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少意不少,意接词不接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情,创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物。这其中,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和静境描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才能由“景语”得“情语”,品味到诗歌之美呢?这就需要开启联想之门,在联想的世界里建构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
  
  一、静境描写的表现方式
  
  1 景物本身没有动作。是静态的,但作者因为要写出某种情态,故意赋予它一个动作。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点绛唇》)。所谓“织”、“商略”都是作者的感觉或解释,作者为了要写出某种情感,不但要苦心选择适当的景物,还要给,景物加上自己所需要的动作。
  2 作者给景物加上合乎自己情感的形容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有作》)。这些形容词也是作者的感觉或解释,在诗歌中有着背景的力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把景物作各种各样的形容修饰。
  3 诗句全以名词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作者只选择了几种可以暗示某种情感的景物,巧妙地加以排列,无任何修饰,让读者自行去领略他所抒发的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诗歌境界时,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上述三种静境描写的方式,第一种应属于“有我之境”,、古典诗歌中较为多见;后两种作者的身影悄然隐藏,不言情而情自见,应属于“无我之境”。究其静态的程度有浅深之分,本文重点论述的为后两者。
  
  二、静境描写的心理学基础
  
  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考夫卡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任何整体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构成它的“部分”意义之和:“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却对“部分”的性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当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面对这一整体中某些不完全或有缺陷时,意念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求统一完整的倾向,迫不及待地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使整体需要得到满足。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通过不完全的形式所造成的意味,是艺术发展的更高级阶段。例如我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留白”,使人们的思维打破了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文本具有了无限性。
  由于古典诗歌中的静境描写是几个名词或定名结构组合在一起,没有谓语,构成一种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需要读者对其语义进行联想和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画面,所以构成“静境描写”的心理学基础是“接近联想”。诗人借助于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将几个相互关联的词语罗列起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让读者去联想。去感知画面之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把握作者所描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的复杂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整体对部分的重要影响和各部分之间的互相依存,即使是同一个景物,放到不同的诗歌意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意蕴。例如同样是“风”,心情悲凉时可以说“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心情轻松时可以说“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由于构成“静境描写”的名词或词组(短语)性质上多半为具体的景物,也就是“景语”,在这些“景语”间,由于很少应用连接词来转折,景物间的关系因跳出了连接词的局限,反而增广了其自由延伸的天地,显得意义繁富,诗歌的整体意境远远大于了这些景物之和。再者又因缺少了连接词,诗句更显得凝练含蓄,表现出非凡的笔力。这就是“言少意不少”。
  从作者的创作角度观察,诗中这些“景语”彼此看似无联系,呈现出断裂状态,但正是这些断裂处形成的艺术“空白”,在内在情感上又一脉相承,其深层是连续的,其含蕴的“言外之意”使诗歌的意蕴更丰富,包容更广,对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波澜更有表现力。这就是静境描写“意接词不接”的现象。如果读者鉴赏时能运用联想去联贯“景语”间的关系,那意义反更增多。
  
  三、静境描写的审美作用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静境描写主要是在三个方面对诗歌意境的形成起到了作用。
  1 整体化。诗歌中的静境描写类似于电影的蒙太奇,它也要通过整体化才起作用。就是说,所排列的单个典型景物不直接发挥作用,而应该与前后排列的景物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才具有意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诗排列了九个典型景物,若是随意抽出一个景物来欣赏,充其量只能显示某一景物,并不能构成画面,形成意境。而当这一个个景物互相连成整体,就给欣赏者以完整的画面和强烈的感染力。第一句诗,三个景物扑面而来,立即将读者带进一个荒僻冷寂的境界:几棵秃树兀立旷野,枯败的藤蔓缠身,在秋风中抖瑟,而天空暮鸦阵阵。这凄凉的景象,使人产生一种悲凉抑郁的感觉。据此下来的“小桥流水人家”也就不是恬静明丽、景色怡人的田园风光,而是勾勒的野地荒村图,透露出寂寥凄凉情景。在肃杀的西风里,在苍凉的古道上,饱受羁旅愁苦的游子,骑着瘦马踽踽独行。读者看着这幅晚秋游子图,一种凄戚怅惘的心情油然而生。
  2 凝练化。诗歌中的静境描写,由于名词直接排列,“不用一二闲字”,因而使诗句更加凝练蕴藉,显示出高度的概括力与包容量,达到了言简情周、词约意丰这一语言美的佳境。如上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只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使人悲从中来、肝肠寸断的画面,被前人称许为“秋思之祖”。再如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只两句诗,六个景物,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反而有语言凝练、意境开阔之美感,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画面: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诗句表现出了时间季节天气、空间景色事物的多重立体层次,把作者忠心保国、驰骋疆场的雄姿,以及年轻时的战斗经历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 立体化。诗歌中的静境描写,所排列的名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定,无法按语法常规来分析什么是主语、谓语。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可以让读者立体地品味诗句,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印象以及知识底蕴去进行积极的再创作。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可以这样理解: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也可以这样认为:旅人在几乎同一时间里听到了报晓的鸡鸣声,看到了低挂在茅屋角上的残月。“人迹板桥霜”更有多重理解: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早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或者是旅行者从凝霜的板桥上走过,留下一路足迹;甚或是板桥已响起了细碎的踏霜声。在这里,读者无法决定“茅店”与“月”的空间关系,“板桥”与“霜”也绝不只是“板桥上的霜”。总之,景物间没有定位,作者仿佛站在一旁,毫不干预,任读者直现景物之中,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
  
  四、结语
  
  静境描写的手法不仅在诗歌中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其他文体中也时常运用。如:龚自珍《记王隐君》末尾“桥外大小两树,依倚立,一杏,一乌柏”。又如:鲁迅《秋夜》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寥寥数语,很突兀,可是意境却很丰富。
  古典诗歌中的静境描写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给读者的再创作提供了充分的余地。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慢慢咀嚼与品赏,透过字面向纵深挖掘,惟有如此,才能更真切地把握作品的内蕴,领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地懂得“言少意不少。意接词不接”的妙处。
其他文献
冬日的巫山水汽弥漫。  那水汽,形成一层薄纱,裹住夜,裹住月,裹住树,裹住山,也裹住我这个刚刚抵达巫山的疲倦的旅人。放眼望去,依山而建的县城错落有致,明亮的燈火忽闪忽灭。人走在整洁的街路上,像走在一个远古的梦境里。这个梦境也被水汽和白雾所笼罩,它是如此的迷人。风从长江边吹来,吹过黑夜的肌肤和城市黯淡的灯火,落在我梦境的边沿。像一枚黄叶,穿过冬日的梦境,落在季节的边沿。风和黄叶,都是时间对巫山的纪念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孟子与孔子双峰并峙,堪称百世楷模。在封建社会,《孟子》与《论语》同列“四书”,被钦定为读书求仕的标准教材,其地位不言而喻;而《孟子》较《论语》又有了明显的发展,书中长于言辞,善用比喻,以详申细述著称,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颇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早有定论,毋庸置疑。  问题是,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所选《〈孟子〉二章》,却令不少师生读来云山雾罩,犹似雾里看花,晕头转向,百思不
引子  假若没有民生街17号杀人埋尸案的现场,或许你们不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更不会有这么多的人,会突然关注民生街17号这个冷清而孤寂的百年院落。  我要讲述的这些往事,已被岁月的尘埃浇铸成久远的历史,如同民生街这条被碾压了一百多年的街道。  我真心请你们原谅,因为我的讲述不仅惊扰了你们平静的生活,还将你们拖进一片幽深的记忆沼泽,穿过黑暗和泥泞,在迷乱的时空隧道里,寻找那些早已被时光覆盖的记忆碎片…
一  快到中午,邵本山带着三个人上了紫琅山。  山不高,山上和尚挺有名。邵本山对三个人说,你们去了别出声,一切听我的。三个人点头如鸡啄米。其实他们也不想说话,一整夜没捞到打个盹儿,上午还没觉补,现在哈欠连天,就是行尸走肉,可谁让邵本山是他们头儿呢。  邵本山也有十来个小时没合眼,脚边杂草间静卧无数石块,但凡大一些都觉得像张床,可他还是精神抖擞,谁让他是头儿呢。  爬到半山腰,手机响了,是唱着“我在
一  失踪二十年的连冠终于现身了。他没有走远,他一直在,在后院那棵枇杷树下。不过此刻,他已经变身为一堆白骨。  背着夕阳,刑警大队长莫高和刑警梅一辰两个人,一高一低顺着墙坍塌下来的豁口走进来,警戒线里面是那棵树和它下面的坑以及坑里的白骨,线的外面是看热鬧的人群。  这里是上海郊区的一个古镇,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日子就像家家户户打开后门就看得见的河水那样,不声不响一寸一寸流过,仿佛从来都这样,也一直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读经典名著?是为了出去聊天的时候多些底气,还是为了汲取做人的道理?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为了“书读的多了自然就会写了”?很多学生甚至坦白地说:“我就没有干过比读经典名著更吃力却不讨好的事情。”的确,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拼命挣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读名著的愿望。加之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
《咏雪》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一书主要记录的是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咏雪》全文仅71个字 ,可谓短小精悍。基于上述特点我做了三点思考:一是如何短文“厚”教, 二是如何短文“趣”教,三是如何短文“新”教。我主要采用了
今年51岁的朱女士,外阴瘙痒10余年,加重2年。曾在外院治疗,用过激素加外用洗液。近2年来瘙痒症状越来越严重,诉瘙痒难忍,伴针刺样疼痛,不能触碰,基本不能坐立,无法过性生活。在家人的陪同下来我院就医,经一系列检查后,朱女士被诊断患有外阴白斑。  外阴白斑又称外阴营养不良、外阴营养障碍、外阴白色病变等,是因女性外阴皮肤黏膜组织病变引起局部色素减退脱失、弹性减退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体征表现为外阴皮肤黏
造成高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以“教”为中心,用“灌输”与“接受”的教学方式一统天下。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为应当淡化“教”,凸显“学”,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学生自修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自主学习方式。理由如下。  (一)语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阶段已完成了拼音、识字、写字、造句的基本训练,并已开始练习写作,最迟到初中阶段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也已具
星期三情况就不一样了,平日有的只是邻居家的狗吠,这天门外楼梯楼道间杂沓的脚步声,高一声低一声的说话声,电梯上上下下开开关关,狗叫得更厉害了,似乎也惊扰到了床上躺着的人。刘梅感觉老海跟自己一样不时就竖起耳朵,也许是她的错觉,每每她仔细观察的时候,所看到的就是那张无动于衷的面孔。中风虽不是痴呆,但影响到了正常的思维,那副麻木的表情她看熟了的。  她小声跟他说:“出事了,邻居家的,女的,男的也是,两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