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画卷 幽雅的情思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自然、宇宙、人生交汇而成美妙动人的一幕,精心描绘在春江花月夜这五彩纷呈的良辰美景所构成的人间胜景中。本文从诗所描绘的意境及体现出的情感作了阐述,并对诗的特点作了分析。
  关键词: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意境 情感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题,就题抒写,由融和的春天、宛转的江流、林间的花朵、空中的明月、静谧的午夜构成了令人倾心的良辰美景。诗依题生发,浩淼无垠的江潮与并非实指的“海”相接的江天一色的画面,一轮皎月随潮而生,景象壮观无比。月光闪烁,朗照春江处处,江流弯曲,淌过芬芳原野。“花林”沐浴着月光,模样似雪珠一般,水光、月光与花朵融为一体,各呈风姿。月照花开,晶莹闪耀,映入眼帘恰似小雪珠一般,这是一幅色彩迷人的花月图。其诗中清新明丽的自然美景,奔涌若潮的生命激情,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凝神追索,依依难尽的离情别绪,全部消融在如梦一般轻柔迷蒙却又空明澄彻的春江月色中,并共同从这撩人销魂的春江月夜中冉冉推出一个童话般和谐完美、冰雪般晶莹剔透、梦幻般可望而不可即的诗的意境。
  缘景生情,因景涉人。诗人用神来之笔,由“浑然江天”到“天悬孤月”,从“明月共潮生”到“空中孤月”,勾勒出一个广漠纯净的世界。从而突发联想,顿生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可谓神思飞跃,时空之跨度大得惊人,问得奇妙,难寻答案,这就比较曲折地传达了诗人迷茫深邃的思绪和情感。尘世与宇宙间,相沟通的媒体在这特定的环境中只有“月”。由“月”可生发出无限遐思,但又恰合于事理,依次牵系人生的哲理,人的诸方面变化可随环境之变化而改变。而宇宙的奥秘,人类生存意识的深化与变迁,更是成了诗人致力探索的目标,诗人并不全是悲叹人生苦短,而是引发人们对人生、对宇宙作哲学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话的中心意思表达了有限的生命个体与无限的宇宙的关系。恰如今夜这轮明月与人相对的境界,这境界似乎从未改变,但现实中毕竟有一方变了,这就是今夜对月之人。而一代一代的人,对着亘古不变的月,演绎出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月上中天,仿佛期待着一个可以与之始终相随的人,但是如此超凡之人未曾出现,它唯有“望”着滚滚不尽的长江送走了年年岁岁奔流不息的东流水。“长江”在这里象征着延续不断的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江中流水则是生命个体的喻象。人类的历史如江河不绝,与明月始终相望;而个体的生命唯有象江河的流水匆匆过去。其后的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这两句造语重复、错综,即有回环之美,也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粒,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此。宋代词人苏东坡也发过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些诗、文句子都是极富哲理性的。
  诗人一番思忖后,不禁问道:“不知江月照何人”?这就十分自然地转入到诗人要述说的话题上来,月亮是痴情的月亮,徘徊中天等待何人,往往却不能如愿,只能是“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问一答,在情入理,凝练利落,使诗的意境更深了一层,由大自然的景色变化移到人生表象上来,相思情调凭大自然的背景造制得悠扬动人。“白云”“青枫浦”这些自然生成物,多为一些文人墨客用以托物寓情,抒发感怀。诗人更是如此,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无定的行踪,自然景物的“枫”,无定指的处所“浦”。这正好借来作为主人公感别的场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种绵绵相思,两地悠悠离愁。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绪,却以“月”来烘托:月亮仿佛可怜思妇,徘徊楼上不忍离去,愿与她作伴,把月光洒在思妇的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可怜思妇面对月光,触景情生,更加深了对远方游人的思念。在无法抑制这种情怀时,欲卷走玉户帘上的月光,拂去捣衣砧上的月光,使自己绷得紧紧的思念之弦得到一时的松弛,可结果是“卷不去”“拂还来”,反而加深了思妇内心的愁绪,那一缕缕徘徊的月光,似乎在提醒她,年复一年,月下捣衣,不知将延续到何时,她真想随着明月的光华飞去,相会那离别的亲人,使思念之情达到了顶端。
  诗人描绘思妇的痴情举止后,自然坦露出思妇的内心世界,月亮也照着远方的爱人,虽共同在望这一轮明月,但无法相见,只有默默地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思妇仰望长空,高飞远去的鸿雁,难以飞出月的光影;平视江面,跳跃的鱼儿,只能溅出道道波纹。现在这魚雁难以派上用场,不能为她给远方游人传递音讯,这就更使她忧愁至极。正当思妇处于无法解脱的迭迭愁思之中时,诗人捕捉契机,转向叙述游子凄苦、惆怅以及思乡之情。“扁舟子”日思夜梦,春来春去、花落幽潭,春光流逝。江水流春,月落江潭,这些事物变化更替正好衬托出游子甚感落寞之情感。今夜之月,更深深地激发出游子的悲愁。前半夜他已因在江浔梦见春花凋零,而悲怆青春过半,却归期难定,哪堪梦醒后,已是落月西斜,映照着青春流走的东去长江。“春江花月”之夜将尽了,斜月藏入了沉淀的雾海之中,天南地北的无限遮阻,也使游子的心堕入了人生之迷的云雾,今夜的月下,能有几位幸运儿踏月返里?他无从知晓,唯有凄惘的离情,伴着落月的余辉,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诗人运用景物,构成意境、烘托感情、表达思想,极富艺术匠心。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以月生起,以月落结。月既是自然之景又是有情之物,它像一条富有生命的纽带将悠远的时间、寥廓的空间,以及江上、空中、楼头的众多景物同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联结在一起,在空灵迷茫的月色笼罩下组成了丰富多彩而又浑融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示出一幅深情绵邈且充满哲理意味和生活情趣的画卷,表达了无穷的情意,体现出深邃的哲理。
  《春江花月夜》长于白描,避免用典。一般说来,为了求得形象鲜明,写景叙事的诗歌以少用典故、代字为宜。王国维在《人间词语》里认为用典造成的“隔”弊是吴伟业的《圆圆曲》不如白居易《长恨歌》的主要原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摆脱宫体诗风影响,直接描述,回到民间,通篇采用白描手法,没有一个典故、代字。例如,它不用“桂华”“婵娟”“银蟾”等来代月,而直书之以“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等,这就显得清新通畅,直率自然,若行云流水,无一丝斧凿痕迹,只觉得接触到一片难得的生机。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青枫等,这些景物又都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意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这首诗在修辞和安排韵律上也颇具特点,除排比、对偶之外,又采用了顶真蝉联的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等等,犹如鲤鱼之衔尾,语意层层递进,音节循环往复。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词典》
  [2 ]《东坡轶事》
  [3] 王国维,《人间词话》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今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打好语文基础的功底,是每一位执教者的神圣使命。能艺术地将识字方法运用到课堂,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者不能懈怠的根本职责。  关键词:课改 识字 趣味 引导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期刊
生物学的知识正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地贴近了生活,这就更进一步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上好生物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如何辅导好学生,使其所学能为其所用等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    在生物课的初始,由于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且很多的内容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极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随着由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认识,理论性越来越强,直观性被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习数学的魅力亦在于此,充满发现、充满研究、充满探索。    一、海阔凭鱼跃——给孩子广阔的探究空间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时,我先进行了简单的复习,之后,我问孩子们:“我们已经研究了分数的由来、组成、大小比较,我们还可以研究分数的哪些方面呢?”  “老师,我们可以研究分数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期刊
that一词从初中第一册用于最基本的句型开始,到高中作为各种从句的引导词,是最为中学生熟悉的单词之一。  that的作用很多:作为指示代词,that可以指离说话人较远的事物,也可指不能面对面看到的事物,甚至可以代替上文谈到的事物。如: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Is that Mrs Black speaking?—Yes.Who'sthat?作为形容词,that可以修
期刊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潜力生的教育和转化一直是个难题。如何“春风化雨、点石成金”,构建和谐校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体会,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什么是潜力生?我认为应理解为: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造成障碍,使其未能达到基本要求,成为合乎标准的学生。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学生是在前进中的,之所以后进,是进步受阻而非学生本身的弊病或其本性如
期刊
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过:“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育和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也就是说,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有其相对性、针对性、综合性。由此可见,教与学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孤立的。以往沿用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两者孤立,已不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教育者们为了寻求新的、符合科学原理的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大学生施暴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彰显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题。文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既有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文章特别指出,应当重视红色教育在正确塑造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现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 生命教育 红岩联线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命价值观,即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
期刊
摘要:“许多平凡的小事变得重要,而许多平凡的大事又变得无足轻重”,几米大量的创作呈现出另一种味道,在欢乐画面外,有淡淡的哀伤、疏离的情感和些许的无奈。几米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  关键词:几米 《月亮忘记了》 赏析    一、自然世界中感伤的诗,童年的画  几米的画几乎都是关于童年的,主题基本上都是感伤的,在感伤世界中,融入了自然世界。其实,人类在童年时代与大自然是一体的。现代文
期刊
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起初诗人把它同“到、过、入、满”等词作过比较,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为“绿”。原因就在于“绿”是反映色彩的,具有色彩美,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片江南春色,意味无穷。其他几个词语无色彩感,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此外,“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期刊
摘要: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关键词:个性特长 提高素质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经过几年的英语课题教学实践,我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近一年来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