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狂袭来“拜年”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日晚上的风擦着玻璃吼了一宿,吼得人心烦意躁,惶恐不安。时已黎明,向外望去,好像是玻璃让什么堵了,视野里一片灰色。没经历过沙尘暴的女儿说天怎么是黄色的呢?印象里好几年没来过如此嚣张的沙尘暴了,还赶在了农历二月二之时不误拜年。上午才从中央气象台报道中得知是近十年来最厉害的,我印象里二十年也没经历过,可能是近几年人上年脑子不好使把十年前的几次大沙尘给忘了。
  早早下楼送女儿去上学,门口的车已失去了真面目,清一色的素颜,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土尘味。车已被厚厚的沙尘所覆盖,车挡风玻璃被雨刮刷过后干净一块,脏着一块,被水冲在旁边的污垢积了厚厚一层,花花渍渍的玻璃有点像女儿吃完巧克力雪糕后的脸。向远望去,天地间一片混沌,建筑物和一切物体都被通天的扬沙所笼罩,真是“黄沙风卷半空抛”的景象。
  驶入街道,打着双闪的车辆在慢慢蠕动。能见度小得只能适当拉开车距,看着隐约的双闪眨着眼睛,同志们都知道这个能见度开车是不能任性的。还好我们的小镇人少车稀,去往学校速度虽慢但也少顷即到,让生活在城里的人羡慕个吧,有塞车堵路的情形也会立刻疏通。好友老段和我每天坚持早晨徒步,这个早上电话准时来到,看看这个恶劣的天气我有打退堂鼓的念头,然而他还是劝我戴口罩无妨,经不住相劝便开启漫天沙尘中徒步模式。一小时的徒步下来,才知道自己已是灰眉扑眼,风尘遍身,衣服上沾了一层沙。这个天哟,昨个还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今儿就成了我是阳光你是扬沙。抖音里操着蒙古腔的声音:内蒙古这天哪,霸道得很!不是没有蓝蓝的天,是蓝蓝的天让这黄土堵得什么也看不见!
  上午开始,微信圈里传开了这场沙尘的影响:榆林学生放假了,包头学生休息了,阿盟学生不见老师了,银川人半夜被独特的风味给呛醒了,巴彦淖尔被超强大风给无情地肆虐了,高速封路了,航班延迟了……北方十二省市都是相同的命运,不偏不倚经历着同样的沙尘厚爱。区别的就是强度有别,有些地区乌压压的沙墙铺天盖地倾覆而来,瞬间万物所有都裹挟在黄沙之中。好多地方则未及这种强度,只是天地一片混沌,百来米的能见度还是有的,时至下午,扬尘稍有收敛,暗淡无光的太阳像一个包纸的普洱茶饼在西天上悬着。段子手更是不缺来路,说女司机给交警哭诉能见度低看不清红绿灯连闯六个红灯,交警安慰没事,探头也看不到你。
  沙塵暴是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惩罚,消息说昨天沙尘暴源于蒙古国,环境因素和气候原因为其强大影响提供了源力和动力。记得小时候的春天是黄沙漫天的季节,强风撕扯着土地,吹飞了耕苗,让辛勤的农民欲哭无泪。印象最深的是放学的路上,一群小孩被黄风扯着毫无重心忽南忽北,有时候会被卷入黄沙滚滚漫天黑地的大旋狂风中,总对“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画面很是期待。夜里的狂风吹着纸糊的窗子呜呜作响,炕头的油灯摇曳忽闪,院外羊圈的羊彻夜嘶声,让人心惊肉怕,总有一种怒风掀翻陋房的感觉。尤其是1983年的黑风仍是同龄人谈起的话题。
  随着生态建设的加强,以后沙尘暴逐渐少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进入了我们的眼帘,我们内蒙古发挥了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坚强作用。今年的狂风,让人唤起了记忆,也让大家再度思考,尊重环境、尊重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地球村的每个人都是主人翁,我们该怎样做才是要面对的共同话题。
其他文献
我曾乘着八月的金风作别蜀中,去往林深之处,那天的青城山必是尽被白云覆盖。我在琴台路徜徉了五年,此时才明白,卓文君当垆竟是在等我。  两年前蜀地的十二月我辗转去了川滇交界线上,在那个距离遥远的清晨与熙攘人群一道前往纳西族家乡那著名的湖泊。当时天气蔚蓝,我忘了询问眼前湖上的候鸟从哪里来,需要多长的距离才能越过冬天抵达这光线温暖之地,牵着湖面上水雾摇曳。我就是在这个清晨,第一次遭遇了神的踪迹。直到两年后
期刊
在外地读书的日子,每每思乡怀人,总有一湾九曲幽深的河流自我的梦里流泻而过。玉璧高悬,纯与白的月光洒满了娴静的河面。清风徐来,泛着碧波的水面微微皱起,像稍稍开弓的一根根无痕的弦,将深深浅浅的银色月光映照在桥底下,跃动着梦里的星辉。每当我在怀乡的思绪里徜徉时,故乡黑水河的旖旎姿态便如淙淙流水般荡漾开来,勾起我如“帘幕无重数”般的往事,和着泉水的叮咚声,般般回应。  她,我故乡的黑水河,我乡愁的脉搏。我
期刊
二零二零年策马奔腾地来了,带着人们对新年代的期许,像一盘刚出锅的饺子,大家搓搓手吹吹气,迫不及待地准备享用第一口。当我写下这样的开头,这样明确的时间刻度,我经历了一瞬间的失望,因为发现想要叙述事情的时候,我还是俗套地给它冠上一个时间的开始。离开了时间我们怎样说事情呢?我好奇离开了时间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二零二零来得不出所料地热闹,同时也不出所料地平静。我喜欢这样的难以归类。有人像
期刊
父亲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他是我父亲,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亲情,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未真正了解他。  一  粗暴是父亲留给我的关于他的最早的记忆。在我的记忆的早期,母亲能躲过父亲家暴的年头屈指可数,我现在依然记得总是鼻青脸肿的母亲默默抽泣的样子。  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他是一个建筑工人。他总是穿着黄褐色的衣服,戴着橘黄色的安全帽,藏青色的帆布鞋上结着一层石灰泥。父亲一年到头跟着大大小小的包
期刊
这几天,看着不断升起的高温指示和预警,近几日鄂尔多斯多地气温将蹿至40摄氏度。我就想把40摄氏度的水不小心倒在屁股上,是不是也会烫起几个水泡呢?  今年的天气也真是让人揣测不定,忽冷忽热,忽风忽雪,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来个猛不拉岔的不适应,沙尘暴是刮完一场又一场,有轮番上阵的感觉。农村按照时令节气耕地播种,但刚接好的水带瞬时让风吹得空中飘舞,风停后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则趴在地上重新铺压;刚出的幼苗也
期刊
今年的冬天感觉很突然,前两天还是温阳如春,没过几天就来了个大回转,气温猛不丁掉在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喜鹊在光秃秃的树干嘶叫,波光粼粼的水面结成了厚冰,单位门口的草坪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枯黄的草叶趴在冰冷的地上。街上行人紧裹身体,前倾疾走,没有踱步悠闲的,也无驻足聊天的,难见谈情说爱的,一切都在快节奏里。  天寒地冻,农村便开始进入冬储时段。近日打开抖音,附近的朋友都在尽情地分享着吃杀猪菜的相关视频:
期刊
一  等到春节放假,我从深圳乘车返回千里之遥的家乡。上车后也睡不着,多半将视线交给了窗外。车过桂林市区的时候,天已放亮。窗外浮动着薄薄的雾气,远处的街道看不真切,如同一幅水墨画呈现在微光里。  朦朦胧胧的,也许冬春两季才会有这样的清晨。  那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曾在这座城里跟车送过水泥。常跟现在这般,透过车窗打量这座城市。有时清晨赶去送货,远处的车流已是清晰可见。在那短短的五十来天的时间里,去过或远
期刊
国际劳动节到了,挪了周末的两天将休息的时间变成了五天,这可是少有的长假啊!对于这个假期,抖音里的小可爱唱着:“不是说好放5天,却借走了2个星期天,又没说要还,我不想借给它!”稚嫩逗笑的童声好惹亲,管他吧,去年憋在家里好不容易有个大假咱得好好珍惜!我们都是明白人,知道景区绝对是人山人海人如潮,早早就没有打算去景点凑热闹。下班后便急着往老家赶,知道老家正忙着春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此时正是农
期刊
初六晚上的酒醉在了初七早上,酒醒之时又该上班了。多少个不情愿,不是年没过好,是酒喝得身如散架,多想缓两天,让自己的老胳膊老腿舒展舒展。想想这几天,疾走劳顿奔波忙,几壶浊酒喜相逢。相聚过年事,全在醉意中。  这酒啊,在内蒙古人的生活里确实占着重要的位置。不光操磨外地人,把本地人也伺候得服服帖帖。有个段子说北京同志来内蒙古旅游,在《欢迎您到草原来》旋律中开喝,一直到《站在草原望北京》中迷离返回,没有时
期刊
今天是惊蛰,大清早起来人们就在朋友圈开始咏怀:“惊蛰,就像一个定时闹钟,拉开了春天的帷幕”;“惊蛰,没有人能阻挡,春天如期而至”……  对于这个节气,我只记得小学时候背《二十四节气歌》时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样的句子,知道它是在全年中位于立春、雨水之后的第三个节气,具体什么天气也不知道,以后读到刘方平在《月夜》里写“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