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进一步研究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按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并统计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先关知识等方面的分数。结果 观察组的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先关知识等方面的分数值均高于对照组,且点名表扬人数、护理投诉次数以及总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减少护理投诉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良好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儿科;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38-01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服务的质量追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医院也在不断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1]。我院为了研究在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选取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按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0例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的患儿相比较,获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兒,按照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3.8±1.2)岁;观察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1.3-6岁,平均年龄(3.9±1.3)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儿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即把儿科病区分为2大组,由一个护理组长管理,下面再设小组长,之后设管床护士,建立一个三级护理模式,即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和初级管床护士。每位管床护士分别管理4-6张床。再向每一小组分配专门的专科护理任务,并且对儿科内每位护士多次培训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知识,以提高护士的护理理念。做好关于各种护理活动的规划,划分好每一小组的职责以及不断创新的护理活动。参考卫生部的相关文件,在相互比较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整改,将各项计划充分落实。在细分情况下,也要保证患儿可以得到高效、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采用APN倒班的上班方法,即A班为7:45-16:00,P班为16:00-22:00,N班为22:00-8:30。交接时间为早上8:00、下午15:30、晚上2l:30,以保证在任何时间段都有足够的人员进行有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制定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对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先关知识等方面进行相关调查,每项分数为20分,满分100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点名表扬人数、护理投诉次数以及护理总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分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观察组点名表扬人数、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护理投诉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点名表扬人数、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护理投诉次数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在优质护理中采用了责任制,患者在入院接待和病情评估中提供了指导,增强了患者及其家属与管床护士的沟通关系,减轻了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护理投诉次数。改善护理工作在查房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经过医生或护士查房后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得更加清楚,能够为患者和家属及时提供需求和指导,掌握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完善治疗方案,抓住护理要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同时将查房时间改为交班前的15min,使患者可以及时得到的有效治疗[2]。在实施优质管理以后,护理人员提高了整体护理理念和护理工作能力,耐心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并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同时在操作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也提高了护理质量[3]。总之,在医院内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能力,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护患、医护之间的良好关系,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2] 韩静.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2,20(8):222.
[3] 王海霞,谭丽君,张丽娜,等.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30(18):16-17.
【关键词】 儿科;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38-01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服务的质量追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医院也在不断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1]。我院为了研究在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选取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按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0例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的患儿相比较,获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兒,按照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3.8±1.2)岁;观察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1.3-6岁,平均年龄(3.9±1.3)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儿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即把儿科病区分为2大组,由一个护理组长管理,下面再设小组长,之后设管床护士,建立一个三级护理模式,即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和初级管床护士。每位管床护士分别管理4-6张床。再向每一小组分配专门的专科护理任务,并且对儿科内每位护士多次培训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知识,以提高护士的护理理念。做好关于各种护理活动的规划,划分好每一小组的职责以及不断创新的护理活动。参考卫生部的相关文件,在相互比较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整改,将各项计划充分落实。在细分情况下,也要保证患儿可以得到高效、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采用APN倒班的上班方法,即A班为7:45-16:00,P班为16:00-22:00,N班为22:00-8:30。交接时间为早上8:00、下午15:30、晚上2l:30,以保证在任何时间段都有足够的人员进行有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制定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对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先关知识等方面进行相关调查,每项分数为20分,满分100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点名表扬人数、护理投诉次数以及护理总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分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观察组点名表扬人数、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护理投诉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点名表扬人数、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护理投诉次数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在优质护理中采用了责任制,患者在入院接待和病情评估中提供了指导,增强了患者及其家属与管床护士的沟通关系,减轻了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护理投诉次数。改善护理工作在查房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经过医生或护士查房后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得更加清楚,能够为患者和家属及时提供需求和指导,掌握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完善治疗方案,抓住护理要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同时将查房时间改为交班前的15min,使患者可以及时得到的有效治疗[2]。在实施优质管理以后,护理人员提高了整体护理理念和护理工作能力,耐心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并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同时在操作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也提高了护理质量[3]。总之,在医院内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能力,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护患、医护之间的良好关系,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2] 韩静.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2,20(8):222.
[3] 王海霞,谭丽君,张丽娜,等.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30(1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