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相并列的学习领域,充分体现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加强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内容——既要有“书本知识”也要结合“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是实现二者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这样说的理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活动内容应与书本知识相联系,能够使学生在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巩固、运用;二是指活动的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它应融入现实生活中,尽量保持日常生活的原形。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地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完《口算乘法》后,我们安排了“生活中的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估算豆角的粒数、期刊一页中的行数与字数等实践活动,及时巩固口算乘法,并在掌握以小估大的方法的同时,充分体现到估算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这样科学地确定数学实践课的内容,既能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又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和运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探究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方式——既有“独立”也有“合作”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因为学生之间容易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氛围中,可以自由交谈,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同观点,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全班与个人的共同交流。但是合作交流是在注重合作的同时不能顾此失彼,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立活动,合作交流应该建立在有效的个体独立思考、研究、实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发现个体差异,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在学习《可能性》后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掷硬币”。让学生应用独立的活动,真切地感受到每面向上的随机性(每人各掷10次)。然后小组、全班汇总,求出每个面向上的总次数。
上述实践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实践的平台(个性发展的需要),又为他们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团队精神的需要),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判断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交流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三、解决问题——既要“唯一”也要“多样”
教学活动课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学生思维开放的主要表现就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要采用的自己思考后所选择的方法,即多样性。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课中,我们要力求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实现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思考,大胆猜想,从而达到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目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即使面对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并让学生标新立异,否定不同观点,让“唯一”与“多样”有机结合。
在学完《测量》以后,我让学生测量操场的长和宽,怎样去测量呢?再如,现在有一根长4米的竹竿和一根米尺,再没有其他工具了,你如何去测量,怎样较快呢?学生们通过讨论说出了三种观点:用竹竿去测,用米尺去测,用步去测。这时老师没有急着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去真正测量。这也体现了唯一与多样的辩证统一。
四、评价——既要“及时”也要“延时”
数学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诸环节中评价极为重要,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激励中给予引导。为此,我们采用即时评价(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延时评价(给予学生检验的机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评价更为客观、更为公正,更有说服力。
在实践活动课《可能性》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课程标准》上的例题,在一个正方体的三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使得出现的可能性是1/3,问哪一处,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得出了两个不同结论:第一种让两个面上写“1”,第二种让三个面上写“1”,到底哪一种对呢?我没有随机给予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选择一种进行实验,在独立实践中得出结论。最后,全班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当两个面上写1时,1出现的几率为1/3,这时我在引导中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设计第一种方案的同学成功了,你们真了不起!当然设计第二种方案的同学也动了脑筋,老师也为你们独立思考的勇气而感到骄傲。”这是采用的延时评价的方法。
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处理好各种结合,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目的,促进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书本课堂走向生活、社会,真正发挥数学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小主人。
一、内容——既要有“书本知识”也要结合“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是实现二者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这样说的理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活动内容应与书本知识相联系,能够使学生在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巩固、运用;二是指活动的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它应融入现实生活中,尽量保持日常生活的原形。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地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完《口算乘法》后,我们安排了“生活中的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估算豆角的粒数、期刊一页中的行数与字数等实践活动,及时巩固口算乘法,并在掌握以小估大的方法的同时,充分体现到估算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这样科学地确定数学实践课的内容,既能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又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和运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探究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方式——既有“独立”也有“合作”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因为学生之间容易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氛围中,可以自由交谈,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同观点,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全班与个人的共同交流。但是合作交流是在注重合作的同时不能顾此失彼,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立活动,合作交流应该建立在有效的个体独立思考、研究、实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发现个体差异,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在学习《可能性》后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掷硬币”。让学生应用独立的活动,真切地感受到每面向上的随机性(每人各掷10次)。然后小组、全班汇总,求出每个面向上的总次数。
上述实践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实践的平台(个性发展的需要),又为他们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团队精神的需要),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判断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交流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三、解决问题——既要“唯一”也要“多样”
教学活动课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学生思维开放的主要表现就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要采用的自己思考后所选择的方法,即多样性。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课中,我们要力求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实现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思考,大胆猜想,从而达到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目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即使面对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并让学生标新立异,否定不同观点,让“唯一”与“多样”有机结合。
在学完《测量》以后,我让学生测量操场的长和宽,怎样去测量呢?再如,现在有一根长4米的竹竿和一根米尺,再没有其他工具了,你如何去测量,怎样较快呢?学生们通过讨论说出了三种观点:用竹竿去测,用米尺去测,用步去测。这时老师没有急着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去真正测量。这也体现了唯一与多样的辩证统一。
四、评价——既要“及时”也要“延时”
数学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诸环节中评价极为重要,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激励中给予引导。为此,我们采用即时评价(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延时评价(给予学生检验的机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评价更为客观、更为公正,更有说服力。
在实践活动课《可能性》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课程标准》上的例题,在一个正方体的三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使得出现的可能性是1/3,问哪一处,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得出了两个不同结论:第一种让两个面上写“1”,第二种让三个面上写“1”,到底哪一种对呢?我没有随机给予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选择一种进行实验,在独立实践中得出结论。最后,全班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当两个面上写1时,1出现的几率为1/3,这时我在引导中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设计第一种方案的同学成功了,你们真了不起!当然设计第二种方案的同学也动了脑筋,老师也为你们独立思考的勇气而感到骄傲。”这是采用的延时评价的方法。
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处理好各种结合,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目的,促进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书本课堂走向生活、社会,真正发挥数学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