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

来源 :健康护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病名沿革
  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酒”之相关疾病的著作为《黄帝内经》,在《素问·病能论》[1]中首次提出“酒风”病名,明确描述其症状为“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并且首载了治疗酒后疾病的方药,开中医酒病论治之先河。《灵枢·论勇》[2]中也提出了“酒悖”,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奠定了中医论酒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饮酒所致疾病进行了详尽论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首次提出了“酒疸”的病名及临床症状,其“不能食、时欲吐”与现代酒精性肝损伤的食欲不振、恶心欲呕、黄疸症状相吻合,为现有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症状特征较为明确的酒精性肝损伤的中医病名记载。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酒癖”一名,概括了酒癖的病因病机及其主症,即胁下积块,时时而痛,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肝区疼痛、伴有肝肿大症状较相似。该书中还提出了“酒瘕”,指出该病为“人有嗜酒,……积久渐瘦。其病遂当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得能食”,即酒瘕为病,其人日渐消瘦,不思饮食,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亦相似。
  明·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中则首次提到了“酒鼓”一词;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提出“酒胀”,并将其阐述为“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便具有血”,可知 “酒鼓”、“酒胀”为同一种病证,即腹部满而臌胀,伴有血瘀、下血之证,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硬化出现的腹水、腹痛、面色晦暗等症状相似。
  在历代医家论酒病的文献中,仍有许多常见的酒病相关的病名,如“酒毒”、“酒醉”、“恶酒”、“酒痰”、“酒厥”等,本文以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为主线对其进行梳理,可得到“酒疸”、“酒癖”、“酒臌”为较具代表性的病名。
  2 病因病机
  《本草从新》中有记载,“大热有毒。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缓。厚者尤热而毒”,《神农本草经疏》提到了倘若使用不当,饮酒过量,会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人饮多则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指出了酒虽为药品,但过量饮用则会导致疾病。《本草纲目》中亦对此进行了阐述,“少饮则和气血,多饮则杀人顷刻”。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首次提出了酒性湿,他指出“酒乃湿中发热,近于相火,醉后颤栗”。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道,“盖酒为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此处所谓水谷之液,亦是在酒性湿热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即指出酒的湿热之性可导致气血不和之血瘀、痰水互结之证。
  综上,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可归纳为两点,一则大热,二则有湿。
  《灵枢经》最早记载饮酒过多致病病机的文献,言明酒入胃中,因其大热而湿,易损伤脾胃,使得湿热之邪蕴积于中焦,脾失运化之权,则清气不升,土郁则木衰,故而导致肝胆疏泄失司,浊气不降,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从而导致肝脾不和的症状,临床可常见饮酒导致的气滞、血瘀、痰湿之证。
  对于“酒癖”的病机,《圣济总录·酒癖》有相关记载言明,当酒中湿热之毒蕴积于中焦日久不散,脾气已虚,运化不利,则湿邪蕴而生热,热结耗阴,炼湿成痰,阻遏气血,使得痰浊、淤血、湿热相结,日久积聚成块,结于胁下,而积块形成则使得气血瘀结愈加严重,而成酒癖。
  对于“酒臌”、“酒胀”的病机,《张氏医通》中提到,“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运输,故成痞胀”,即饮酒过量而导致的水停、血瘀之证。酒毒入内,湿热不清,迁延不愈日久,肝脾不调,久则耗伐肾之元阳元阴,肝脾肾三脏俱损,气机不利,津液失疏,从而使得气、血、痰、水交错互结,形成了酒臌的腹大胀满、叩之如鼓的病症。
  综上所述,可得历代医家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病因病机认识相差不远,对于饮酒过多致病的病因可分为酒性大热与酒性湿热两点,同时,根据其病机分析可发现,饮酒过量最初期为湿热结于脾胃,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随着病情的发展或饮酒量的增加,湿热之邪耗伤津液,炼液成痰,结于胁下,土虚木贼,从而伤及肝胆。若迁延不愈,至病程后期时,正虚邪恋,伤及于肾,使得气血痰水相结于腹中。
  3 辨证论治
  对于饮酒过度所致疾病的治疗方法,最早可见于《素问》,在《素问·病能论》中载有治疗饮酒致病的方药,“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用以治疗“酒风”,该方药亦为现存文献中收录最早的治疗酒之为病的方药,其中泽泻利水祛湿,使酒邪从小便而去,术健脾助运,兼有燥湿之功,助泽泻化湿,且醒脾以运化水湿,麋衔即为鹿衔草,主入肺、胃两经,有祛风除湿之效,且可补虚益肾,以增泽泻、白术利水健脾之用,该方也奠定了以健脾利湿之法治疗酒病的治疗原则及配伍思想。
  李杲在《脾胃论》中专设“论饮酒过伤”篇,指出酒性大热而有毒,过饮后上伤元气,下损肾水,不可妄用大热之药攻下,并提出了经典的“上下分消”法,原文中记载道“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同时创立了治疗酒伤疾病的代表方剂——葛花解酲汤。
  及至明代,伤酒类疾病的治则方药及其理论体系日臻完整,明·万全所著《万氏家传点点经》中将伤酒类疾病以证候为纲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对饮酒伤肝论述颇多。明·周之干在《周慎斋遗书·卷八伤酒》中提出伤酒类疾病的分期治疗的原则,认为酒病的早期治疗应以解酒为主,至后期则与内伤病相仿,在治疗时稍加解酒药即可,并指出以葛花解酲汤加补中益气汤治疗年老伤酒。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对伤酒类疾病的论治阐述的较为全面系统,他提出治疗酒伤疾病,需治以除湿利水,其中“或若伤气,亦宜间用人参”,即对于饮酒而致的脾胃虚损,需配以补气健脾药。若因濕生寒,以泻伤阴,致损命门气者,非胃关煎及五德丸、九气丹之类不可”,明确的指出了治疗伤酒类疾病需掌握其饮酒过多,易生湿邪的主要病机,以除湿利水为主要治疗原则,而后根据其兼证的异同,选用相应的方药。
  综上可知,历代医家在治疗伤酒类疾病时,多以其性湿热为主要病机进行治疗,治则多以利水祛湿为主,在方剂的应用上则多选用具有利水、健脾、化湿功效的方剂,如五苓散、胃苓汤、葛花解酲汤等,其中尤以葛花解酲汤为治疗此类疾病的代表方剂。
  参考文献:
  [1]素问,中华医典[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
  [2]灵枢,中华医典[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讨论应用基于256CT影像数据的冠脉血管三维实体模型重建技术对于冠脉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心脏冠脉血管疾病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入院的无心血管疾病患者45例作为健康组,使用星云工作平台对256CT的图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评价重建后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根据三维图像判定的结果,对于45名病人判定的正确率为100%,而
期刊
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率可达18%,术后拔除尿管后出现压力性或急迫性尿失禁,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及术后生活质量。有文献报道,术前、术后盆底肌训练,能显著降低病人TURP术后尿失禁的发生概率及有效缩短尿失禁的持续时间。但临床中我们发现,术后留置尿管期间训练盆底肌,可增加病人膀胱痉挛及血尿的发生,因此,对TURP术后盆底肌训练的时机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摘要:药物是临床上治疗疾病最基础的方式之一,安全用药一直是医院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药物制剂发生氧化,是药物质量管理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药物制剂氧化,是药物在没有添加其他物质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氧化,包括:药物变质、降解、产生毒性杂质等。因此,药物制剂研究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抗氧化反应作为研究的重要研究之一。目前,药物制剂抗氧化技术包括:处方中加入抗氧化剂、在药物制剂生产过
期刊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由于生活方式的不规律,或者器官退化导致生成各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难题,因为涉及运送血液的心脏与血液,其生理特性决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难度。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西药及相关手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其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也是很大弊病。相比下,维吾尔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更好的治疗手段,且有很好的发展趋势。维吾尔药及各种维吾尔药制剂的多成分决定了其对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增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方法:抽取特定时段内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56例为基线资料展开研究,依据是否加温的差异将其以一定的比例分为对照和观察组,观察组麻醉前对液体进行加温,对照组并未进行加温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不同时段内的中心体温变化情况以及寒战发生具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论是手术时间、麻醉前输液量,还是术中出血量和输液量对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中药学干预对儿童感冒合理用药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感冒患儿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2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模式,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药学干预模式,然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治疗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中,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我国的教育不断改革,现如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主要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专业基础为特色来展开创新创业教育,而对于目前的教育改革问题来讲,也属于较为合理的改革路径。针对于临床中药学专业来讲,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来建立一个新的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教学创立全程化药学融合服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该课程在时间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对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耳穴埋豆法对干山高血压患者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失眠患者,共计7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针对对照组的失眠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例如个别失眠严重患者用药物治疗,还有部分患者进行按摩缓解和音乐疗法等,针对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上采取耳穴压豆法缓解和改善失眠症状,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失眠改善情况。结
期刊
摘要:目的 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循证药学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药学干预。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用药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合理用药情况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率为12%,对照组患者的抗菌药物
期刊
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胆红素代謝异常、物质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AI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胞浆,AST主要合成功能障码以及生物降解功能下降,但不同疾病所引起的生分布于肝细胞线粒体,少数分布于胞浆。当致病因素导致肝细化异常和结构改变在性质和程度上各具特征。此外,胆道疾病胞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从细胞内释放的主要是MLT;而亦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当肝细胞严重损伤、坏死时,线粒体内的AsT便释放岀来,
期刊