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与变:陈子昂、张九龄《感遇》组诗比较研究

来源 :焦作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tou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咏怀系列脉络中,陈子昂与张九龄均为承上启下的人物。学术界有关陈、张二人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诗歌内容的阐述上,除了诗歌中的情感抒写以及美学意涵之外,还包括二人思想体系差异的情况,而在“咏怀祖师”阮籍对二人的影响方面未受到太多注意。本文意图将二者的作品放在阮籍咏怀诗脉络之下,探究其在题材、表现手法、结构和内涵方面的异同,以加深对两位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其他文献
“苏门六君子”是北宋文坛很有意味的现象,他们遭际或同或异,无妨聚集苏轼门下,尚韩步苏,接受欧苏散文范式的影响,为文大体追求自然平易。从文体审视,其论说往往有家国之忧,求为世用而理明辞达;书信与序文以叙引论或论中兼有叙事,平和淡定;记文虽不乏好说理的特征,却因关乎人生,通脱超然,趣味各生。“苏门六君子”由此造就的散文风貌,尽管为苏轼的散文华章遮蔽,但在古代散文史上仍不乏自身的光彩。
期刊
<正>苏轼《答安师孟书》之“安师孟”,历来著述皆未详其人其事。《苏轼全集校注》云“生平及籍里未详”,推测他嘉祐八年(1063)进士及第,并断定此函是东坡在安氏登第后不久作于凤翔(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366页)。其说甚善,然尚有可补充者。黄庭坚《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之八谓“长安安氏兄弟异财时”(刘琳等校点:《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2页);
期刊
《庄子》一书作为庄子思想的凝结地,给予北宋文人苏轼精神上巨大的支持,使苏轼虽接连遭受人生变故,却还能保持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齐物论”使苏轼能够换一种角度看待万事万物,从而更加宠辱不惊;“安命论”则使苏轼化解了对人生中“必然性”的悲观认识,以哲理性的思想观照宇宙人生;“逍遥论”更是使苏轼超越现实中的得失进退,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世间百态,实现了人生的艺术化。
期刊
苏轼苏辙兄弟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所作之哀祭文章亦有较高可比性。就祀祭对象而言,二苏有多个相同祀祭对象,然针对同一祀祭对象,二苏哀祭文章之面貌视角又往往相异。就艺术风格而言,东坡文善论议,汪洋浩博,一泻千里;颖滨文则多叙述,言浅意深,含蓄委婉。考究其由,主要有三:一是生长环境相同,性格明显不同;二是政治遭遇相似,处世为人迥异;三是东坡广结友朋,而颖滨后期经历更丰。
期刊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中央多次强调,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抓起来,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意识形态工作是国有企业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期刊
苏轼的《书临皋亭》和《与毛维瞻》道出了他真气深情的流转过程—或由热到冷或由冷到热。《书临皋亭》里,精神轨迹从得意走向自省、由热到冷,《与毛维瞻》则恰成对照,从灰暗凄然走向自嘲乃至笑意,是从冷到热。读此类小品,是发掘其虚静的闲适,还是读出其流转的精神,仍是饶有意味的话题。
期刊
<正>本文从国有施工企业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国有施工企业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旨在为国有施工企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参考。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期刊
元祐年间苏轼于杭州任上撰成《宸奎阁碑》。在政治语境中,碑文本事以仁宗崇佛映射出元祐时期宽缓的政治导向。但因朝野之别,其书法风格又与他任职中央时的《上清储祥宫碑》差异明显。绍述时代此碑旋遭禁毁,高宗主政时又重获认同,显露出《宸奎阁碑》于政治层面的工具性命运。在文化语境中,后世通过文章追忆的方式与重刻此碑的手段,赋予《宸奎阁碑》超然于政治的文化效力。
期刊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方式,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及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意义非凡。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以单篇古诗词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文章以苏轼诗词教学为例,从设计议题、组建文本、组织活动等视角,探究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和策略。
期刊
<正>评价历史人物,是苏轼非常偏爱的一个写作题材。在其为应制科考试而写的五十篇“贤良进卷”中,就有二十篇属这一题材,如《秦始皇帝论》《周公论》《诸葛亮论》等,涵盖的人物由先秦两汉直到唐代。其笔记《东坡志林》中也有较为集中的人物评论,如《隐公不幸》《赵高李斯》等。此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