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胜的大孝情怀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口子打架打到支书家里,非要闹离婚,谁不离谁是孙子!支部书记陈来胜“啪”地一拍桌子,离婚可以,明天早上八点来村部,我带你们上民政局——前提是,现在先回去,想想钱咋分,房子咋分,俩孩子谁跟爸谁跟妈!
  第二天,两口没来;第三天,还没来;第四天,仍然没来……“现在五年过去了,两口子还过得好好的!”陈来胜哈哈笑着,“在农村干支书,是凭智慧的,我要当时给他们评理,评到天边也评不清!”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夫妻矛盾,婆媳不和,家长里短,碎如牛毛。陈来胜手机里存着一张老人照片,90高龄,身体康健。用老人儿女的话说,陈来胜把他们的家“搞活了”,让他们的老父亲多活了好几年。
  老人三个姑娘一个儿,每月退休金两三千块,按说是颐养天年的好光景,可是由于儿女之间的矛盾,一大把年纪竟没了靠头。陈来胜不依,把四个孩子叫到村部,集体做工作:依法——不赡养老人可以以村部的名义把他们告上法庭;依理——从大国到小家,谁不养活父母都要被唾沫星子淹死;依情——老人把你们养活大了,你们不养他良心上过不过得去!
  解决孝亲经,陈来胜心里门清。他先是收了老人的存折,由村里直接保管,省的人没人管钱还没了。他定的规矩是:老人跟儿子儿媳住,一日三餐媳妇管,闺女一星期一探望,洗洗涮涮添用品。闺女就是今儿送颗糖,明儿送个馍,洗洗衣裳换换床单,添件新衣服,这就是妞的事儿。儿子呢,把老人照看起来,从老人的退休工资里每月拿出来600块钱算作生活费,每月固定几号,儿子到村部拿钱。老人住院了,姊妹四个抬出来。平时常头疼脑热的小花销,包给儿子。
  三年后,老人的子女集体到村部感谢陈来胜,问题最终解决。
  关于婆媳经,陈来胜也有一套。他从不当面评理,总是先嚷媳妇,再去说婆婆——你得会当老人,现在的婆婆跟以前不一样了,新时代新观念,现在都是捧着媳妇过日子,你不要跟媳妇较劲,一较劲你就吃亏了。
  可以说,夫妻经、孝亲经、婆媳经是农村生活中面临的重要矛盾点,陈来胜总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屡出奇兵,招招致胜,这游刃有余的背后,蕴含着他12年来为朝阳社区付出的一腔热血。
  2008年,陈来胜回乡任职时,手里还有着年收入20万左右的快递公司,可到村里不到三年,因为分身乏术,公司倒闭了。“公司垮了,我带出来一个先进村。”陈来胜豪情满怀地说,“你说能不欣慰?那是挣钱的,可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他喜欢把自己回乡任支书这件事说成“来家”,“我来到家以后,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我若不来,那体现的是我的金钱价值”。
  “来到家了,农村就是你的事业。要想治理好村,一定要把村当成事业来干。不当成事业,大大意意干,没有干好的,再大本事也不行。当成事业,一腔热血,没有干不成的。”这是陈来胜的内心独白。
  如今的朝阳社区,楼房林立,树木成行,绿草如茵,可12年前,陳来胜面对的是村里矛盾纷争,派系林立,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来到家”之后,陈来胜第一时间到各家各户遍访民情,发现老年人的铺盖普遍有问题,脏不说,还有味。这一年年底,他开始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被子。拿到新棉被的那一刻,有些人笑着,有些人哭了,这让陈来胜的内心五味杂陈。
  “在物质上武装老人”成为陈来胜心里的要紧事儿,从2008年到现在,坚持了12年,逐年给老年人发放过棉袄、呢子大衣、毛毯、夏凉被、运动鞋等,过年还有贺岁钱;“在精神上武装老人”也紧跟其上不甘落后,每年二月二、九月九,朝阳社区都要搞孝道文化活动,唱大戏、饺子宴、“五美家庭”评选,等等,都在这顿丰盛的“大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朝阳社区,老年人去世,村干部到场吊唁,寄达哀思;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村干部到场祝贺,送上寿糕。
  这桩桩件件,朝阳社区每月、每年都在做,陈来胜想要的,就是用“大孝情怀”带动村里的家庭融洽,有了“大孝”,治理村子就有了稳定的支撑。
  陈来胜有个口头禅,发展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他还说,孝道文化就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化活起来,文明竖起来,乡村也就兴了起来!
其他文献
在溧水九塘村,由废弃粮仓改造而成的都舍粮仓酒店,是一家具有独特品位的乡村酒店。  在溧水石湫,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只要走过幸福桥,在拥有18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下祈愿,便能收获幸福。过去,这是当地村民祈求美好生活的全部寄托,如今,在党和政府精准脱贫政策的扶持下,石湫人民不等不靠,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主动创造幸福生活。  4月10日下午,“聚力创新南京 决胜全面小康”主题采访活动首站走进溧水区石湫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好友赵黎明女士谈及他老公的表哥——张春祥大使的传奇人生。从她娓娓的话语中,从她崇敬的眼眸里,从她拿出的一张张照片中,我看到了一位身材高大、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睿智聪慧的英雄形象。  英雄出少年 鲲鹏翱九天  张春祥大使和她婆家同住一个村,都在灵宝市阳店镇崤底村。出生于1948年7月的表哥是家里的长子,他的家与村里大多数贫苦人家一样,父母老实巴交,却知道唯有让儿求学、读书,将
期刊
黝黑的皮肤,娴熟的动作,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一看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今年刚刚36岁的周灿君,让笔者感受到了超出年龄的沉稳,一身民兵的装束更显干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近十年的种粮经历,如今种植水稻面积近900亩,是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牛田镇三塘湾村出了名的“种粮大户”。  决定:放弃高收入选择回家种田  毕业于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周灿君,求学时代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期刊
“我能过上今天的的好日子,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离不开各级帮扶干部的付出,脱贫致富只要我们踏实肯干,一定能富起来!”新疆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吾尔吾列·吐尔拜得知自己被评为县级致富典型时,激动地说。  吾尔吾列·吐尔拜是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加勒格孜哈拉盖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短短的四年时光,在精准脱贫各项政策的扶持下,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服输的干劲,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家庭人均收入从
期刊
淮河东流去。其中游河南固始段,镶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三河尖镇,那便是我的家乡。  家乡是一座古镇,真可说得上是历史悠久,蓼风楚韵。镇中心建于春秋战国的永乐城古迹,明清是其鼎盛时期。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几度春秋,竟于繁华深处无声没落。但其“十里河港桅杆林立,水陆灯火交相辉映”“鸡叫狗咬听三县”“小上海”等溢美之词,犹在耳边回响,故事传说尚未走远……  家乡是美丽的。美到什么程度?可写作四个字——山
期刊
向武汉抗疫一线捐赠苹果的想法,最先来自甘肃静宁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他叫王恩伟,静宁县双岘镇果农,王老三果业合作社负责人。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除了修剪苹果树,他时刻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   2020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五。凌晨2点,大多数勤劳朴实的静宁人早已进入梦乡。此时,29岁的王恩伟用手机不断刷新网页和朋友圈。自从1月22日疫情公布的那天起,他就习惯于晚睡,时时翻看武汉疫情动态。看着逐日
期刊
5月5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一行走进新乡市银马集团参观考察,进一步推动“五进五示范”在基层大力开展,深化传统文化扎根基层,落地开花。  河南银马建设集团创立于1962年,创始人张知新为新乡市牧野区人大常委会常委、河南省集体建筑企业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集体建筑企业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多年来的经营实践让他更深刻认识到“以德治企”的重要性。  座谈会上,工会主席赵怀贵对银马集团发展历
期刊
2020年5月7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一行到道义和“咱家小院”参观考察。会长表示,“咱家小院”将来要打造成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培训中心。  参观考察的还有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鲁献启、副会长魏恒以及副秘书长袁朝志、宋叶、董海燕等,一行人在道义和“咱家小院”创始人王正宇的带领下参观了的快乐净心营、家长培训室、老人养生馆等,处处感受到家的氛围。“和和睦睦一家人,快快乐
期刊
师秀菊,女,53岁,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师庄村人,现源汇区人大代表,漯河师秀菊中医肛肠专科医院院长。从医30多年来,她秉承“弘扬中华医学,辉煌祖传事业”的理念,给无数患者带来福音,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她常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就更加能体会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和恩情。  师秀菊牢记“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担”的古训。她出生在一个中
期刊
4月24日,新安县孝贤文化圣地金斗山迎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一行考察参观。在当天的座谈会上,张富领会长称,金斗山完全有条件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示范基地。  金斗山位于新安县城西三公里,山顶供有薄姬庙。多少年来,文帝侍母尝药的故事在这里世代流传。及至近年,金斗山景区在以司小康先生为主的一批极具社会責任感及传统文化担当的民间人士发起并建设,重修薄姬庙,为进一步弘扬孝道文化、重温中华优秀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