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卫士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30日,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大门前,灰色的越野车已经发动。38岁的王靳打开车门,上了车,赶往黔江区的一处地灾点。
  越野车的引擎猛然嘶吼起来。
  此时是早上6点40分。
  两个多小时后,副局长周时洪来到办公室。
  上午9点20分,电话突然尖叫起来。
  “周局长,我们在南川出了车祸!王处长他……”
  “他怎么了?”
  “他不行了!”
  “啪——”电话掉在地上。
  2012年10月30日上午8点40分,市土房局地质环境处副处长王靳前往黔江区检查地灾点时遭遇车祸,不幸殉职。
  王靳不幸殉职的噩耗,很快传遍全市国土系统,也很快传到首都北京。
  国土资源部有关方面的领导来了,来送王靳最后一程;坚守地灾监测点的群防队员来了,来看王靳最后一眼;三峡库区沿线的国土干部来了,来陪王靳最后说几句话……
  一名普通干部的辞世,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
  王靳,究竟是谁?
  他,是抗灾勇士
  在飞石砸落的滑坡现场,在地层凹陷的塌方一线,他和战友们无数次深入绝境,为拯救生命而战——在降服地质灾害的战斗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2010年7月20日清晨,武隆县庙坝镇。
  场镇外的一座小山顶上,出现几个满头大汗的人。
  他们刚穿过飞石滚落的山腰,历经艰辛才登上山顶。
  从山顶眺望场镇,但见一片泽国——整个庙坝场镇,已经被水淹没。
  目光所及,让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王磊心中发紧。
  “靳哥,罗江河下游全干了!”他转过头,对身旁一个黑脸大汉说。
  “我们得干活了。”望着受伤的大山,“靳哥”从牙缝里蹦出这句话。
  19日凌晨0点10分,暴雨中,庙坝场镇外的大山发生塌方,倾泻的泥石流阻断了罗江河。
  被阻塞的河水迅速暴涨,形成一个容量超过120万立方米的堰塞湖,直接威胁着下游4个乡镇、8000多名群众。
  第二天上午,庞大的救援队抵达庙坝。
  王靳亦在其中。
  在现场,他负责组织协调国土技术人员收集地质情报,为制订救援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随后的八天里,王靳和好友王磊搭档,带领地质队员登绝壁、下河坝,勘察堰塞体结构环境,绘制泄洪口地质详图,协调各个救援队协同作战……
  2012年7月27日清晨,庙坝镇党政办公楼。
  堰塞体上,士兵和重型装备正在集结——按照国土部门提供的情报,武警水电部队正在不断拓宽泄洪口。随着下泄水量增大,堰塞湖的水位不断下降,露出了房屋街巷和满地淤泥。
  水边,王磊点燃一支香烟。
  身后,王靳站在自来水管旁,往牙刷上挤牙膏。
  “靳哥,你几天没刷牙了?”
  “八天,就刷了一次牙。今天,我要多刷几次!”
  王靳眯缝着眼,做出一副很爽的表情。
  王磊乐了。
  他和王靳情同手足,局里同事常称他们为“二王”。
  他比王靳年长,却总喜欢叫“靳哥”——王靳身上那股拼劲儿,让王磊佩服。
  凭着这股拼劲,王靳转战全市地灾一线14年,多次参与重大战役,从未退缩过。
  2004年,南川区甑子岩塌方,王靳第一时间投入应急处置,确保800多名群众无一伤亡。
  2007年,云阳张飞庙附近地层滑坡,王靳牵头实施抢救计划,让文物毫发无损。
  2008年,巫山县龚家坊塌方,王靳带队深入群山绝地救援。
  …………
  随着实战经验不断丰富,王靳的想法也多了起来。
  “我有一个梦想……”一次,他学着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口吻,对地质环境处处长彭光泽说,“以前,我们对地质灾害只能被动防御,发生一次,处置一次;以后,我希望能在灾害发生前主动出击,防灾于未然,彻底扭转战局!”
  王靳没有食言。
  他,是创新能手
  创新地灾监测手段,是他的最大乐趣;建立全覆盖的地灾防控体系,是他的最大梦想;“领导,我有一个想法”,是他的口头禅……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重庆在对抗地质灾害的战斗中,渐渐掌握了主动权。
  2007年的一天深夜,万盛区(现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万东镇箐溪村。
  雨一直在下。行走在李子山脚,地灾监测员冯光容的心一直悬着。
  “咚、咚、咚……”
  暗夜里,忽起一阵石块撞击声。
  “滑坡了!”冯光容惊叫起来,随即吹响了报警口哨……
  乡亲们被惊醒了。他们每三户组成一个小组,彼此扶持着,迅速向附近安全地带撤退。
  乡亲们刚撤走,泥石流就从山上呼啸而下,瞬间淹没整个村庄!
  由于组织有序,全社上百名群众无一伤亡。
  很快,李子山滑坡的报告送到周时洪手中。
  看完报告,周时洪手抚卷宗,心绪回到不久前的一天。
  “局长,我有一个想法!”刚迈进副局长室,王靳就扯开嗓门喊。
  “咋了?”周时洪放下手里的文件,眉头一扬。
  王靳拉了张椅子,坐下。
  “领导,我们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有一个难点始终解决不了——面对突发地质灾害,群众往往惊慌混乱,难以迅速组织转移。”王靳侃侃而谈,“我想,能不能将重点监测点附近的群众组织起来,以3—5户为一个小组,配发地灾避险实战手册,平时多加训练演习。这样,地灾发生时他们就能相互帮助,实现有组织地协同撤离。”
  “干!”周时洪当即拍板。
  很快,这个名为“联户助跑”的地灾转移模式投入试点。今天,“联户助跑”模式已经覆盖全市38个区县。
  而王靳的想法,并未就此止步。
  “你们的记录这样潦草,很可能误导地灾防控工作!”2008年10月的一天,渝东北某滑坡监测点,王靳手拿监测记录,斩钉截铁地说。   他面前,几名监测员低下了头。
  当天晚上,监测员的神情萦绕在王靳眼前。
  “全市有17000多处地灾监测点,其中重要监测点有7000多处,基层监测员上万名。”他的脑子开始飞速运转,“由于一些基层监测员缺乏训练,加之技术条件有限,实时监测工作难以准确、有效进行……”
  怎么办?
  “嘀嘀——”突然,手机响起短信提示。
  “手机?对……就是手机!”
  一个新想法就此产生——在市局建立手机终端系统,将全市基层监测员纳入其中。监测员在现场监测时,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传回市局终端,接受市局专家检验。如果不到现场监测,则无法进入这个系统。这样,既能保证现场监测的准确性,亦可对监测员进行即时锁定、即时考核。
  当年,“手持地灾监测系统”在万州区投入试验,获得国土资源部专家一致好评。今天,这套系统已经进入推广阶段。
  14年间,王靳先后提出了十多项地灾防御技术创新,大部分得到推广。其中,他参与完善和创新的地灾防御性搬迁计划“金土工程”,已经连续实施五年,让五万多名群众从地灾威胁区搬迁出来,开始了新生活。
  在王靳和同事们的创新推动下,在同各类地质灾害的较量中,重庆逐渐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出击。
  14年来,王靳总是冲锋在抢险救援第一线,战斗在技术创新最前沿。
  他这么拼命,究竟为啥?
  周时洪说,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孩子,是在守卫生养自己的群山,以及那些生活在群山中的乡亲。
  他,是群山之子
  永别挚爱的父母妻儿,永别并肩战斗的战友伙伴,他将自己融入深爱的大山。
  2012年10月的一天,大足区。
  天黑了。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二王”坐上回主城区的汽车。
  “今天一起吃饭?”王磊提议。
  “我回家吃。”王靳摇头,“今天是我老婆生日。”
  王靳和妻子在大学时代一见倾心,携手走过了十多年光阴。到今天,他们的儿子已经八岁。
  “他是一个喜欢‘煲电话粥’的男人。”有同事这样形容王靳——由于工作任务重,且需要经常出差,王靳陪家人的时间很少。但不管到哪里出差,他都会抽时间给家里打电话。
  和王磊告别后,王靳直接赶回了家。
  一束鲜花、一个蛋糕、一个经常晚归的丈夫——这就是王靳给妻子的礼物。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王靳为妻子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2012年10月30日上午,王靳接到一份来自黔江区的地灾预警。
  于是,他坐上那辆灰色的越野车,赶往他的战场。
  但这次,王靳没能抵达战场。
  2012年11月1日,江南殡仪馆,王靳同志追悼会现场。
  王靳躺在一副透明棺材里,被挽联和泪水环绕着。来自国土资源部和全市国土系统的干部职工们在流泪;王靳的妻儿在流泪;来自涪陵区的王晓峰也在流泪——在一次下乡实践中,王靳结识了这个贫困的农村汉子,并主动帮他找了一份城里的驾驶员工作。从此,王晓峰便将王靳当成自己的亲哥哥……
  在亲属搀扶下,已经70多岁的父亲王兵缓缓走进现场。
  “老人家,你要保重身体。”市土房局局长张定宇赶紧迎上前去。
  “我知道……”老人的目光落在棺材上。
  王兵往前移了几步,走到棺旁,坐下。
  “儿子,你初中时想上体校,我不同意,结果你跟我闹了八个月别扭,还记得吗?”老人喃喃地说,“你爷爷是老地下党员,我也是党员,我们从小就对你管得严,你怨我们吗?……”
  苍老的声音低沉悲恸,如一曲哀歌,敲击着在场众人的心。
  一旁,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市土房局和区县国土部门的领导,以及全市国土系统的职工代表全都哭了。
  永别了亲人和战友,疲惫的王靳,从此长眠。
  他的墓地周围,是连绵的群山。
其他文献
提起凤栖阁小区,居民张世英有两大心理阴影:狗乱叫、车乱停。  小区养狗住户多,没有拴的狗到处乱叫。  “狗到处乱跑乱叫,吵得小區不安宁。”张世英说。  每天,上百辆摩托车和电瓶车停在小区里。  “车子开得飞快,有一次差点撞到了小孩。”张世英说。  凤栖阁小区位于永川区中山路街道兴龙湖社区,是一个人口集中、人员结构多元的公租房小区。  就在前不久,张世英的两大烦恼都被解决了。  作为凤栖阁小区里的老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演讲中致辞说,上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气温平均每十年升高0.23摄氏度,变暖幅度几乎是全球的两倍,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增强。本世纪以来,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  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巨大。除了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单产下降,主要河流径流量也将减少或变化
没有鲜花,没有礼炮,没有繁缛的礼节,却有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2016年6月18日,重庆市璧山区青杠街道,重庆民生能源集团20周年庆典在此举行。  这家业务遍及全国、固定资产达60亿元的重庆著名民营企业为何如此简朴办庆典?节约钱!  节约钱干什么?  身为共产党员的薛方全,回答很朴实:用于慈善和扶贫,用于回馈社会。  这位年逾六十的企业家,已经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赠了1.6亿元。  2016年5月
针对社会上歧视母亲公开哺乳的现象,近年来,许多西方女政治家和女名人,为公开母乳喂养摇旗呐喊。  去年年底,一位母亲在北京地铁车厢里公开为自己的宝宝喂奶,有人拍照传到网上,并称“这是北京的地铁,不是你们乡下的公交车,要注意举止,不要裸露性器官”。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争议的同时,也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看待乳房,它是性器官吗?在公共场合,母亲能否哺乳?  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征。西方人类学家认为,女人是民族
1939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撰写了一篇文章《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  这篇文章提出了共产党员的六项基本标准——  第一,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  第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  第四,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  第五,群众模范。  第六,学习。  陈云在文章中写道:“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以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给非
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后进党组织的转化升级,后进基层党组织虽然只是少数,但群众意见大、整改难度高,这块“短板”不拉长,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就难以提升。近年来,渝北区在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求实、创新、持久等方面狠下功夫,持续推进后进党组织转化升级,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在求实上狠下功夫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
“姚大爷,我给您送大病救助金来了。”2012年5月8日,兰州市城关区临夏路街道木塔巷社区干部张艳娟再次来到姚生成家里。  前不久,“民情速递员”张艳娟入户调查时发现,72岁的姚生成身患直肠癌,已进行两次化疗,可还不清楚大病救助政策,于是,张艳娟及时向社区作了反映,并向民政局申请了大病救助金。  “民情流水线”  2004年的一天,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  “我家为什么没吃上低保呢?”辖区居民李凌
李安的《色┃戒》公映之前,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希望能精确还原老上海那个年代,所以用的瓷器必须是泛黄的,马路两边的梧桐树是重新种的;旗袍嘛,是请真正的老师傅来做。”    影片《色戒》在中国的戏院里登场的时候,可惜基本上并没有人注意到那些泛黄的瓷器和旧马路,大家只是带着一脸错愕观赏片中女主角汤唯与男主角梁朝伟那三段近乎“打真军”的性爱戏,并对于它的写实程度八卦至今。这才发现,李
导语:安倍政府实际上在此次人质危机中并无实际作为,只是强硬地回绝了ISIS赎取人质的要求,这种生硬的方式虽然彰显了安倍政府不向恐怖势力妥协的立场,但是直接造成了两名人质的丧生。  近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给日本政府出了一道大难题,并且将约旦也牵扯其中。ISIS绑架了两名日本人质,要挟日本政府支付两亿美元的赎金,后来ISIS杀害了一名人质,并变更了条件,希望用另一名人质交换扣押在约旦手
因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采访和参加各种记者招待会,总觉得我们的领导干部答记者问的水平还待大大提高。  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然后才是技巧问题。  答记者问是现代政治的一种运作手段,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是主动提供信息、沟通意愿、争取民心、获得支持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切不可有应付、对抗的心理。  以低标准来要求,起码须做到十四个“不要”:  一、不要作报告  答记者问是有问才答,不问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