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孩子的声音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在你的周围,有孩子失去了至爱的家人,那么,他们正面临生命中一次重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亟需有人陪伴他、帮助他。
  
  孩子对死亡的了解
  对学前儿童而言,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死亡事件所代表的意义。他们并不了解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他们会认为人死亡就像睡觉一样,之后还会醒来的;或是像出远门旅行一样,过一阵子就会回来的。学前儿童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还无法完全了解至爱的亲人是一个独立于他们的个体,因此他们会把亲人死亡视为对他们的拒绝或抛弃。
  孩子面对亲人过世可能
  会有的反应
  情绪反应
  焦虑:如会不断想起家人临死前的样子,因而变得紧张。
  恐慌:担心以后的生活没着落,担心以后没有人供给他食物、玩具等东西了。
  生理反应
  身体不适:如喉咙痛、没食欲、呼吸困难、做恶梦等,且常会在谈到过世的家人时发作。
  行为反应
  取代:寻找其他情感托付对象来代替去世的家人,例如叔叔、阿姨等。
  延续过世亲人的行为:例如模仿过世的父亲说话或走路的方式,想实现过世亲人的愿望,或者代替父亲成为一家之主。
  对家人过世的想法
  否认:不相信家人已经永远离开自己,坚信他们一定会回来,甚至不会表现出难过的情绪。
  对过世亲人的愤恨:觉得自己被他们抛弃了,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他们的照顾。
  罪恶感:常认为是因为自己顽皮、不乖而遭到报应的,甚至不断回想自己做过的错事,认为是这些错误导致亲人死亡的。
  对他人的愤恨:如责怪医生没救回他的家人,责怪上天。这是一种想减轻罪恶感的表现。
  过度理想化:如不准别人评判过世的家人,只记得一些以往和过世家人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或亲人的优秀品质。
  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不要隐瞒事实
  不要跟孩子说过世的家人只是“睡着了”“出远门去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成人越试着隐瞒事实,孩子越会发现他们所见的事实和成人所讲的内容不相符,从而产生更多的疑惑。
  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
  虽然找不到一个最好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何谓死亡,但应该接受孩子对所遭遇事件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游戏内容、孩子做事情时的行为,或他们说话时声音、语气的变化,来试着了解孩子是如何理解死亡的。
  渐进的谈论方式
  对于孩子的亲人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不宜一开始就直接谈论,可以使用较间接的方法和孩子谈谈什么是死亡,如先谈论小宠物的死亡或有关其他亲人过世的故事。要使谈论的内容尽可能正面些,不要太多涉及伤痛事件的细节,以减少他们的恐惧感。
  简单的内容
  对于年龄较小、对死亡概念尚不理解的孩子,建议以较单纯的方式告诉他家人的死亡,不要加入太多情绪色彩,也不要告诉他太多细节,以免引起他情绪的混乱。
  当孩子有情绪反应时
  不要压抑孩子哭泣
  一味地要求孩子勇敢、不要哭,是对孩子表达哀伤权利的剥夺,因失去亲人而哀伤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有时候哭泣是必需的,隐忍自己眼下的悲伤可能会在将来引起更严重的爆发。
  帮孩子宣泄情绪
  对于处于哀伤中的孩子,可以多和他一起回忆过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不论快乐或不快乐的回忆。虽然回忆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悲伤,但等下一次回想时就不会一样难过了。此时,孩子需要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而不只是被告知应该怎么做。
  如何降低孩子的罪恶感
  帮助孩子回忆和过世家人在一起时的快乐日子,让他知道自己曾经让家人很快乐,让他知道他是被大人喜欢的,从而学会喜欢自己,让他知道自己是被大人爱的,从而学会爱别人。
  如何帮孩子走出
  亲人死亡的阴影
  鼓励孩子多接触除家人以外的其他人群、团体,多参与学习活动等。让孩子继续承担生活中的各项事务,以免他沉溺在自己的情绪中。注意让孩子发展自己独立的人格。
  可利用的工具及资源
  图画书
  可利用图画书作为媒介,与孩子讨论书中相关的内容,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教师必须对书的内容相当熟悉。可挑选一些与生命和死亡有关的,与情绪处理有关的,与温暖和爱有关的,清新、有趣、好玩、轻快的作品。
  画图
  遭遇重大伤痛的孩子也许会对新认识的成人存有戒备之心,不愿表达自己的感受。更由于语言表达及认知能力的不足,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成人可以尝试通过画画或玩黏土等方式,让孩子宣泄情绪或表达心中的想法。教师也可以借孩子的作品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从孩子的笔触及用色特点等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
其他文献
“官方网站”一词是互联网对主办者所持有网站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一般指由某组织建立的最具权威性、最具公信力、唯一指定的专属网站,其最大的特点是代表性和权威性。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几乎每个稍有实力的机构都有自己的官网或主页。具体到幼教行业,网络早已成为家园互动的一个有效手段,幼儿园官方网站,对外成为幼儿园展示风采、宣传自我、沟通家长的主渠道,对内已成为进行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的载体与工具。事实上,是
幼儿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反映,当游戏内容和情节不够丰富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消防队,以加深幼儿对消防队的了解,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例如,请消防员谈谈他们的职能,让幼儿知道消防员不仅有救火的主要任务,还要参加各种抢险工作;让消防员引导幼儿认识消防、抢险设备,了解这些设备的维护、保养常识;让幼儿观看消防队员的内勤整理、日常训练等。回园后,组织幼儿开展谈话活动,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进而引导幼儿从“消防队”
现象:中小型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  2010年5月中旬至6月底,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专题调研小组,分4次对全省各市(州)有代表性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进行调研,走访了17个市(州)的43所幼儿园。调研组核心成员秦莉发现,各地政府对中小型民办幼儿园的关注度及扶持力度非常低,这些幼儿园成了社会关注的盲区,无法得到政府的有效监管,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  记者在采访中也
龙应台虽不是幼儿教育专家。但其作品《孩子你慢慢来》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阅读。“孩子你慢慢来”含义非常深刻:教育要遵从天性,欣赏孩子慢慢成长……阅读之余,我们不免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追求太多,让孩子负担太重?    教育需要耐心等待    《孩子你慢慢来》开篇记录了作者因买花而等待花店里的小男孩学扎蝴蝶结的一幕: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小孙儿大概只有五
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我园根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幼儿园发展实际,开展了“教师发展规划整体设计及有效管理的实践研究”。  一、确立对教师发展规划整体设计的基本认识  1.幼儿园质量观、幼儿发展观是教
原方案第一个环节,幼儿有充足的预测时间和实验材料,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能自然而然明白气球吹不起来跟瓶子的大小无关。  原方案第二个环节,当幼儿经过讨论,设想出把瓶中气球吹大的方法时,本该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思路操作、验证,并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修正、完善自己的预设方案与操作方法,最终在反复操作、纠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可是,教师却急急地亮出了答案,不仅剥夺了幼儿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容易使幼儿形成
2014年12月1日~3日,由南京师范大学学前课程研究中心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00多所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和园长参加了会议。  大约五年前,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等召集全国二十多所幼儿园召开了一次小型会议,议题为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把重
艺术创作是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他们需要思考、想象,我们能以简单的20分钟或30分钟为限要求他们完成吗?正是因为教师经常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幼儿的创作设定“时刻表”,才使得每次活动都呈现这样一种情景:幼儿刚在教师引导下进入状态,不久就又在教师的催促下草草收工。除了不应限定时间外,我们还应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创作思路,保证幼儿创作的延续性和流畅性,否则,即使允许幼儿之后继续创作,他们也很难回归原先那
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应注意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认为游戏就是让幼儿随意玩,教师无需指导;二是缺乏引导幼儿自主活动的信心和耐心,过度且强行介入,追求游戏结果。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介入指导,因为教师直接指导得越多,幼儿越被动。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游戏时教师在一旁不停地叮嘱要这样、要那样,幼儿看上去是在做游戏,实际上没有任何自主权利。这样的“游戏”还有多大的价值呢?  (谷四兰)  如果是我,在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后
早餐后,孩子们陆续到活动区活动。棋类区有五个孩子,其中三个男孩很快合作玩起军棋,一旁的轩轩(男孩)和然然(女孩)似乎没事可做。我问他们:“你们两个怎么还没开始活动呢?”然然说:“我还没找到玩伴。”我很奇怪地问:“你不是可以和轩轩一起玩吗?”然然小声说着:“我不想和轩轩下棋。”但轩轩好像没听见这话,热情地大声邀请:“然然,那我俩一块儿下跳棋吧。”然然说:“我不会下跳棋。”(我记得然然下过跳棋,她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