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活动状态评估和预防监护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q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老年化进程,老年住院病人日益增多,老年人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患者的住院日数及医疗费用也随之增加,从而引发诸多医疗纠纷。不仅影响了医院的声誉,也给病人及其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跌倒是意外事件,也是老年人住院的常见问题,如何避免抑或减少住院患者的跌倒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临床护理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住院老年病人的活动状态进行有效的评估,并由此作出相应的预防监护措施,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老年患者;跌倒;评估;监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1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20-01
  通过对老年患者的活动能力进行有效地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老年患者的日常活动进行有效干预,制定详细和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指导病人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对有效减少和防止老年患者的住院跌倒具有重要意义。
  1评估
  1.1充分和详细的收集患者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
  1.1.1神经系统障碍患者由于自身原发疾病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等。最易发生在无监护情况下的跌倒。
  1.1.2运动系统障碍患者因生理性的骨骼、肌肉、关节功能减退,比如肌力减退,关节畸形,因骨折后尚属恢复期的或者长时间使用辅助器具者,突发跌倒的几率相对较高。
  1.1.3循环系统障碍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脑缺血、贫血,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的较多,情绪的波动会诱发此类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跌倒的发生。
  1.1.4泌尿系统障碍由于夜尿的增多,夜间下床次数也随之增多,我院发生的跌倒病人70%以上是夜间发生的。
  1.1.5精神因素患者情绪发生波动时,行为控制能力随之下降,伴随而来的跌倒发生率亦相应升高。焦虑、烦躁、抑郁、激动时,相应的监护亦应随之提高。
  1.1.6药物因素患者在住院期间若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抗高血压药、利尿药、肌松药、麻醉苏醒期的,都会对患者的正常活动造成影响。
  1.1.7环境因素患者对新环境不熟悉,地面的平整度、有无台阶、床位、座椅的高度等的不适应,所穿鞋子的光滑度都很容易造成患者的跌倒。
  1.1.8睡眠因素睡眠不足、记忆力下降、睡眠初醒时都是患者突发摔倒的高危期。
  1.1.9既往病史患者既往有跌倒病史的,其再次跌倒的发生率亦相对较高。
  1.2对患者的活动状态制定评估表
  1.2.1详细的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及相关生活习惯熟悉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的相应药理作用;掌握患者对新环境的适应度;评估患者愿意接受帮助的程度。正确评估住院患者的活动能力,认真筛选高风险跌倒患者,确立高危人群。
  1.2.2制定评估表根据收集的患者资料,对具有以上9条危险因素中三项的,就要考虑其为跌倒发生的高危患者。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有意识障碍、感觉障碍及麻醉苏醒期的患者,则不必考虑其他因素,立即制定相应的加护措施。让医院员工、患者和家属都明确护理目标是防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三方共同制定出防止患者跌倒的护理措施,同时取得家属的合作与谅解,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1.3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
  1.3.1觀察患者的步态能否直线行走,双脚有无与地面拖擦,有无跛行等等。
  1.3.2检查患者的肌力,凡肌力低于Ⅳ级的均要加强日常护理。
  1.3.3观察患者的平衡能力。双目紧闭,双脚分开10厘米,肢体在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下,不能保持平衡的需加强护理。
  1.3.4不用手扶,从座位上快速站立后不能保持身体平衡的需加强护理。
  1.3.5下蹲困难并伴随头晕的患者需加强护理。
  2预防措施
  2.1对存在跌倒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在其诊断牌、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志,在业务黑板上标出患者的床号及姓名以引起护理人员警惕,并加强交班管理。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有效地预防跌倒。
  2.2对有潜在跌倒可能性的部位要分别采取对应措施①设立警示标志或标语。②调降病床高度,方便患者起卧,同时加装双侧床栏。③床与床间距适宜,防止跌倒时磕伤,加重伤情。④病房的走廊、楼梯口要放置椅凳,以备行走间短暂休息。⑤配备呼叫装置,并保证位置合适。⑥走廊、厕所配备相应扶手。⑦保证夜间光线适宜,方便患者夜间起身。
  2.3对所有跌倒病史、意识障碍、行动能力和睡眠形态欠缺、排尿或排便需他人协助的高位危患者需时刻有护理人员或护工、家人的陪同,避免患者独立行走。并告知家属其潜在的跌倒危险,以减少突发性跌倒及并发症的发生。
  2.4对有夜间多次排尿习惯的患者,应协助其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夜间排尿先呼叫,在陪护下如厕,或者床上排尿。
  2.5对服用特殊药物(比如镇静药)的患者,必须随时陪同并给予步行辅助。
  2.6对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应及时对其进行宣教,告知其减慢起身速度,尤其是睡醒后,应平卧3分钟后方可缓慢起床。
  2.7对患者加强平时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有突发跌倒的可能性以及跌倒后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加强患者自我防范的意识,从根本上加以预防。
  2.8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对重点患者加强巡视;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全科护士系统学习跌倒原因、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特别应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在实际工作中能对跌倒因素进行准确判断,宣教到位,及时去除各种不利因素,提高全科护士对预防跌倒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防备能力。
  2.9针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平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尊重,提高陪护责任心,运用正确的护理技巧,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信任护士,听从护士的指导,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指导患者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如适时使用拐杖、扶手,起身、起床时动作宜缓慢等。
  通过以上对高危患者的正确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加强患者的依从性,在持续的、高质量的预防护理的基础上,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完全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
  参考文献
  [1]王辉娥.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5,19(10C):2248.
  [2]陆琴,沈春苗.持续质量改进在标本送检流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78.
  [3]张瑾.预防老年病人的跌到试验[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9):43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花斑癣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38例花斑癣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72例,对照组6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前组患者涂搽萘替芬酮康唑乳膏,2次/d,后组患者涂搽克霉唑乳膏,2次/d,两组疗程均为6周。分别记录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真菌检查、皮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真菌清除率为98.61%,有效率为93.06%;对照组的真菌清除率为90.
【摘要】 静脉留置针可有效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不仅可保护患者的静脉,还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神经外科患者多存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且病情变化较快,常需要快速静滴甘露醇以及降低颅内压,应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但需加强输注护理。本文就神经外科中应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的护理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甘露醇;留置针;神经外科;护理  doi:10.3969/j.iss
期刊
期刊
【摘要】目的对淋巴瘤化疗患者出现的应激反应进行分析,探讨有效地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收治的150例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75例,给予参考组患者一般的化疗护理办法,同时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化疗前心率、血压、焦虑值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参考组患者各项数据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焦虑值均有明显降低,P<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95—01  引起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突然遭受到严重创伤而发生剧烈的疼痛、损伤部位失血、伤区细胞失活、广泛毛细血管渗漏液向第三间隙转移或组织肿胀、细胞水肿及血容量减少。休克的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高,如未及时抢救往往造成伤员的死亡。因此,分秒必争,做好全面、细致、周到的救护,对提高救治率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镁合并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利培酮+丙戊酸镁)和对照组(利培酮+安慰剂)。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8、12周两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合并利培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