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放翁最后的秋天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庆宗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大诗人陆游85岁,在绍兴老家迎来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秋天。这年的秋天,和往常没有太大的不同,仍是一个江南的秋天,“从来泽国秋常晚”。秋虽来了,但暑气未退,草木未凋。所不同的是这年刚一立秋,诗人就病了。这年立秋,是在夏历七月初六至九日。就传统的气象学而言: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它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天,意味着阳气衰退,阴气渐长,植物由枝叶自由舒张,欣欣向荣,变得萧条黄落,衰飒凄凉。宋玉所谓“萧索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敏感的人,情绪大受影响,不免处士悲秋,抑郁颓唐。不过,放翁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即是病着,也比一般人想得开。
  病入秋来不可当,便从此逝亦何伤?
  百钱布被敛首足,三寸桐棺埋涧岗。
  (《病少愈偶作》之二)
  想到自家已开九秩的岁数,多少故旧都先我而归道山,甚至墓木已拱,新人或子或孙,一茬一茬在眼前长大,又有什么看不开呢?所以就不由说出类似于刘伶“死便埋我!”的话,显得无怨无悔,甚是旷达。然而,这只是理论上如此!这个病却很粘缠,使得放翁整个秋天都不得安生。开始,放翁还误以为十天半月就会好的;所以,他提起来,总说这是小疾:
  老不禁当病,经旬卧一床,
  亦知非癣疥,幸未至膏肓!
  (《小疾》之二)
  虽然以为小毛病,但却是十来天都没有下床。即便如此,精神上,放翁还能乐观:“一杯藜粥罢,听雨拥秋衾。”(《小疾》之一)虽然有病在床,还能抽空欣赏玩味淅淅沥沥的秋雨,不失诗人本色和豪放。但白露过去了,这病还没好!我们知道,白露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它距立秋四五十天,正是中秋节前后。就是说,放翁的病已经蹉跎掉半个秋天,而且药也吃得够够地:
  饥能坚志节,病可养精神。
  不动成罴卧,微劳学鸟伸。
  功名知幻境,忧患笑前身。
  药裹吾何厌,秋灯作梦新。
  (《自立秋前病过白露犹未平,遣怀》)
  《二十四节气歌》所谓“秋处露秋寒霜降”,白露过了是秋分,秋分过了是寒露。从白露到寒露,一个月又过去了。一天天凉起来,秋风凄紧,关河冷落,“病过新秋赏咏时”!放翁干急,无可奈何;“心欲奋飞身在床”。渐渐地,病总算有所好转,能够起床,可以出门溜达溜达:“独立溪桥看落晖”,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一病下来,今非昔比,“叹息衰翁已衲衣”!因为这场病,弄得很怕冷,放翁早早就把夹袄给穿上了。虽然没有全好,到底也是可喜的,我们看放翁的两首七绝,《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之九、十二:
  八月吴中风露秋,子鹅可炙酒新篘。
  老人病愈乡闾喜,处处邀迎共献酬。(其九)
  客疾无根莫浪忧,今朝扫尽不容留。
  飯囊酒瓮非吾事,只贮千岩万壑秋。(其十二)
  放翁还说:“今朝有喜君知否?秋雨晴时小疾平!”“羸疾少苏思一出,夕阳门巷驾柴车。”这样饮酒吃肉,登山临水,一折腾,稍不留心,病又犯了,而且加重了。他本来是很喜欢秋天的,所谓“平生最爱秋摇落,惆怅今年怯倚栏”,今年只好作罢,不得不携病入冬!放翁又出不了门,只能待在家里。不但不能吃烤鸭,也不能吃鱼虾,断荤了,“病来作意停鲜食”,只好一天两顿地喝稀粥,“小甑香粳日两炊”!起床下地,都得人扶持照护,“扶行十步地,强坐一炊时”。整个健康状况,大不如前,已经很糟糕:
  病夫正拥被,宛若儿在褓。跣婢职衣襦,丫童谨除扫。
  红日已入帘,吾岂尚恨早?悠然一杯粥,顽钝聊自保。
  (《病中自遣》)
  “数匙淡饭支残息”,“晨粥一茶碗”,没有什么滋味,饭量少到只有一杯粥,汤药却多起来,医生也成了常客。
  婢谙曾制药,犬识旧迎医,质贷交亲厌,呻吟里巷知。
  (《久病》)
  结果疾病成了常态:
  乃者半年病,清镜满衰容。尘生一两屐,壁倚一枝筇。
  惟有呻吟声,和合床下蛩。青灯照兀兀,布衲聊自缝。
  (《农圃歌》)
  事到如今,放翁不免感慨“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疴方悔养生疏”;想到:
  小疾有根柢,忽之当日深。
  养苗先去草,省事在清心。
  又说:
  治疾如治盗,要使复其常。
  奈何一朝忿,直欲事驱攘?
  驱攘虽快心,少忍理则长。
  我亦以治疾,不减玉函方。
  后悔是来不及了。放翁是个明白人,病中也不糊涂,想了很多。自立秋以来,整个秋冬季,放翁共作了199首诗;就是说平均每天要作一两首诗。他反思一生,自家在日常生活上,没有酒色过度,一向注意养啬,重视中庸之道;不应当得稀奇古怪的病,也确实没有得什么怪病。“华佗囊书久已焚,思邈玉函秘不闻”,如今,自家的病却无药可治,医生只能束手蹙额!因为85岁的诗人得的是衰老之疾——如果一定要说它是病的话。“老境情悰例如此,不须惆怅感余生!”到这岁数,谁还能健壮如初?“嗟我已过三万日,余年有几自应知。”“平生更事熟,生死等昼夜;行年八十五,八十九已化。”于是,放翁自嘲:
  去去生方远,冥冥死即休。
  狂死鬼攘手,危至服丹头!
  (《病中示儿辈》)
  放翁在这年的除夕,平静地逝去了,终于撒手人间。这是嘉定二年的腊月二十九,公元1210年1月26日,距诗人立秋生病有五个多月。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凡高深理论,多有相应之普及读物助其传播、流布。是故,这类普及读物成为读者追索新知的理论“阶梯”,常常对他们的人生抉择、思想轨辙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ABC》即是一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关键意义的宣传经典。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曾专门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 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
郑振铎比钱锺书年长12岁,根据郑振铎的日记,他们是在抗战胜利后认识的,或者说交际渐多。当时,俩人都在上海,郑振铎在暨南大学任教,并和李健吾筹备出版大型文学月刊《文艺复兴》;钱锺书“在中央图书馆有正式职业,又在暨南大学兼任教授”(杨绛《怀念陈衡哲》)。  第一次见面,是在李拔可家,郑振铎在1945年9月14日日记中记载:“至拔可处茶叙,遇锺书诸人。”李拔可和郑振铎是福建老乡,所以经常走动。李拔可,即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尚书”。早年与柳宗元交谊深厚,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频繁,又有“刘白”之称。除了众所周知的政治家、文学家身份,刘禹锡还精通方药,深谙医理,并编纂《传信方》一书传世。长期的医书学习和多年的医疗实践,使刘禹锡在医疗和养生方面形成了自己极为独特的见解。  开成元年(836)至会昌二年(842)刘禹锡在洛阳期间作诗《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北京中英书院,北京双宇动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主办,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社,陕西眉县张载祠文物管理所具体协办的“果行育德:纪念张载诞辰一千年会讲”活动2020年12月17日在北京进行。  会讲开始,《博览群书》主编董山峰作为会讲主持人认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
文学的地域性是一个被人反复提及的话题,主要指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它表现在语言、风格、情节、形象等诸多方面。19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斯达尔夫人较早地揭示了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在《论文学》一书中,她明确区分欧洲“北方文学”和“南方文学”的不同,认为前者“以荷马为鼻祖”,后者“以莪相为渊源”,并详细分析了二者的区别。地域文化影响作家创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的默识,当我们对某位作家的风格感到新奇时,往往会
2019年末,我有幸看到了邹小燕写的《金融情 艺术梦》。翻开第一页我便爱不释手,越看越精彩,越看越吸引人。书中不仅有作者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还有她在60多个国家的旅行见闻和历险记,比如印尼的生死考验,作者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印尼动乱中代表国家与印尼财政部商谈贷款协议,冒着生命危险,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书中的金融故事配上诗词歌赋和精美的绘画,可谓文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
作为最早向法国文坛介绍卡夫卡的哲学家,阿尔贝·加缪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可谓了然于心。正如加缪《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诞》一文所言,卡夫卡小说既有深入骨髓的荒诞意识,又暗含着希望,二者如影随形不可分割。加缪的小说同样如此。加缪始终有清醒而深刻的荒诞意识,这种荒诞意识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学界倾向于认为,作为加缪最出色的两部小说,《局外人》体现出个人主义的冷漠疏离,《鼠疫》则是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颂
2005年前后,开始流行“汉派”文化的说法,但“汉派”文化的生成却在一个世纪以前。汉派文化是近现代以来形成于武汉,有着特定武汉精神与灵魂的现代大都市文化派系。汉派文化与武汉文化密切相关,但又并非等同。武汉文化意指武汉地区文化,但凡存于武汉属地的各种文化都属于武汉文化,而汉派文化的突出特色则在于它都市性质的汉韵汉味。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都市文化,汉派文化类似于“海派”却又有着不同于“海派”的地域形
上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在田头排练文艺节目。 摄影:夏勋南  飲着朋友从南方寄赠的明前佳茗,读着《红杉树下》,庚子春夏尽管仍然宅在家里,却不再感到寂寥,反而觉得仿佛穿过时空隧道,随着书中人物回到50年前的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我是1968年初冬全国第一批高中初中共六届毕业生一起上山下乡的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之一,而且由于是“黑五类”家庭出身,对那十年战天斗地的三农生活,感之深,体之切,不言而喻。  《
虽说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就尝试现代散文写作,虽说在1949年前就出版了《羽书》《潞安风物》《黑红点》,但说到吴伯箫文学声誉的获得、文坛地位的奠定,可能还是要首推1963年初版、1978年新版的那本薄薄的《北极星》集。  《北极星》是1954年《出发集》出版之后的七八年所写散文的结集,其中50年代后半段所写9篇,60年代初所写12篇,其中《多写些散文》为“代序”。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依照这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