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生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其文学成就是杰出的,但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影响其被不断“神化”,真实面目变得模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鲁迅《介且亭杂文末编》中的作品,还原鲁迅的人生态度,为鲁迅研究提供某种视角。
  关键词: 鲁迅 《介且亭杂文末编》 人生态度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其文学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也成了一个被有意无意地不断“神化”了的政治符号。关于他的种种言说,离这位杰出启蒙者的真实面目似乎渐行渐远。我认为,通过阅读鲁迅人生最后阶段写的杂文,得以窥见鲁迅生活态度之一斑,或许有助于更接近真实地解读其人及作品。
  一、“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介且亭杂文末编》收入了鲁迅临终前写的一些杂文,与鲁迅以往的杂文集相比,散发着更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这也是生活”……》一文是一篇很特别的文章。说其“特别”,是指在这篇短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斗士不尽相同的鲁迅,一个历经沧桑、复归平静的智者的形象。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①
  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到,鲁迅对自己周围那些平平常常的事物,是如此细致地审视着,连“壁端的棱线”这样细碎的东西都收入了他的眼底。这样的视角仿佛是源自一个外界来客,而不是整日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熟悉这一切事物的主人。或许文学家对于周围事物,原本有着比常人更加敏锐的感知能力;或许这是一位即将弃世者,对人世格外的眷恋。不管如何,让读者得以贴近了一个去除“神化”的一切装饰物的“人”,感受那轻柔地颤动着的心弦之音。
  这种波澜不惊的平淡叙述方式,浸润着作者对生活深深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儒子牛”,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二元对立。一个修行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境地的人,是没有恨也没有爱的;罗汉只求“自了”,而地藏菩萨则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菩萨意译为“觉有情”,体现的是先觉者度尽世间一切众生的情怀,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由此想到,鲁迅的所谓“尖酸刻薄”、对种种看不惯的社会现象的猛烈抨击,其实正源自于他对生活、对人世极度的热爱,以及对这世间普通民众的浓浓情义。他并不只是一个无畏的斗士,而是像诗人一般,对生活中点点滴滴充满热情和好奇心。
  “第二天早晨在门光中一看,果然,熟识的墙壁,熟识的书堆……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给名人作传的人,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李白怎样做诗,怎样耍颠,拿破仑怎样打仗,怎样不睡觉,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要颠,要睡觉。其实,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时能耍颠和不睡觉,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
  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②
  可见鲁迅是解得生活的三味的。“这也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很奇妙的题目,既像是一种“彻悟”似的自我劝解、告慰,也像是对那些为营头小利而熙来攘往的世人的循循善诱,饱含着宗教般的悲悯情怀。在此,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行将辞别有情世间的智者,正为着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而太息,并试图为他们做最后一次劝导。
  二、“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一位文学研究者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鲁迅曾经有一句关于伟人的话:伟人在他死之后就成为了傀儡,鲁迅此后也未逃脱他这句话所表达的命运。我们把鲁迅神化了,我觉得鲁迅一生是非常反媚俗的,但他却成了20世纪媚政治之俗的最大的祭品……”③
  鲁迅在身后的盛名之下其实是寂寞的,他早已经预见了自己身后必将为人所利用的情形,但也无可奈何,只好“由它去罢”。与杜甫《天末怀李白》一诗中的名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表露出的现世的无奈与身后的期许不同,这样由人而平地飞升为神的“名”,未必是鲁迅所愿吧。
  这是鲁迅在《死》一文中列出的遗嘱:
  “……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过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④
  然后他终归是逃脱不了被神化的命运,即使自己的亲人,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参与了“造神”运动。看看鲁迅夫人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前言中的一段话:“从这回的写作来说,使我深深学到社会主义风格的工作方法。就是个人执笔,集体讨论、修改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这本小书,曾得到许多负责同志的热情关怀和具体帮助,他们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亲切地指出何者应删,何者应加,就只恨自己限于水平,以致不能更深切地体会这些指示,使它更符合于人民的要求,连自己都觉得离满意甚远,因此,内心总觉着不少惭愧的。”⑤
  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心语,或许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哀吧。一个妻子为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写回忆录,也要采取“个人执笔,集体讨论、修改的写作方法”,由掌握着话语权的人们来“指出何者应删,何者应加”,用这样的“工作方法”来写传记作品,要想尊重历史,恐怕是缘木求鱼了。⑥
  自从在毛泽东笔下,鲁迅成为“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他也就成了一个政治符号,一个被时势改造的“英雄”。看看不同时期出版的关于鲁迅的传记、回忆录中的政治字眼,也许是一件颇有趣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的《人民文豪鲁迅》是这样评价鲁迅的:“中国近代在学术成就上足以可以和他比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他的人,不是没有,但像他一样,以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充当人民代言人与革命大护法,开创一代新风气的不朽作家,在中国还不易找到。”⑦
  而在许广平写于1961年回忆录中,对鲁迅的评价是与当时的“反右”相结合的:“不过从我看来,鲁迅在上海时期的工作,是在党的具体领导之下来进行的。他对党的关怀热爱,是和每一个革命者一样的。他对党的尊重,是达到最高点的。自己无时无刻不是以个‘小兵’的态度自处的,……”冯雪峰在他的所谓《回忆鲁迅》中说:“鲁迅先生自己是最清楚的,是左联在借用他的地位与名誉,这是严重的歪曲,是他自己极端个入主义的反映,于鲁迅无损……”⑧
  到了1979年版《鲁迅回忆录》,对鲁迅的赞颂又与对“四人帮”的批判交织在一起了:“《鲁迅回忆录》的出版,也是对祸国殃民‘四人帮’的批判和鞭挞。这伙‘黑暗的动物’极端仇视与惧怕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因此他们放肆地涂抹鲁迅形象,卑劣地篡改鲁迅精神,阴险地封禁鲁迅著作,横暴地窒息鲁迅研究……‘四人帮’紧步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后尘,他们的命运当然也就和他们师承的前辈一样,如同鲁迅所预言的,必然遭到化为‘烟埃’的结局。”⑨这里的鲁迅,俨然一副镇鬼的钟魁的面目了。
  “民族导师”“人民文豪”“文化新军”……在如此这般一次又一次的谥封中,对鲁迅的评价成了政治的风向标,鲁迅成了随心所欲、“为我所用”的工具,他本来的真实面目也渐渐地变得模糊、难以辨认了……
  三、浮华绚烂之后的平静
  读《“这也是生活”……》一文,那种繁华散尽、绚丽复归于平静的人生感悟发人深思,或许只有真正识得生活的种种滋味、经历过热闹喧嚣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平淡的语句来吧。有人讲,释迦牟尼之所以能成佛,只因为他已享尽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体验了人生所有的七情六欲,才可以决然“放下”。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有真切体味到了人世间无尽的喜怒哀乐,才会真正想摆脱苦海,才能得到宁静。
  由此联想到这本杂文集中的另一篇文章——《我的第一个师父》。这篇奇文将超凡而不脱俗的龙师父写得是这般活灵活现:“我至今不知道他的法名,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⑩
  龙师父“不念经”,娶妻生子,与人争斗,仿佛与出家人的身份很不相符,但他生活得是如此的真实,让人感到无比亲切。不由得想到赵州禅师“吃茶去”那个著名的禅宗公案,像龙师父这样任情、率真,毫无伪饰、顺乎自然的生活,也许反而接近了“禅”的真谛吧。
  “吃茶去”的典故是这样的:师问新道:“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11}
  赵州禅师三次说“吃茶去”,大概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别,让他们随缘任运、平常自然,由自己慢慢去感悟禅的道理。禅宗讲“吃饭睡觉都是禅”,并不是吃饭睡觉本身就是禅,而是指能够专心吃饭、安心睡觉、不打妄想,这就是禅。由此类推,或许真正明白了平常生活的可贵、了悟了那些平凡无奇事物的意义,才可以说是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在同一本杂文集中,还可以看到《〈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这篇文章。一个临终前的人,会有那样的耐心,对21幅版画,一幅一幅地去仔细介绍,深怕中国人对这种新兴形式不明白,这真是不同寻常。现在的人很难有这份沉静了,随便打开一本画册只能看到寥寥几语。这或许是因为许多人缺少了对生活的那种热情,对喜爱的事物的那份执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样的细节,也许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格调。
  所谓“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在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而《金刚经》等佛经中记载的佛,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12}
  《“这也是生活”……》,就是这样一位智者,在把握了人生真谛后的彻悟:“然而人往往喜欢说得稀奇古怪,连一个西瓜也不肯主张平平常常的吃下去。其实.战士的日常牛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13}
  不少知识分子一直都在批判民众的盲信和盲从,却没有看到在崇尚鲁迅的时候,自己也犯着同样的错误。历史的尘埃落尽,披开那绚烂的迷雾,从对鲁迅本人的文字的解读中,我们或许可以更接近那个真实的鲁迅几分。
  
  注释: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00-601.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01.
  ③葛红兵.刘川鄂语.直来直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54.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12.
  ⑤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前言:2.
  ⑥朱文华.传记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40.
  ⑦平心.人民文豪鲁迅.光华出版社,1949,重刊献辞:2.
  ⑧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前言:3.
  ⑨本社编:鲁迅回忆录(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293.
  {10}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76.
  {11}普济.五灯会元(卷四).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82.
  {12}此段分析参考南怀瑾先生著.金刚经说什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8.
  {13}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02-603.
其他文献
摘 要: 声乐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学科,其教学具有严格的系统性。《孔空声乐练习曲》就是在声乐基础学习过程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本教材,也是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技术教学过程中艺术指导性发挥的典范之作。它除了在基础声乐技能培训方面具有多样性与完整性的优点外,最突出的特点则是在钢琴伴奏的写作与配合方面。而正是这一特点,赋予这本教材许多其它声乐练习曲所没有的研究意义与训练价值。  关键词: 声乐 钢琴艺术指导
摘 要: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文章作者对如何创新中职德育课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要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必须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德育课教师应根据社会的
摘 要: 英汉句法的最显著差异一直是许多语言学习者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英汉句中省略的观察和比较,提出英汉句法的最显著差异在于汉语的句子注重“意合”,句子组织较少借助连接词和形态变化,属隐性连贯,而英语的句子注重“形合”,句子组织常常借助连接词和形态变化,属显性衔接。  关键词: 英汉句 省略 形合 意合 差异    1.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1.1省略  省略(ellipsis)指的是语言结构中
摘 要: 本文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所实施的编目工作定额管理为例,论述编目工作定额管理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现的条件、实施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定额管理 图书编目 实现条件 实施方法 注意问题    图书编目是图书馆最基础的工作之一,编目的任务是对文献资源进行整序,向读者揭示文献的信息,提供检索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院校的扩招、合并已成为办学的趋势。为了考察高
摘 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经典。这份真挚的爱情中,人们自然被一个痴心绝对的“傻角”——张生所感动。张生是个极其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而又饱满。究竟除了这份痴情,他还有什么性格呢?这里,将要呈现一个完完整整的痴情郎。  关键词: 《西厢记》 张生 痴情郎 “小人”    自古云,“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句俗语的褒贬意义自在其中。指点江山的帝王是英雄;征战沙场的将领是英雄;“文章魁首,
摘要:作为苏门重要的外围成员,李之仪对苏轼的学习诚恳而谦逊。对其才情和人格的称颂屡屡见诸笔端。但在作词上。他却是婉约一派的继承发扬者。本文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其词作内容及形式的全面分析,认为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词人尊花间为宗、以婉约为高,与苏轼“以诗为词”的审美理想迥然不同。  关键词:李之仪 以花间为宗 以婉约为高    李之仪(1048-1118),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祖籍沧州无棣(今属山东)
摘 要: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的,应该成为师生智慧碰撞的舞台。语文教师应注重吸引学生的眼球,合理恰当、灵活有效地利用科技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智慧及技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审美疲劳 硬手段 软手段    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师生智慧碰撞的舞台。那么,面对学生的审美疲劳,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吸引学生的眼球呢?  一、硬手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剖析托班幼儿主要的情绪表现、行为特点,分析影响他们行为的心理因素及情感需要,阐述培养幼儿愉悦情绪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家庭环境迁移法、悄悄话暗示法、随机生成教育法、游戏情境渲染法、行动语言表现法来创设具有情感支持的环境;以兼顾整体、尊重个性发展为主线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家园同步教育来培养幼儿愉快情绪,帮助托班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
摘 要: 当前,高校留级不再是个别行为,这种学习失范行为对教育规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作用。本文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个高校留级生的心路历程,并探索高校产生留级生的原因,以唤起更多人的关注。  关键词: 高校留级生 失范 叙事研究    一、引言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留级是一种典型的学生学习失范行为,是大学生在完成其所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时表现出不合学习规范的行为,或其学习目标和实
摘 要: 文章结合职业指导具体案例的开展,把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引入高职毕业生择业指导中去,以期解决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多种问题,让人才与企业实现双向匹配,帮助高职毕业生科学、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关键词: 职业指导 特征胜任 生涯规划    一、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案例分析  (一)一般资料  王某,男,19岁,某高职院校三年制三年级化工专业学生,身材中等,健硕有力,衣着整洁。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