性的参与和帮助使女性主义更容易获得运动成果,并更有力地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这是女性主义从拥女主义男性那里获得的最大收益。
  拥女主义男性向女性主义抛出橄榄枝,他们将作为可靠有力的同盟,为女性主义带来新的春天。他们不应再遭受性别偏见和歧视,他们值得女性主义者关注,吸纳并转化。妇女解放运动不能仅仅依靠女性,女性主义对待拥女主义男性的态度亟待转变。弗兰卡·拉米曾说:“我认为妇女的新的条件有赖于社会的转变。首先我们必须改变阶级关系:我相信妇女的解放是与阶级斗争联在一起的。同时,我们需要改变男人,使他们发现并尊重我们的尊严。那么,妇女才能真正得到自由”。我们需要改变男性,帮助他们放弃特权面对女性主义带来的社会转变;帮助他们建立平等感和正义感,体察女性的从属处境;帮助他们意识到父权制对女性和男性的双重压迫,共同致力于推翻父权制。女性主义只有和拥女主义结盟,孤立少数特权男性掌控的父权制,才能消解性别偏见,实现两性的共同解放。
  参考文献:
  [1]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董仲瑜等译:《西方文明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Digby,Tom.Men Doing Feminism[M].New York:Routledge.1998.
  [3] Douglas,Peter.“‘New Men’and the Tensions of Profeminism”[J].Social Alternatives.Vol.12.Issue 4.(32-35).
  [4] Tarrant,Shira.Men and Feminism[M].California:Seal Press.2009.(28).
  [5] 方刚:《男性运动与女性主义:反父权文化的同盟者》,《中国女性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Kimmel,Michael S.“Gender Equality:Not for Women Only”.Lecture prepared for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Seminar.Brussels:European Parliament.2001.
  [7] Kimmel,Michael S.The Guy's Guide to Feminism[M].Seal Press.2011.(13).
  (王楠楠,合肥工业大学助教)
其他文献
摘要 李奈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成名作《人鼠之间》中的主人公。由于社会、历史、家庭环境以及自身身体和性格等原因,李奈注定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本文着重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入手,对其短暂而悲剧的命运进行深度的剖析。  关键词:《人鼠之间》 李奈 悲剧命运 内因 外因  一 引言  《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是美国当代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
期刊
摘要 由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飘》深刻体现出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女性思想转变和行动改变的歌颂。《飘》中所描绘的女性生活是悲惨的,这也是南方奴隶制社会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众多具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时代对女性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先进女性的奋起反抗,在充分肯定女性对南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肯定的同时,也对以郝思嘉为代表的女性敢于追求爱情和自我意识,勇于实现女
期刊
摘要 存在主义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情感和自由为中心,并将这种情感和自由最大化,绝对化。麦卡勒斯的作品则深谙存在主义主旨,以独特和尖锐的笔触将人的情感困境和自由选择表现得淋淋尽致,这是麦卡勒斯以作品所传达出的最为声嘶力竭的呐喊。  关键词:自由选择 卡森·麦卡勒斯 存在主义  一 卡森·麦卡勒斯其人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人年少成名,
期刊
摘要 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阿拉比》充满了丰富的意象,本文分别从小说的场景、小说的人物以及小说的宗教意蕴三个层面就《阿拉比》中的意象进行解读,分析这个以一个男孩的视角展现出来的20世纪初的爱尔兰精神荒芜的景象,以及在这种叙述中,作者对于遥远的神圣与真诚的追思,而呈现出的朦胧的诗意。  关键词:《阿拉比》 詹姆斯·乔伊斯 《都柏林人》 意象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出版于1
期刊
摘要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卷之作,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被李健吾称为最富有现代性的小说。两部作品在主导意象与主题、叙事手法和心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同时又体现了两位作家各自独具的艺术特色。本文对两部作品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两者间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主导意象与主题 叙事手法 心理刻画  詹姆斯·乔伊斯和林徽因分属世界东西两端,但同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积极开拓
期刊
摘要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是19世纪英国的著名小说家,《米德尔马契》是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在小说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米德尔马契》的悲剧性色彩十分浓重,对于性格十分坦诚的乔治·艾略特来说,用作品体现现实生活,唤醒人们才是写作的真正价值。本文主要从理想主义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人物的性格缺陷,以及灾难性的婚姻
期刊
摘要 玛丽安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理智与情感》中的女主人公。在这部作品中,玛丽安最初是一位敢爱敢恨,敢于挑战世俗也不甘于平庸的女性,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感情变故后,开始变成一位世俗、现实,但不庸俗的女性。从浪漫走向世俗,并不是一种倒退,更多的是一种成熟,在理智与情感的选择中,选择理智的感情,这也是作者奥斯丁一直追求的。  关键词:简·奥斯丁 浪漫主义 感情变故 世俗  一 作者与作品
期刊
摘要 《道林·格雷的画像》作为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小说作品,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对其绘画元素研究却是空白,本研究立足于艺格敷词的视角,寻求小说文本中视觉图和话语图两种互补语言图像联合的内在规律。从绘画构图、绘画比喻、绘画风格方面详细分析了小说的绘画语言,呈现出王尔德对绘画的深刻理解,以及运用独特的绘画叙事完成画为文言,绘画与文学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唯美
期刊
摘要 在名作《苹果树》中,约翰·高尔斯华绥以细腻的笔触成功地揭示了主人公阿瑟斯特的情感悲剧。主体意识从“想象态”的无意识状态经由“镜子阶段”而逐步转入“象征性秩序”,阿瑟斯特回应了自我社会归属的“传唤”,选择了现实中自我镜像的统一体斯特拉为妻。他的情感悲剧演绎了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关键词:悲剧 主体 想象态 镜子阶段 象征性秩序  约翰·高尔斯华绥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期刊
摘要 《甜蜜天堂》是澳大利亚一部充分表现日丹诺夫革命浪漫主义原则的文学作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经历了从“他者”到“自我”的嬗变过程,反映出生活在男权制为中心的澳大利亚工人阶级女性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颠覆“他者”形象,最终实现独立人格和自由身份的艰难历程。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形象的解读,透视作者对男权制规范下女性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关键词:他者 颠覆 重构  一 引言  澳大利亚左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