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现主义”到“本质主义”——大学学术评价指标化的支配及其超越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gh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评价指标化遵循表现主义行动逻辑,是行政问责与学术排行的产物.当前学术评价大多以简单可测的指标为基础,注重阶段性表现.学术评价对象的动态性、主体的多元性与环境的交互性加剧了学术评价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学术评价指标化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诱发不少负效应.科学的学术评价应以同行评议的代表作制度为基础,辅之以丰富的个案与量化证据为支撑,兼顾实质性内部评价和表现性外部评价,构建政府部门引导评价、社会机构参与评价和大学执行评价的学术评价机制.超越指标化评价导向亟须培植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完善同行评议机制,理顺学术评价内外部关系,涵养稳健的学术文化生态.
其他文献
大学生学习投入是大学学业成功重要的预测变量,也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但学界关于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全国311所本科高等学校134 178名大学生的学情调查数据,以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多群组多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考察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外部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学习投入受到内外部两个系统的影响.在内部系统中,情感学习投入影响行为学习投入.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他们就越会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在外部系统中,学习投入受学习环境感知和学业自我
只有专属于教师教育领域的知识,才能够成就教师教育学科,并通过已经学科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教师教育在融入高等教育之前,特别是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依托经验积累的技能传统;然而在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的过程中,则需要依托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生成具有自生命力的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且根据实践需要和师范生可理解程度,将其转化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才能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学科身份,形成相对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把教师当专业人员培养时,需要赋予他们生成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双重使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由来已久.特别是1977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之后,他“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1],提出了一系列精辟深刻的教育论述,其中影响尤为深远的就是“三个面向”教育思想[2].这一思想提出于中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时,指导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仍是指导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期刊
"一流多元"高等教育是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态势、生态样式、实践样本、发展走势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状态,它具有整体性、多样性、本土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征."双一流"建设引发的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变革,其重点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重构.从发展"一流多元"高等教育的需要来看,政府职能应在转变理念、激发活力、引导发展方面着力,制度重构应建立在善治良序和发展规律基础之上.从未来走势上看,"一流多元"高等教育建设应从逻辑起点、良序发展、实践创新三个方面着力,以实现高等教育"志"、"制"与"治"三者的内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新路径.党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关键在落实,那么学校教育应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笔者拟从学校教育实践构成的教师、学生、教学和学校四个要素来解读“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以期为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提供启示.
期刊
道路问题是根本性的,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息息相关.所谓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就是以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关联并进为指导思想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目标在于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又要融入世界教育现代化体系以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深刻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缘由与用意,才能深入领会我们党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远见卓识与策略安排.
期刊
教育现象学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教育研究立场的转向,而且深刻影响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选择.运用现象学方法开展比较研究,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比较教育研究应借鉴现象学发生立场的转向,摆脱唯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范式的局限,注重面向比较教育的"实事"本身.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视界.要尽可能做到进入他国教育的"真实现场",从"文本"的他者转变为"生活"的他者,开展深描、体验与理解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立场.应转变观念,从"异乡"的好奇者转变为"家乡"的眷恋者,关心自身教育在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过程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科院发起“学党史、论教育”活动,希望我谈一下体会.我读党史始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发生了太多事情: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0年工农兵学员上大学,1971年发生林彪叛逃事件,1975年发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6年打倒“四人帮”等.为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开始读党史.后来我上大学也系统读过党史,但总觉得过去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东西最有用.
期刊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一贯尊重劳动,注重弘扬、培育新型劳动观念.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内涵具有浓厚的辩证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rn1.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辩证统一中全面把握劳动内涵rn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1],指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4].在私有制条件下,脑力
期刊
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主要集中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教育领域,党逐步提出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进行了艰苦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伟大的教育成就.rn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源头与历史演变rn当代社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源于马克思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